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卷運用了語言與夢境的形式,講述“我”在夢中見到了一個名叫基督徒的男子正在讀一本書,知道自己居住的城市即將要毀滅,驚恐不已,因而跑回家,把這一不幸的訊息告訴妻兒,並商量出逃的辦法,可他們不信他的話,還以為他瘋了,他只得一人離家出走。在傳道者的指點下,毅然決然踏上了遙遠而又艱辛的朝拜天國之路。一路上,他先在灰心沼幾乎遭受滅頂之災,後來兩次躲開堡壘魔王的冷箭,突破路途兩隻猛獅的封鎖,又在屈辱谷里死戰“渾身披著鱗甲”的地獄魔王。再後來,他和另一個天路之客“忠誠”邂逅相遇,兩人一同來到‘名利鎮”。由於他們不為魔王經營的“名利場”所迷惑而被送受審,“忠誠”被判處火刑。然而,當他的身軀即將被火焰吞噬時,一輛四輪馬車從天而降,把他的靈魂接入了天國,而“基督徒”則設法逃出了監獄。此時,“希望”深為“忠誠”的榜樣所鼓舞,也隨他一起潛逃。他們突破了“絕望”巨人的懷疑堡壘和獻媚者的羅網,渡過了冥河,終於到達了至善、至美、至福的天國聖城,獲得永生的艱難曲折的歷程。
下卷講述了很久以後,“我”在“毀滅城”郊外的一座樹林裡入睡後又進入了夢境。在夢中,一位老人告訴“我”關於“女基督徒”和她的四個孩子朝拜聖城的故事。基督徒升天之後,他的妻子想到自己曾經力阻丈夫成行,自覺罪孽深重,悲痛萬分。隨後天國使者“秘密”傳書,令她追隨丈夫,朝拜天國。於是,“女基督徒”拋家攜子,直充天國之旅。鄰居姑娘“慈悲”關心自己的靈魂,也與她結伴同行。她們在途中受到歹徒襲擊,被“救助者”所救。後來,“解釋者”派力士“大無畏”送她們前行。“大無畏”沿途誅戮了擋道的“殘酷”和“屠殺巨人”,擊敗了騷擾“名利鎮”的巨龍,銷毀了懷疑堡壘,殺死了“絕望巨人”及其妻子“猜疑”,救出了“誠實”、“低能”、“沮喪”、“畏怯”等天路之客,會合“純真”、“堅持”等人一同抵達聖城。待“我”醒來之時,“女基督徒”等人已經蒙召進入了天國,唯有她的子女還在彼岸苦苦等待。
作品目錄
序
作者為本書所寫的辯解詞
上卷 基督徒的天路歷程
1、得異常奔走天路 | 7、富麗宮養精蓄銳 | | 19、盼望見證信仰史 |
2、絕望潭一波三折 | 8、大戰魔王亞玻倫 | 14、銀礦拒誘觀鹽柱 | 20、良言苦口勸無知 |
| 9、穿過死蔭的幽谷 | 15、疑惑塞死裡逃生 | 21、同心走出迷魂地 |
4、聽曉諭揭示真理 | 10、喜遇守信結良伴 | 16、愉悅山上訪牧人 | 22、如願以償進天城 |
5、十字架下卸重負 | | 17、啟迪無知論小信 | |
6、艱難山曲徑通幽 | 12、浮華鎮守信殉道 | 18、逃出網羅遭鞭笞 | |
下卷 基督徒的天路歷程
作者發表《天路歷程》下卷的方法
23、遇睿智細說從頭 | 28、神勇引導渡艱難 | | |
| 29、富麗宮沐浴真光 | 34、誅殺宰善救弱心 | 39、迷魂地百折不撓 |
25、勇斗流氓悟教訓 | 30、擺脫輕浮遇妙手 | 35、浮華鎮交友除害 | 40、眾聖徒渡越天河 |
26、聽曉諭舉一反三 | 31、屈辱谷戰場抒懷 | 36、疑惑寨誅殺巨人 | |
27、十架前撫今追昔 | 32、漫話怯疑駁異端 | 37、愉悅山牧歌迴蕩 | |
創作背景
約翰·班揚16歲時參加克倫威爾領導的議會軍。戰後回到家鄉,他與一個出身貧寒的女子結婚。他的妻子帶來了兩本她父親送給她的書,一本是《普通人的天國之路》,另一本是《敬虔的生活》。班揚讀了這兩本書很受啟發。在經歷了漫長的信仰掙扎後,在25歲那年,他加入了非國教的教會。1660年,他因無執照布道的罪名被捕,隨後在監獄中度過了12年的時間,在獄中他就著手寫《天路歷程》這本書。1675年,他又因非法傳教的罪名再次入獄,還好這一次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出獄了。第二次出獄後,《天路歷程》首次出版。後來,班揚又寫了《天路歷程》的第二部分。
人物介紹
主人公
主人公一路前行,首先經過了“消沉泥沼”,身背沉重“罪孽包袱”的基督徒是在路人“幫助”的竭力幫助下才得以從泥沼中爬起脫身。後來在滿懷虔誠之心叩拜了耶穌遇難的十字架和墳墓之後,那沉重的“罪孽包袱”才從他身上掉下來。在“屈辱谷”,基督徒遭遇一個代表傲慢的魔怪,其形體像魚,長滿鱗甲,有龍翼、熊爪,還會噴火,主人公打跑了對手,但也受了傷,在“浮華鎮”,基督徒與龍身怪物激戰——這怪物有7個頭,頭上還有10隻角在途經“死亡陰影谷”時,主人公口誦彌撒經文才得以通過地獄之門,這猶如童話中的魔咒施展作用。在艱難通過巨人的洞穴後,主人公結識了一位名叫“忠誠”的朋友,但在魔鬼把持的“名利場”,兩人遭到圍攻,而“忠誠”竟被判火刑焚燒。此後,主人公經過了“快樂谷”的誘惑考驗,從絕望巨人的城堡里逃脫出來,穿過了“自負谷”,終於來到生命的“安息鄉”,在“死亡之河”的對面就是天國的大門,主人公在“希望”先生的鼓勵下,克制了畏懼,縱身跳進涌動著黑色波濤的大河,奮力游到對岸。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天路歷程》的主旨是讓人們遵循基督教義,並通過不斷戰勝自身弱點與身外的邪惡來獲得拯救。
《天路歷程》大致同《舊約》和《新約》的主要情節相對應。例如,從基督徒的朝聖之旅我們可以看到《聖經》中以色列人尋找救贖的艱辛歷程。班揚所表現的正是當時很多牧師所宣揚的:人類迷失了自己,需要救贖,而只有通過對自己罪孽的懺悔和對耶酥的信仰才能得到拯救。這也正體現了基督教的拯救教義:基督教徒的拯救之路其實就是一條精神進步之路。在這條路上,一個人的靈魂要經歷懺悔罪孽,除惡揚善,抑制欲望,篤信上帝,熱愛上帝及他人,最終達到一種極純極樂的狀態。
《天路歷程》中人物命名也同樣具有很強的宗教色彩。縱觀《天路歷程》中的人物名稱,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散發出來的濃郁的宗教氣息。如書中主人公的四個孩子,他們的名字分別是“馬太”、“撤母耳”、“雅各”以及“約瑟”。這些人名從怪經》中都可以看到:基督耶穌的12個門徒中就有一個叫馬太,而撒母耳則是以色列卓著的先知,基督耶穌的弟弟叫雅各,他也是早期基督教會的領導者之一,雅各兒子叫約瑟,他是雅各的第十一個兒子。書中還提到了富麗宮門的看守人——警醒,這是作者在借鑑了“保持警醒,等待主耶穌再來的日子”與“保持警醒,不要受異端邪教的誘惑”兩句話的緣故。書中提到的人物都是《聖經》中上帝讚揚的,他們的特徵以及象徵的品格都是被上帝所滿意的。除此之外,《天路歷程》中一些反面人物的名稱都是上帝所厭惡的,比如專制暴君魔王亞玻倫、“傲慢”、“自大”等,他們的命運也都因此走向失敗。
《天路歷程》中的地點命名以及結構特徵方面也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反映著基督的宗教思想。主人公在誠心懺悔與禱告的時候,得到了福音書的啟示,帶領家人離開“毀滅城”,前往基督耶穌居住的天國“錫安山”,目的是為了得到救贖與永生。在《天路歷程》中,主人公想要去的地方是上帝居住的地方——“錫安山”,此地也是一個永恆的天堂。當主人公經歷了種種的磨難之後,終於到達錫安山,獲得“水恆的生命”,這也象徵著實現了基督教思想中所信奉的高尚而神聖的永生。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天路歷程》在很大程度是一部宗教寓言,主要體現了宗教改革時期的清教的神學思想,卻沒有狹隘的宗派主義,並沒有什麼內容可以讓它屬於某一個教派獨有。除了幾行關於教皇的描寫,沒有任何地方會讓一個天主教徒感到不舒服。只有極端的聖公會教徒才會覺得有必要做一些刪改。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天路歷程》主要是為了宣揚新教關於救贖的思想,卻能受到不止是清教徒的廣大讀者的認可和歡迎。
然而,《天路歷程》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寓言,還具有深刻的歷史寓意,影射了當時社會的歷史現實,例如最明顯的浮華集市。在浮華集市的描寫中,
班揚向我們展示了復辟時期倫敦的景象,以及當時的封建資產階級社會。在這裡一切都是可以買賣的,包括國土、榮譽、頭銜、欲望、快樂、甚至生命等等。欺騙、謀殺在這裡都是正常的。“
基督徒”和“忠誠”因為追求真理、蔑視名利而受到懲罰(這讓我們聯想到班揚自己因為布道而屢次被捕入獄)。班揚把當時的世俗社會濃縮到一個集市中。那是一個經濟和物質利益至上,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買賣的經濟行為來衡量和操作的社會。《天路歷程》展示了復辟時期複雜的英國社會,表現了班揚對當時的社會歷史的看法,也反映了基督徒在當時社會中的窘境,一方面是對清教的虔誠,一方面是世俗世界的自私和道德墮落。
藝術特色
現實主義
《天路歷程》運用現實主義方法描寫英國鄉村公路上的一些景象和許多人物,如“無神論者”、年輕的“愚昧無知”、“世故的聰明人先生”、“馬屁先生”、“愛錢先生”和喋喋不休的“話匣子”等,他們既代表抽象的概念,又是有血有肉的活人。班揚把他們的動作和談話寫得非常生動、具體。在展開人物性格方面,從日常小事入手,都是怎么想怎么寫。在碰到令人失望的事或背信棄義的人,在束手無策或孤立無援時,認為勇氣和諒解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可以把班揚看成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
對話
《天路歷程》中大量使用了對話。蕭伯納曾經稱讚班揚的對話筒潔扼要,生動直率。不僅如此,書中各個人物的語言各具特色,對話成為區分各個人物的標誌。比如,“柔順”很想跟隨基督徒去天國,可一旦碰到困難就動搖了,轉頭回去。“頑固”不管說什麼都那么肯定,一定要別人接受他的觀點,自認為不需要別人的幫助,也不需要任何指導。而“基督徒”簡練直率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有決心的、百折不撓的人。同時,班揚不僅用對話來表現人物的外部行動,而且展現他們的內心活動。例如“基督徒”在死蔭谷中內心的掙扎猶豫就是通過他內心的對話表現出來的。
語言
在《天路歷程》之前有很多宗教故事描寫基督徒朝向天堂的靈魂之旅,但班揚超過他們的地方在於,他簡單、平易的文風使故事中抽象的東西具有了生命。班揚對聖經的熟悉,對鄉村和外省生活的了解,使《天路歷程》中不僅頻繁地出現《聖經》的語言,還經常出現一些鄉村的通俗口語。班揚所寫的正是他所聽到的語言,很多現在仍然在口語和非正規語中使用,也沒有什麼讓現代人感到不熟悉。有些用法在英國已經不存在了,而在美國的一些地方卻仍然繼續使用。用詞的樸素是班揚語言的最大魅力之一。
夢境
《天路歷程》藉助了夢境的形式。班揚把“
基督徒”的旅程置於夢境的框架之中。書中的敘述者“我”“在曠野里行走,來到一個地方…就在那兒躺下睡覺…做了一個夢”。在《天路歷程》中,夢境和寓言體的使用相輔相成,都引導讀者從“基督徒”的旅程中獲得更多的宗教、哲學和人生涵義,從多方面探索現實。從某種程度上說,夢比現實更加具有真實性,因為它具有轉換的能力,能夠引領人們從新的、更深的層次理解現實。在敘述的過程中,
班揚不斷提醒讀者這是一個夢,希望讀者能夠和他一起來到這個將永恆和現實結合起來的世界。在夢境的框架內,敘述者不斷地說“我在夢中看到了……”。“看”可以說也是書中一個重要的隱喻。書中有兩個層次的“看”:一個是有形的世界,一個是無形的世界。能不能通過這個有形的現實世界看到那個無形的真理世界,是關係到書中人物能不能得到拯救的重大問題。“
基督徒”看到了其他人沒有看到的東西,因而矢志遠行,尋找天國的拯救。正是這種能夠看到無形的真理世界的能力使基督徒能夠經受住各種艱難險阻,並最終達到目標。在《天路歷程》中,
班揚依靠這一視覺的隱喻,將那些只能看到眼前事物的人,同那些通過信仰能夠看到真理的人區分開來。而班揚也在暗示讀者,不能囿於書中的字面意義,要從中讀出深層次的寓意。
寓言體
班揚在《天路歷程》中對寓言體的使用充分說明了
文學語言的隱喻和象徵作用,這使它往往具有超出表面意思的深刻涵義。班揚的語言所創造的既是一個現實的世界,又是一個超越時空的世界,因為超自然性是夢幻故事的必要成分。而隱喻既可以表現人們的直覺認識,也可以表現更高的形而上的思想。《天路歷程》的寓言式語言不僅能夠清晰地闡釋現實的意義,也會使我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現實世界背後的複雜性。對於
班揚來說,這些象徵性的寓言式語言使他能夠同時掩蓋和表現真理,它要求讀者必須通過對字面意義的各種解釋來獲得更深層次的涵義。
很多批評家注意到書中擬人化的人物和寓言化的場景所具有的現實主義色彩。同
但丁的《神曲》不同,
班揚的寓言中是一些真實的人,而不是類型化的角色。儘管他們具有諸如“柔順”、“老世故”、“慈悲”、“無知”這樣的名字,卻產生於真實的生活。這些名字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他們的性格,卻不具備解釋他們性格所有方面的作用。基督徒在路上所遇到的各色人等都是班揚所處的時代英國任何一個集市、或任何一條道路上所能碰到的人。班揚準確地抓住了當時普通人的語言,精確地描繪了他們的行為和面貌,更重要的是,表現了他們內在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小說中描述的場景也都是現實的
真實寫照。書中描寫的鄉村、田野同復辟時代的英國並無二致,再現了當時英國鄉村的景象。
班揚不需要從他生活經歷以外的地方去尋找絕望潭,富麗宮,或浮華集市,它們就在
貝德福德。在很多方面,基督徒的歷程就是貝德福德人所經歷的。這種現實主義,這種同現實的貼近,是小說強大的生命力所在。
結構
《天路歷程》的結構安排也值得注意。在
基督徒的朝聖途中,誘惑與幫助,艱辛與收穫相對應。基督徒在各個階段中所經歷的考驗、挫折和他得到的教誨、友誼、理解和歡樂形成了平衡。同時,人物外部的行動和內部的思考之間也保持了協調。比如,在安樂地,美麗的風景同“基督徒”生活的安樂和秩序相應。“基督徒”內在的精神境界投射到外部的自然環境中。自然和超自然,人物的內在精神和外部地理環境之間相互呼應。
作品影響
《天路歷程》一問世就大受歡迎,一年內重印了三次。在
班揚去世之前,這本書已經發行了10版,據他的一位朋友說,賣出了10萬冊。尤其是當時能夠讀書識字的人群相對較小,因而這個數字就愈加顯得驚人。1681年《天路歷程》在新大陸出版,立刻成為當地廣大清教徒中最負盛名的書。人們把它當成《
聖經》一樣反覆閱看,直到它已經破舊得不能再讀。因此儘管《天路歷程》多次重印,現在卻很難找到較早版本的《天路歷程》。現存的第一版《天路歷程》僅有五本。1853年《天路歷程》被翻譯成中文,這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部西方長篇小說譯著。這部作品在全世界各地已有多達二百餘種譯本,是除了《聖經》之外流傳最廣、翻譯文字最多的書籍。
《天路歷程》是一部寓言體小說,這部寓言體作品在西方國家通常被看作是僅次於《聖經》的基督教重要經典,被稱為“具有永恆意義的百科全書”,是英國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篇章。許多文學家將他和莎土比亞、彌爾頓相提並論,並把《天路歷程》與但丁的《神曲》、斯賓塞的《仙后》並列為世界文學中三大諷喻體作品。文學界認為:斯賓塞的《仙后》吸引了詩人,但丁的《神曲》吸引了學者,而班揚的《天路歷程》吸引了各種年齡和地位的人,具有很高的“審美意識形態”。
《天路歷程》被譽為英國文學中史詩般的旅行。《天路歷程》在故事情節、細節描寫和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對後來英國小說的發展也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班揚被公認為英國通俗文學鼻祖,為文學大眾化、通俗化和口語化以及英語語言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天路歷程》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據了獨特的位置。其影響歷久彌新。就其文學價值及在
西方文學史上的地位而言,足以和《魯賓遜漂流記》、
《格列佛遊記》以及《坎特伯雷故事集》相媲美。書中的近百個句子或段落被“
微軟公司”作為“世界文學精品引文”收入其
百科全書光碟。
作品爭議
雖然《天路歷程》受到普通讀者的歡迎,但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它的文學性卻一直遭到置疑。文化界和學術界人士往往對
班揚不屑一顧。《觀察家》報的主編艾迪森曾輕蔑地提及班揚,說即使是這樣的作家也會有崇拜者。著名詩人威廉·科伯即使在稱讚他時,也認為必須為此道歉,而且把他的名字隱去,恐受恥笑。到18世紀末期,社會上開始有了讚譽之聲,如小說家和政論家
喬納森·斯威夫特,以及當時文化界名人
塞繆爾·詹森。後者盛讚《天路歷程》的創造性和想像力,指出書的開篇和但丁的《神曲·地獄篇))開篇有相似之處,並把它同
埃德蒙·斯賓塞的《仙后》相提並論。1830年
湖畔派詩人騷塞編訂的《天路歷程》出版後,學術界開始接受班揚為一個文學家。同為
湖畔派的浪漫主義詩人
柯勒律治認為《天路歷程》是一部可以從多個角度反覆閱讀的書,每讀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愉悅之感。
出版信息
中文譯本 |
---|
1983年,《天路歷程》,西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
1991年,《天路歷程》,陶凡震編譯,志遠出版社 |
2001年,《天路歷程》,蘇欲曉譯,譯林出版社 |
2002年,《天路歷程》,王漢川譯,山東畫報出版社 |
2003年,《天路歷程》,趙沛林、陳亞珂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吉林出版(2011) |
2009年,《天路歷程》,找到啦譯,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
2010年,《天路歷程》,黃文偉譯,長江文藝出版社 |
2011年,《天路歷程》,陳剛譯,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作者簡介
約翰·班揚於1628年11月出生在英國貝德福德市南約一英里的一個小村莊。他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個補鍋匠,由於家境貧寒,班揚只接受了基礎教育。1644年,英國內戰爆發,十六歲的班揚加入了國會軍,退役回鄉之後,班揚子承父業,也做了一名補鍋匠。這時他經歷了心靈危機,1653年班揚加入了當地的一個新教組織,從此就改變了命運。班揚因為非法布道,校政府當局判非法傳教而兩次投入監獄。班揚在漫長的12年牢獄裡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寫了《功德無量》、《貝曼先生傳》、《聖戰》等作品。《天路歷程》正是他在獄中寫成的。班揚出獄後至臨終一直竭盡傳教,最後在探望信徒的路上身患熱病,1688年11月逝世,享年六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