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之音:侗族大歌

天籟之音:侗族大歌

《天籟之音:侗族大歌》是2005年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亞虎。

基本介紹

  • 書名:天籟之音:侗族大歌
  • 出版社: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頁數:136頁
  • ISBN:7207065779
  • 作者:劉亞虎
  • 出版日期:2005年9月1日
  • 開本:16開
  • 品牌: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蟬鳴、流水、風吹樹葉這些自然的聲音,被侗族人模擬得惟妙惟肖,靜心屏氣聆聽,讓人感到如沐春風。《蟬歌》、《水歌》、《八月之歌》讓侗族人為之驕傲。曾任巴黎藝術節執行主席的約瑟芬·馬爾格維茨說:“在亞洲的東方一個僅百餘萬人口的少數民族,能夠創造和保存這樣古老而純正,如此閃光的合唱藝術,在世界上實為罕見。”這個千年傳襲的侗族大歌,被生活在黔、桂、湘交界處、在山嶺中從事農耕勞作的侗族人世代傳唱。他們相信:“飯養身,歌養心”。本書“中國民間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叢書”之一,講述的就是這侗族大歌。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侗族大歌概說
第一節 原生的藝術形態
第二節 獨特的傳承模式
第二章 侗族大歌的人文歷史
第一節 悠久歷史
第二節 民俗土壤
第三節 文化形態
第四節 古籍記載
第三章 侗族大歌的內涵與魅功
第一節 文化內涵
第二節 音樂形態
第三節 演唱程式
第四章 侗族大歌的歌隊與歌師
第一節 歌隊
第二節 大歌的歌師
第三節 傑出錄歌師
第五章 優秀的作品不朽的價值
第一節 侗族大歌的藝術感染力
第二節 聲音大歌《嘎吉喲》
第三節 兒童大歌《小山羊》
第四節 敘事大歌《珠郎娘美》
第五節 侗族大歌的文化傳統
第六章 侗族大歌的美學價值評估
第一節 高度的和諧美
第二節 人類審美理想的普同性
第七章 侗族大歌的瀕危報告
第一節 變遷與危機
第二節 導致瀕危的諸種因系
第八章 侗族大歌的保護與發展
第九章 國際國內學術權威對侗族大歌的評價精選
第一節 國際學者的評述
第二節 國內學者的評述
主要參考資料
後記

文摘

書摘
侗族大歌流行的中心地區是貴州從江、黎平兩縣的“六洞”、“九洞”
、“十洞”、“千七”、“千五”、“乾三”、“二千九”、“四腳牛”等
地,溶江縣與“九洞”毗鄰的“苗蘭”、“加所”、“宰盪”等村寨和廣西
三江的溶江河沿岸是流行的邊緣地區,廣西龍勝、湖南通道一些村寨也有流
行。
作為一種民族群體參與的多聲部民歌,侗族大歌洋溢著一股大氣:大歌
有兩個聲部,有時出現三個聲部,演唱氣勢和音量洪大;大歌由代表村寨的
民間歌隊演唱,演唱隊伍和陣營龐大;大歌的正式演唱均為主客雙方男女歌
隊在特定場合、當著大庭廣眾放聲歌唱,場面闊大。謂之大歌,名實相符。
侗族大歌演唱有厚實的民眾基礎,多層的組織形式。各地族民以房族或
一定的親緣關係,組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男女歌隊。每個歌隊少的有四五人
,多的到十餘人不等,歌隊中有歌頭一至二人(侗語稱“賽嘎”),擔任合唱
隊的高音聲部及領唱部分,其他成員唱低音(侗語稱“所梅”)。每晚都以歌
頭為中心,聚集在一起,紡線繡花唱歌娛樂。每個歌隊,由有經驗、知識豐
富的老歌師(侗語稱“桑嘎”)具體輔導訓I練。
歌隊按性別、年齡組成,有兒童隊、少年隊、青年隊、中年隊、老年隊等
。一般從七八歲左右開始接受啟蒙教育,進入有組織的音樂訓l練,到十二
三歲具備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可走進歌堂,聽人唱歌。十六歲左右比較成熟
,開始走寨唱歌對歌。一個歌隊,直到它的成員大部分都結婚離去後,才自
行解散。中年隊和老年隊承擔培育新人、傳承文化的重要使命。
“侗族大歌”是一種原生的藝術樣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又是一種“
文化與教化手段”。侗族大歌的內涵博大精深,它伴隨著伺民族的形成與侗
族社會的發展而形成、而發展,是一種獨特的蘊涵民族精髓精華的具有教化
性質的“百科全書”。它的核心功能就是文化傳承,而且是一種有別於文字
民族以文字與學校教育為文化傳承主要方式的、以群體歌唱為手段的文化傳
承模式。這種特殊的文化傳承模式具有三個重要的因素其一,“侗族大歌”
賴以存活及得以傳承的生態,其中心又是文化生態;其二,傳承中的“基石
”——歌隊;其三,傳承中的“功臣”(靈魂人物)——歌師。它們共同構成
了侗族大歌這一文化傳承模式的機制。
侗族大歌在侗族人民的心目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們的民謠說:“飯養
身,歌養心。”揭示了侗族全體人民認同的“歌”即全部傳統精神文化的總
和的觀念,說明了侗族大歌主要的文化價值。
“侗族大歌”還具有其他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例如:
侗族大歌的聲部、合音、結構都表現出了一種高度的“和諧”,充分體
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
歌隊成員間共同協作、共同完成侗族大歌的社會功能的特色,體現了人
類社會和平共處、共謀發展的社會理念;
侗族大歌內容上的真、善、美以及審美情趣上的和諧美,本質上具有人
類審美理想的普遍性:
從音樂學科意義上說,侗族大歌具有完美的音樂形態,具有獨特的表現形
式——眾低獨高的歌隊坐唱形式;
侗族大歌的傳承方式為世界所罕見。侗族大歌流行地區的每一個村寨都
是一所民間音樂學校,全體村民都是學生,歌隊是課堂,歌師是教授;
它不只是音樂學科意義上的、單純的藝術形態,核心功能在於“文化傳
承”,突出特徵在於族群的參與以及參與者從中實現了自我教育與教化聽眾
……P16-1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