天邊(屈大均詩作)

《天邊》是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首句寫明月之夜,月光猶如霜雪般皎潔;次句寫明月之夜的耳聞及目睹,表達了詩人望鄉的深情及心中的哀怨;末兩句寫北雁南飛,詩人慾將愁緒寄託給南飛的鴻雁,鴻雁卻去不了詩人的家鄉,體現了詩人思鄉情切,愁心難解。全詩意境渾成,含蘊不盡,風格沉鬱蒼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邊
  • 創作年代:清初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屈大均
  • 作品出處:《清詩三百首》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天邊
天邊明月迥含霜1,夜夜哀笳怨望鄉2
一片愁心與鴻雁3,秋風吹不到衡陽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迥(jiǒng):遠。霜:指月光。用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詩意。
2.哀笳(jiā):哀怨的軍中吹笳聲。怨望鄉:望鄉之怨,言不能回鄉的痛楚之情。
3.鴻雁:古代以為傳遞書信的飛鳥。
4.衡陽:即今湖南省衡陽市。市南有衡山回雁峰,傳說北雁南飛,到此峰則回頭向北。

白話譯文

天邊遙遠的皓月灑下霜雪般的清光,夜夜軍營哀怨的胡笳傾吐望鄉愁腸
我想把滿懷愁緒寄託給南飛的鴻雁,只怕鴻雁不能夠隨著秋風飛過衡陽。

創作背景

屈大均是明末諸生,參加過抗清活動。失敗後削髮為僧,雲遊四方,浪跡天涯。詩人遊歷各地,來到塞上時,月下聞笳,天邊見雁,不能不想念遠在南方的故園,因而有此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七絕是詩人遊歷邊塞之作,明亡後詩人常悼國思家,此詩亦是抒寫了其有家難歸的悲痛之情。
首句“天邊明月迥含霜”,寫明月之夜,天上的皓月灑下的清光猶如霜雪般皎潔。接著寫明月之夜的耳聞及目睹。“夜夜哀笳怨望鄉”,句中“夜夜”、“哀”、“怨”,充分表達了詩人望鄉的深情及心中的哀怨。“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邊塞笳聲悲涼,令望鄉之人斷腸,此處正是化用了李益的詩意。
此詩後兩句,寫北雁南飛,詩人慾將滿懷愁緒寄託給南飛的鴻雁,帶回家鄉。所以言“一片愁心與鴻雁”,然而“秋風吹不到衡陽”。傳說大雁飛抵湖南衡山回雁峰,則回頭向北,而詩人之家在廣東番禺,大雁無法將他的“愁心”帶回家去,就更令詩人悲傷不已了。此句道出詩人思鄉情切,愁心難解。欲寄此心與鴻雁,但也無濟於事,因為鴻雁也去不了。大明已亡,清軍已經占領了大部分土地,有家難回,哀痛溢於言表。
全詩融景、聲、情三者為一體,組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意境渾成,含蘊不盡。且化用了唐代李白、李益等人的名篇佳句寫思鄉之情,抒寫明亡後悼國思家的愁緒,貼切得體,寫得含蓄,沉鬱蒼涼。

名家點評

近現代作家、詩人馮振:“末二句蓋從李白‘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反面化出。”(《清詩三百首》新編本)

作者簡介

屈大均(1630—1696年),初名邵龍,又名邵隆,號非池,字騷余,又字翁山、介子,號菜圃,漢族,廣東番禺人。明末清初學者、詩人,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有“廣東徐霞客”的美稱。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避禍為僧,中年仍改儒服。詩有李白、屈原的遺風,著作多毀於雍正、乾隆兩朝,後人輯有《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廣東新語》及《四朝成仁錄》,合稱“屈沱五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