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淨沙·閒居雜興

《天淨沙·閒居雜興》是元末明初散曲家湯式所創作的一首小令。

此曲描寫了在鄉村閒居的感受,山水人家,煙雨桑麻,是山居佳景;一型兩耙,自耕自種,是山居生活。全作篇幅雖然短小,卻寫得飄逸跌宕、不落常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淨沙·閒居雜興
  •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 作品體裁:小令
  • 作者:湯式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越調】天淨沙1·閒居雜興
近山近水人家,帶煙帶雨桑麻,當役當差縣衙2。一犁兩耙3,自耕自種生涯。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天淨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據傳無名氏有“塞上清秋早寒”之句,因之得句。單調二十八字,五句四平韻、一叶韻。
2.當役:在縣府的衙門裡服役當差。
3.犁耙:耕地、整地的主要農具,象徵自耕自種、自食其力的農家生活。

白話譯文

我住在依山傍水的人家,桑田麻田裡煙雨迷濛。我想起我曾在其中當差役的縣衙。如今,我扛著一張犁,拖著兩把耙,自己耕種過日子啦。

創作背景

湯式曾在浙江象山擔任縣吏,由於厭倦官場生涯,時間不長,便辭官回家,過起了隱居生活。此曲大約寫於他辭去官職,回到鄉村閒居後不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篇小令的結構很有特點,通篇都是由同一格式的短句構成,既新穎簡潔,又增強了曲子的節奏感,第四句既順應格律只使用四個字,又改用數詞與名詞組合的結構,字數和句式上均使曲子的節奏有了變化,讀起來既朗朗上口,又有跌宕感。
全曲除第四句外,每句在句式上均比較一致的特點,似乎削弱了曲子內容的的表達力,但從另一方面說,這也正是作者構思巧妙的一個體現。作者在對曲子節奏感的營造過程中,拋開了對形式上的過渡承接的考慮,而使用各句中形象之間的比較和聯繫,完成了另一種方式的過渡承接。“近山近水”“帶煙帶雨”寫出了居住環境的清幽美好,“桑麻"又突出了其所住地區的豐饒富庶。結合此曲的寫作背景,“當役當差”應是作者對過往生活的回憶,“役”與“差”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辛苦、勞累,其中不乏對曾經的衙役生活的不滿,將此句放在描繪田園風光的語句後面,乍一看頗有些唐突,但仔細一品就會發現正是因為該句的出現,整個曲子在內容上才有了起伏變化。該句同時和前文、後文構成對比,對照著前文看,它的出現凸顯了曲中風景的恬淡之美,對照著後文看,它又反襯出作者對“一犁一耙,自耕自種生涯”的心滿意足,只一句話而兼顧前後,可謂意蘊深厚。末句“自耕自種生涯”,也是曲中涵義頗深的一個句子。全句為偏正結構,沒有動作,也沒有修飾,簡潔自然,用形式上的明快,表現出了對田園生活的滿足,從而也就不著詞,卻有力地表達了對前文所說的“當役當差縣衙”生活的厭倦。
此曲雖然短小,構思卻很巧妙。

名家點評

中國散曲研究會副會長門巋:語言樸素自然,意境也寫得談泊高遠。開頭二句以白描手法大筆勾勒,將農村景象用十二個字就描摹出來,確是出手不凡。後面三句概括敘事,也極簡潔省淨。雖然全曲沒有一句細描,沒有一個細節,但這種用粗線條所勾勒出的意境,依然能給人以明晰的印象和真切的感受。

作者簡介

湯式,生卒年不詳,生活於元末明初之際。字舜民,號菊莊,元末象山(今浙江象山)人。初時曾補過象山縣吏,但不得志,後落魄江湖。入明後,流寓北方,燕王朱棣在北京府邸時曾充任文學侍從。湯式是元代後期散曲作品較多的多產作家。據傳他作了雜劇《瑞仙亭》《嬌紅記》二種,今皆不傳。所著散曲在當時很有名氣,現僅存散曲作品集《筆花集》,《全元散曲》錄存他的小令170首,套數68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