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鼠(天竺鼠)

豚鼠(齧齒目豚鼠科動物)

天竺鼠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豚鼠(學名:Cavia porcellus)又名天竺鼠。豚鼠是無尾齧齒動物,身體緊湊,短粗,頭大頸短,它們具有小的花瓣狀耳朵,位於頭頂的兩側,具有小三角形嘴。四肢短小,作為選擇育種的結果,存在20種不同表型的毛髮顏色,並且存在13種不同的表型毛髮質地和長度。

溫帶陸生夜行性動物,取食葉子,根和塊莖,水果,花卉。具有社會性,可群居。圈養壽命平均為8年。繁殖活躍的豚鼠通常壽命較短,約為3~5年。

在野外已經滅絕,作為寵物分布在世界各地。未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功用價值,人工飼養,籠具墊料,環境要求,飼料飲水,

動物學史

公元前5000年,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地區(今天的厄瓜多、秘魯和波利維亞)的土著部落首先飼養馴化豚鼠作為食物來源。秘魯和波利維亞出土了屬於大約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間的豚鼠雕像, 古代秘魯的摩且人(Moche)不但膜拜動物,而且經常在藝術作品中描述豚鼠。大約從公元1200年直至1532年西班牙人入侵,人們對家養的豚鼠進行選擇性繁殖,奠定了現代人工繁殖豚鼠的基礎。這個區域繼續把豚鼠作為食物來源,安第斯高地的大部分家庭都飼養這種動物,它們以主人的殘剩菜葉為食。安第斯地區的民間文化內容豐富,其中豚鼠是重要標誌。人們把它們當作禮品交換,它們是社交活動和宗教場所的重要物品,甚至在日常口頭禪中也經常提到豚鼠。豚鼠對民間的巫醫也很重要,他們用這種動物診斷諸如黃疸、風濕病、關節炎和斑疹傷寒等病症。巫醫用豚鼠在病人的身體上摩擦,視它們為通靈的媒介。黑色豚鼠尤其被看作有效的診斷工具。人們還將豚鼠開膛剖肚,取出其內臟用來檢驗治療效果。這種方法至今仍舊在安第斯山脈地區的許多部落廣泛採用,那裡的人們既不能獲得也不信任西藥和西醫。
西班牙、荷蘭和英國商人把豚鼠帶到歐洲之後,這種動物迅速成為上層社會和皇室的時髦寵物,甚至伊莉莎白女王也飼養豚鼠。有關豚鼠最早的文字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1547年的聖多明哥,因為豚鼠並非伊斯帕尼奧拉島的土產,所以這種動物很可能是被西班牙的旅行者帶來的。西方世界有關豚鼠的首次記載於1554年,出自瑞士自然學家康拉德·格斯納之手。這個含有兩個單詞的學名於1777年首次被俄克斯勒本採用,是其動物學上的種名和屬名的結合體。

形態特徵

豚鼠的體形在嚙齒類動物中偏大,體重在700~1200克(1.5~2.5磅)之間,體長在20~25厘米(8~10英寸)之間。身材短小但是強壯有力,頭較大,是身體的三分之一,眼睛大而圓,耳朵短小貼著頭部,毛髮粗糙而且很容易脫落,沒有尾巴。豚鼠脊柱由36塊脊椎骨組成,其中頸椎7枚、胸椎13枚、腰椎6枚、薦椎4枚、尾椎6枚。肋骨13對,其中6對真肋、3對假肋、4對浮肋。前腳平直而強健有力,一般都會有4個趾頭,每個趾頭上都有尖利的爪;後腳有3個有爪的腳趾,而且都比較長。豚鼠靠腳底走路,行走時腳跟著地。
豚鼠門齒很短,臼齒呈稜鏡狀,總是在不斷生長。除了各自有特定的腺體外,雌雄兩性都是相似的。體毛有黑、白、灰、褐、朱古力色等,也有具各色斑紋的。

棲息環境

不再存在於它們的野生原生草原棲息地。然而,在它們滅絕之前,它們非常適應並且能夠在各種環境中生存。例如,他們可以生活在廣闊的海拔範圍內,從海平面到4000米。雖然研究表明它們不能在極端炎熱或寒冷的環境中生存,但豚鼠可以承受從白天22˚C到夜間-7˚C的大範圍溫度。

生活習性

豚鼠棲息於岩石坡、草地、林緣和沼澤。集成5~10隻的小群,穴居,夜間活動,以植物性食物為食,在食物上沒有特殊要求,體質強健不易生病。主要吃植物的綠色部分,以雜草(乾提摩西草/苜蓿草/燕麥草/大麥草/小麥草等)為主食,喜吃青椒、生菜、聖女果等新鮮果蔬,但果蔬等含水份過高的食物不能過量餵食,容易造成豚鼠腹瀉,禁食十字花科和含澱粉類的東西。
豚鼠喜群居,有抓人的習慣,不喜攀登和跳躍,習性溫順,膽小易驚,有時發出吱吱的尖叫聲,喜乾燥清潔的生活環境。其活動、休息、採食多呈集體行為,休息時緊挨躺臥,單籠飼養時易發生足底潰瘍。群體中有專制型社會行為,1~2隻雄鼠處於統治地位,一雄多雌的群體形成明顯的穩定性。
豚鼠嗅覺、聽覺較發達,對各種刺激有極高的反應,如對音響、嗅味和氣溫突變等極敏感,故在空氣混濁和寒冷環境中易發生肺炎,並引起流產,受驚時也易流產。
豚鼠膽小機警,對刺激反應非常敏感,常發出吱吱叫聲。嗅覺和聽覺都很發達,對抗生素及某些有毒物質極為敏感。豚鼠嚼肌發達而胃壁非常薄,盲腸特別膨大,約占腹腔的三分之一容積,粗纖維需要量比家兔還多,但不像家兔那樣易患腹瀉病。
豚鼠食量較大,對習慣了的飼料食慾旺盛,但對變質的飼料特別敏感,常因此減食或廢食,甚至引起流產。對抗菌素也特別敏感,投藥後容易引起腸炎,如使用青黴素,不論劑量多大,途徑如何,均可引起小腸和結腸炎,甚至使其死亡。對青黴素的敏感性比小鼠高1000倍,故用青黴素治療時應特別小心。與大鼠和小鼠相反,它夜間少食少動。

分布範圍

野生物種不再存在。作為寵物或者實驗動物以及肉用動物全球分布。
豚鼠(天竺鼠)

繁殖方式

豚鼠豚鼠
豚鼠繁殖率高,抗病力強,性成熟早,在出生1到3個月時,性周期短,一般為16天左右,屬於晚成性動物,即母鼠懷孕期較長,為63(59~72)天,每年可產6胎,胚胎在母體發育完全,出生後即已完全長成,全身被毛,眼張開,耳豎立,並已具有恆齒,產後1小時即能站立行走,數小時能吃軟飼料,2到3天后,即可在母鼠護理下一邊吸吮母乳,一邊吃青飼料或混合飼料,迅速發育生長。仔鼠35天性成熟,一對豚鼠一年可循環繁殖80對。它們的懷孕時間在齧齒動物中算是比較長的,大概是50到75天。
豚鼠為全年、多發情性動物,並有產後性周期,在正常情況下全年都表現出生性周期的往返循環。在48小時之內或在哺乳期的某個時間內又可能受孕,稱產後性期或反常懷孕。
豚鼠的平均壽命在4到5年之間,據2006年吉尼斯大全記錄,最長壽的豚鼠存活了14年10個月。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全球範圍內,作為寵物,並在南美洲作為食物。此外,它們經常用作調查壞血病,結核病,青少年糖尿病和妊娠併發症的生物醫學研究的主題。由於它們的馴化,豚鼠不會遭受自然捕食。豚鼠在野外滅絕,只能生活在圈養中。

保護級別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功用價值

黑豚鼠是一種一物多用的草食動物,可藥、食兩用。中國古代就有食用黑豚鼠肉的習慣,並將其作為高檔野菜餚選入中國名菜譜。有“天上的斑鳩、地上的豚狸”之說。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屬於低脂肪、低膽固醇的肉類,具有濃厚的野味特色,易消化吸收,有豐富的蛋白質,富含17種胺基酸和鈣、磷、鐵等多種微量元素,民間視為“強身珍品”。
其毛皮可加工利用,質量好,是草食毛皮動物中最受重視的一種,豚鼠皮具有毛色艷麗、光澤、柔軟、輕暖等特點,適宜制各式服裝、帽子、衣領等。

人工飼養

籠具墊料

飼養箱要建立清潔衛生制度,一般每周要換墊料2次,每周洗刷食具1次,室內要定期消毒。

環境要求

豚鼠聽覺好,膽小、易受驚嚇,因此環境應保持安靜,噪聲在50分貝以下,最適溫度20~24℃。控制要求範圍18~26℃。超過30℃時,豚鼠體重減輕、流產、死胎、死亡率高,低於15℃時繁殖率、生長發育率降低,疾病發生率上升。濕度應保持在40%到60%之間。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豚鼠抵抗力下降,易患疾病。氨濃度在20mg/L以下,氣流速度10~25 cm/s。氨濃度的高低與豚鼠肺炎發病率密切相關。豚鼠需要一定的活動面積,哺乳期所需活動面積更大,一般體重300克的豚鼠大約需要300平方厘米的活動面積,800克豚鼠則需1000平方厘米。

飼料飲水

為了保持飼養箱內的乾燥,建議使用滾珠飲水器。豚鼠的食盆避免選擇塑膠或其它會被啃食的材料,應當選擇陶瓷或者不鏽鋼質地,有一定分量且不容易被打翻的。飼料早晚各加一次,豚鼠是夜行性動物,晚上要多餵一些。
注意:不要餵食豚鼠洋蔥、蔥、蒜、韭菜、生薑、朱古力、咖啡。豚鼠對纖維素需求量比較大,在飼料中應充分注意,飼料中粗纖維比例低,易引起豚鼠嚴重的脫毛和相互吃毛現象。豚鼠自身不能合成維生素C,必須從飼料中獲取,體重100克的豚鼠每日必需4到5毫克的維生素C,妊娠或哺乳期的豚鼠則需30到40毫克。維生素C的補給主要靠每日飼餵新鮮多汁的綠色蔬菜,北方的冬季可用胡蘿蔔和麥芽等代替。採用在飲水中加入維生素C或混合顆粒飼料中添加微量元素、維生素、必需胺基酸等以代替青飼料,效果也比較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