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文化

天珠文化

天珠文化又稱文化,是以發源於青藏高原史前時期藏民稱為dzi漢語譯或“斯”又稱為“天降石”的古老寶石為命名的文化,天珠寶石傳承至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是藏域文化的重要標誌物。青藏高原地區的天珠文化與位於遼寧西部、內蒙古東部紅山文化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四川西南地區三星堆文化有著千絲萬縷古聯繫,昭示了青藏高原與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

天珠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以一種寶石命名的古文化,天珠寶石自誕辰之日起延續至今處處充滿了神奇、神話般的色彩,這些神秘色彩在藏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藏民,在藏民心目中天珠被視為比生命還要珍貴的無價之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寶石在藏文明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各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天珠的影子,天珠傳承到哪裡藏文化就傳播到哪裡,天珠文化就是藏域文化,是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且延續時間最長的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珠
  • 出土地點:內蒙古
  • 館藏地點:天珠博物館
  • 所屬年代:公元前9000—5000年
歷史,現狀,文物價值,文物保護,
天珠在西藏地區發音“斯”或“瑟”(zi)是一種源自西藏史前時期的古老寶石,是由隕石撞擊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玉髓瑪瑙礦脈時產生的高溫將隕石及隕石所攜帶的外太空元素融入到玉髓瑪瑙礦石後形成的一種寶石,藏民又稱為“天降石”,至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天珠寶石在藏區古時曰“查母”,今人叫做“斯”或“瑟”。漢語譯為“亞瑪瑙”又稱“天珠”。這種寶石不可再生、不可複製是無礦無脈之天地靈石,是治療血疾病的特效藥材,有著不可思議的神奇功效,在藏區被視為比生命還要珍貴的無價之寶,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寶石,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富有神奇色彩的傳說。藏民認為能夠擁有一顆天珠,必須要有很大的福氣和緣份,一旦擁有了它即是無限福慧的開始。因此,藏人視天珠為天神的吉祥物,對它的重視也如同生命一樣重要。
天珠—藏語發音dzi譯漢語為“斯”或“瑟”,民間稱為“天降石”。在1985年出版的《藏漢大辭典》譯天珠(斯)為“亞瑪瑙,貓睛石,一種寶石。寶石紋理有‘無睛’、‘長條’及‘有睛’三類,入藥能治腦溢血”。在公元18世紀藏藥學家帝瑪爾·丹增彭者所著《晶珠本草》中描述天珠:“瑟治癲癇,鎮痛。瑟新品很少,容易辨認。虎伏塊狀,有黑色花紋、黃色花紋、褐色花紋相雜,紋長,斑小。人工造的花紋扭曲,注意不要相混。真品虎伏塊狀,紋長九倍。用來擦眼,利眼病。用涼水泡一夜,水可止血痛;內服治癲癇病入血分;也可入內服藥。塗在箭頭上,鎮邪。帶在身上可預防癲癇”。
天珠寶石是一種源自史前時期的古老寶石,是由隕石墜落時產生的高溫將隕石及隕石所攜帶的外太空元素融入到地球玉髓瑪瑙礦石後形成的一種寶石,古時將這次隕石墜落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故事記載。所謂“怒觸不周山”就是描述上古時期發生在青藏高原東部的一次隕石雨墜落的事件。這次隕石雨造成地震、海嘯、山崩、火災、洪水、瘟疫等等自然災害,造成大量的人員、動植物的死亡,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災難。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故將天降寶石磨琢成圓形珠子作為與天神溝通的信物,以“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記載,“女媧”是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代表,五彩寶石也就是隕石墜落在玉髓瑪瑙礦脈後形成的寶石,“煉”即將寶石磨製成“珠”的過程,“補天”祭天之意。人們認為這些天上掉下來的寶石是有靈性的是人與天神溝通的載體,是宇宙天地通靈之物,可以消災、招財、轉運、納福。拜靈石即拜天,“靈石崇拜”由此開始。在文學巨著《紅樓夢》中稱天珠為“通靈寶玉”,描述為形似“雀卵”,是人類卵生傳說之源。
在上古時期人類開始有了“神”的觀念,出現了“巫”及原始宗教。中國上古時沒有對“神”字作具體解釋,但以另外一個假借字“申”來表示,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申,神也。”在甲骨文中“申”字被寫作【造字】,像一個閃電的形狀,這表明,古人在造字的時候把神與天上閃電,火光之類的東西相聯,與印歐語系中“神”這個詞的語根完全一致。我們取出原始神話中“神”的幾個特點:天空-閃電-神,把它們聯繫起來就是:神駕著一道閃電,從天而降。隨著原始部落的不斷分化與遷徙,“神”的概念在中華大地開始傳播,“靈石崇拜”、“石之美者為玉”、“巫以玉事神”,由此形成了以“紅山”、“良渚”地方玉為代表的中華玉文化,開啟了華夏文明之搖籃。原始宗教分化為“道教”與“笨教”兩大本土宗教體系,這些天上降落的寶石多數為黑色帶有少量的白色紋飾,故“道教”稱天珠為“玄珠”,“玄”乃黑色之意,“笨教”稱天珠“衲布”或“查母”譯漢語為“本”黑色寶石之意,這些天上降落的黑色寶石使人類認為天是黑色的,生活在大地上的土地是黃色的,“天玄地黃”是人類對天與地的原始感悟。佛教傳入中國後稱天珠為“如意珠”,神話故事中的“龍珠”、“神珠”。因其珍貴稀有又有“隨候之珠”、“珣玗琪”、“瑟瑟”等名稱。

歷史

起源:
天珠源自於大約在11000——7000年,在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上空一顆巨大的隕石從天而降,墜落-落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岷山山脈上空。當隕石進入大氣層時,產生的高溫,高壓與內部不平衡,發生爆炸,形成隕石雨,最大的一塊隕石墜落在不周山上,其中一塊隕石恰巧隕落在岷山山脈玉髓瑪瑙礦脈上。岷山古時稱為峚山,是中國古史神話傳說中黃帝與眾神的天庭所在地"海內崑崙山"和神仙文化、道教發祥地,中華人文女祖、蠶桑神、游神嫘祖和治水英雄大禹的故里、古蜀文明的發祥地。隕石墜落時巨大的衝擊力將玉髓瑪瑙礦石擊碎,產生的攝氏2000度以上的高溫將隕石及隕石所攜帶的各種外天空元素融入到被擊碎的玉髓瑪瑙中下許多碎小的帶有各種美麗圖騰的石塊,形成帶有各種顏色、紋飾的寶石。“女媧”部落居民目睹了這一奇觀,在隕石墜落後拾到了許多各種不同顏色、紋飾的漂亮寶石,認為這些石頭是天降神石是上天賦予的寶石,便將這些石頭磨成帶有孔洞的小珠穿成串隨身攜帶,古時將這一段歷史以“共工怒觸不周山”和“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載。
“女媧”部落在這次的自然災害中得以倖存,並在災害過後拾到了這種寶石,人們認為這些天上掉下來的寶石是有靈性的是宇宙天地通靈之物, 是人與天神溝通的載體,可以消災、招財、轉運、納福。拜靈石即拜天,“靈石崇拜”由此開始。這一時期開始有了“神”的觀念,出現了“巫”及原始宗教。“神”的觀念隨著部落的分化、遷移而得到廣泛傳播,由於天珠數量較少,人們便採用當地的玉石磨製成各種形狀與紋飾以代替天珠用於與神溝通的信物,“靈石崇拜”、“石之美者為玉”、“巫以玉事神”, 於是出現了以“紅山”、“良渚”等地方玉文化為代表的“巫玉”文化,由此形成了中華玉文化。人們認為“天圓地方”將天珠寶石磨製成帶有孔洞的珠子,佩戴者頭頂上以祭天,後人以“女媧煉五彩石補天”的神話故事記載。“女媧”是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代表,五彩寶石也就是隕石墜落在玉髓瑪瑙礦脈後形成的各種顏色、紋飾的寶石,“煉”即將寶石磨製成“珠”的過程,“補天”祭天之意。
傳承:
隨著母系氏族社會的不斷瓦解,部落不斷的遷移與分化在公元前30世紀前形成了以男性為主的父系氏族社會,天珠隨著遷移的部落流傳到了的不同地區與當地文化相融合因而有了“玄珠”、 “隨侯珠”、 “珣玗琪”、“瑟瑟”等等不同的名稱。原始宗教分化為“道教”與“笨教”兩大本土宗教。由於“天降石”的顏色多數為黑色故古人認為“天”是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天玄地黃”, 黑色成為古代中國人色彩意識中最神聖的一種顏色,是超越生死的天界之色。“道教”與“笨教”崇尚“黑”,教徒穿黑衣,道教徒自稱“老衲”,“衲”為藏語“黑”之意, 稱天珠為“玄珠”,民間流傳“皇帝赤水遺玄珠”的故事。“笨教”又稱“黑教” “苯”是由古藏語“查姆”或“衲布”的發音演變而來,“衲布”為黑色寶石之
多數“天珠”隨著向西遷移的“達色”部落到部落傳承到了藏區,達色在苯教發源地“象雄”意為大鵬鳥之地建立了以部落聯盟組成的古象雄王朝,故藏區又將天珠稱為dzi譯漢語“斯”或“瑟”。由於部落之間的不斷爭鬥,為避免天珠在爭鬥中遺失將天珠埋藏於地以保藏。達色部落在爭鬥中不斷取得勝利,於是認為將天珠埋藏於地不但可以避免在動亂中丟失而且還可以保一方平安和擴充疆土的作用,由此開啟了“伏藏”的習俗。後人將發現埋藏天珠的地方為“天珠穴”或“天珠泉”又稱“伏藏天珠”。天珠在藏區以“伏藏”的形式傳承了數千年至今沒有中斷,是世界上傳承時間最久遠的寶石。在民間流傳著各種富有神話色彩的傳說。在《藏漢大辭典》中將天珠(斯)解讀為“亞瑪瑙、貓睛石”,在藏藥書“晶珠本草”中將天珠形態描述為“虎伏塊狀,紋長九倍”。
天珠文化
在西藏史前時期經常發生瘟疫,許多部落居民在瘟疫中死去,只有拾到天降石的“象氏”部落人群在瘟疫中幸免於難,由此人們認為這種寶石可以驅邪避難,抵禦各種外來病種的侵襲,被視為比生命還要珍貴的無價之寶,是吉祥的護身符,是藏人們心目中重要的聖物。之後,由於部落之間不斷發生爭鬥,為避免在爭鬥中這些寶石遺失或被掠奪,便將這些寶石埋藏於地以保護,爭鬥結束後再取出,後人稱這種方式為“伏藏”和“掘藏”。在多年的部落之間不斷的爭鬥中,拾到天珠寶石的部落在爭鬥中不斷的取得勝利,領域不斷擴大,在公元前20世紀前後最終創建了由部落聯盟組成的古象雄王國。之後,人們認為將天珠埋藏於地可以起到擴充疆土、保一方平安的作用,便將天珠埋藏在王國領域的各個地方,由此開啟了“伏藏”的習俗,民間稱埋藏天珠的地方為“天珠穴”。這些在古象雄時期埋藏於古象雄王國各地的天珠寶石經多年雨水不斷的沖刷,有的流落到山間、草叢被藏民在放牧或採藥時偶然發現,虔誠的藏民將拾到的天珠寶石供奉給自己的本尊和上師,上師又將天珠重新埋藏,如此反覆使得天珠的傳承延續至今。在伏藏格薩爾王的傳記中記載了格薩爾王開啟並埋藏天珠伏藏時所發的誓願:“願天珠聚集於本尊和上師的手中,願護法神守護天珠,直到有福德的弟子來臨時再交付到此人手中”。由於天珠的這種獨特的傳承方式使得人們很難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來發現、考證天珠的歷史範疇,我們只有參考有科學依據的類似的瑪瑙珠的歷史範疇來比對確認天珠的歷史範疇,經過比對天珠與在大英博物館藏中出土於伊朗,敘利亞和伊拉克,約公元前4000-3000年的三顆線紋瑪瑙“眼珠”和公元前2200-2000年米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文化瑪瑙羊眼珠的工藝天珠及風化痕跡相似,由此推斷天珠的歷史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
影響:
在西藏史前時期,天珠只在部落首領或巫師手中傳承,是巫師用以祭天、地、山神的法器。進入文明社會後天珠也只在少數宗教領袖或上師手中傳承,上師將天珠寶石穿成念珠,在把持中發現天珠寶石可以調節人體氣血,便將天珠寶碾碎成石粉混以金銀粉、草藥、珍珠粉做成藥丸,是治療多種疾病的特效藥,稱為這位藥為“ZI”譯為“瑟”或“斯”。由此,開始有了“瑟”或“斯”的文字記載。
在醫學上:天珠是治病的良藥,在苯教醫學基礎上形成的《四部醫典》中記載天珠在經典方劑二十五味珍珠丸中是治療血疾的重要的特效藥材。《四部醫典》源於苯教的四部醫學經典《朵古崩習》初作者是公元前20世紀的介布赤。可見天珠在4000年前就已有了文字記載。
在政治上:天珠是身份的代表,《新唐書-吐蕃傳》:“其官之章飾,最上瑟瑟,金次之,金塗銀又次之,銀次之,最下至銅止,差大下,綴臂前以辨貴賤。”
在經濟上:天珠是財富的象徵,《新五代史·卷74》記載“吐蕃男子冠中國帽,婦人辮髮,戴瑟瑟珠,雲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馬”。
在宗教上:天珠是文殊菩薩的前身「曼殊室利佛」撒下的「天華」,救渡遍地災黎,智尊金剛亥母悲憫藏人降下的法寶。
在藏民心中:天珠是由「蟲」所固化而成。天珠為遠古時期的浮游生物化石。天珠是由天珠泉所固化而成。
特徵:
天珠是隕石與地球玉髓瑪瑙礦脈熔和後的產物,是一種稀有的寶石,不可再生、不可複製,是“寶石之外的寶石”,她沒有鑽石靚麗的光澤,翡翠、寶石等絢麗的色彩,但她有玉一般溫潤的質地,瑪瑙般的顏色與紋飾,有著類似隕石表面遺留的熔合痕跡,似瑪瑙非瑪瑙,似隕石非隕石。每顆天珠都是天然形成,獨特的紋理與色彩,紋理的變化豐富。在公元18世紀藏藥學家帝瑪爾· 丹增彭者所著《晶珠本草》中描述天珠:“瑟治癲癇,鎮痛。瑟新品很少,容易辨認。虎伏塊狀,有黑色花紋、黃色花紋、褐色花紋相雜,紋長,斑小。人工造的花紋扭曲,注意不要相混。真品虎伏塊狀,紋長九倍。用來擦眼,利眼病。用涼水泡一夜,水可止血痛;內服治癲癇病入血分;也可入內服藥。塗在箭頭上,鎮邪。帶在身上可預防癲癇”。 在《藏漢大辭典》中概括為“亞瑪瑙,貓睛石,一種寶石。寶石紋理有‘無睛’、‘長條’及‘有睛’三類,入藥能治腦溢血”。

現狀

史籍文獻記載在公元8世紀在四川曾發現過“伏藏天珠”,在唐人盧求的《成都記》中記載:“石筍之地,雨過必有小珠,或青黃如粟,亦有細孔,可以貫絲”。 在《酉陽雜俎》也有描述:“蜀石筍街,夏中大雨,往往得雜色小珠。俗謂地當海眼,莫知其故”, 公元8世紀後再無“伏藏天珠”發現。瑟瑟在宋代高似孫《緯略》記載在唐代以後就失傳了,宋人不知唐朝的瑟瑟為何物,當時所流行的代替瑟瑟的寶石仍然襲用這名稱而已。公元15世紀後期,天珠作為治療血疾的特效藥材資源已枯竭,藏藥師“宿喀.娘尼多吉”(1439——1475)發明了“人造天珠”以代替天珠入藥,以後民間參考“人造天珠”的製作方法製作“工藝飾品天珠”成為藏民喜愛的飾品,將天珠的歷史與文化賦予在工藝飾品天珠上,成為天珠的替代品將天珠文化延續至今。

文物價值

在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系區域,這片離天最近的地方,養育著一個古老的民族——藏族。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使這個民族的任何事物都散發著與眾不同的魅力。是世界上唯一的以一種寶石為載體傳承文化的民族,也是唯一沒有中斷並將這一文化傳承最長久的民族。藏漢民族同宗同源,中外上古地理和史料經籍的大量文獻記載的考據,例如用《山海經》、《周穆王傳》、梵文典籍《孔譽經》和古波斯文獻等經籍對勘印證:從上古地理的里距方位和語言區劃等角度的嚴格考釋中,證實《山海經·西次三經》中“崇吾之山——軒轅之丘”間的山系,大部在今西藏境內,尾部延伸到今中亞瓦罕以南一帶。論證出位於我國西部與上古中原夏王朝同親的古華夏民族的先祖古軒轅之國,在今西藏西部和阿富汗之間。此處正是古支那之國、西王母和藏文文獻中的古象雄、羊同和女國。西藏西部阿里地區的岡底斯山即華夏民族的古崑崙之丘,為黃帝下宮。黃帝來自西藏西部。在太古唐虞之世,藏漢兩個地區是完全統一的,藏漢民族同宗同源,西藏自古是中國領土(以上據郭元興先生的研究)。50年代中期義大利藏學家圖齊在尼泊爾考察所發現的資料,證明了尼泊爾以北的地區為“支那地”、“象雄、羊同”和“女國”,完全與古漢文文獻記載勘合。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到新石器時代,華北地區的人群就不停地向西部的青藏高原、新疆和中亞地區遷徙,這些西部高原上的人群同時又不停地穿過橫斷山區和河西走廊遷回到中原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故土上。漫長的時代里,這種遷徙運動是互助的、持續不斷的。在長達上萬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在這塊遼闊的地域上,創造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和偉大的中華民族,產生了輝煌的中華文明。天珠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物保護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台灣和香港出現了很多民間人士,出於商業目的將藏區的“瑟”、人造“瑟”、 工藝飾品“瑟”統稱為天珠,將各種蝕刻瑪瑙關於製作的有“眼”紋飾的蝕花料珠和瑪瑙珠統列入天珠範疇,並進行了大量的論述。由於學術素養不高,不黯藏語文和文化,這些非專業人士撰寫的專業性書刊“瑟”“瑟”不分,混餚“瑟”的概念給天珠研究造成很多困擾,他們所引用資料大多出處不詳,包括了大量神怪外力的內容,甚至刻意杜撰、自創名詞和概念,藉以取得話語權,但是他們的影響力極大,甚至至今還是收藏界的一些所謂主流觀點,不可否認其對天珠世俗化認知起到了很大的傳播作用。隨著近年中國經濟的起飛,天珠的收藏熱在內地興起,時下一些內地商家在台灣和香港有關天珠的論述上繼續發揮,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教名詞和名相,懂佛法的人看不懂,不懂佛法的人看了玄而又玄,他們藉助網路傳播甚至在一些熱門雜誌上撰文及電視媒體上推廣以起推波助瀾之勢。天珠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只有正確認識才有利於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得以保護與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