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衛三宗寶

天津衛是明代永樂二年,就是公元1404年設立的,當時的天津城只是一個土圍子,後來才用磚砌了城樓,1491年,明代的天津兵備道,又增建成了東南北四門的城樓,北門尤其雄偉壯觀。大約在這個時候,在城內的中心點修建成了鼓樓。說是鼓樓,實際上是鐘樓。樓高三層,底下一層用磚起拱,成為屋頂,四面敞開,可以穿插通行。鼓樓內持著一口大鐘。清代天津詩人梅寶璐寫過一副對聯,掛在鼓樓上,上聯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下聯是“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此聯辛亥以後,曾由天津書法家華世奎重新書寫。意思是說,在鼓樓上登高瞭望,大直沽、西沽、賈家沽等地方的河面上,白帆點點,水運頻繁。清朝詩人周楚良有一首《竹枝詞》,進一步發揮說:“本是鐘樓號鼓樓,晨昏兩度代更籌,聲敲一百單零八,遲速鍋腰有準頭。”意思是說,當時一位駝背老人,每天早晚兩次敲鐘,每次各敲五十四響,隨著他準確地敲鐘報時,城門跟隨著打開或者關閉。

天津的鼓樓在清朝末年被破壞,辛亥革命後,由天津著名書法家華世奎等人發起,又重建了一座鼓樓。解放後,由於城市建設的發展,才把它拆除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津衛三寶
  • 地理位置:天津市
  • 著名景點:鈴鐺閣
再說炮台,天津衛三宗寶,

再說炮台

明代崇禎十二年(1639),為了防禦滿洲統治勢力侵犯,在天津城周圍建造了七座炮台,分別設在七個地方,就是今天的馬家口、海光寺西、三岔河口北岸、河北區窯窪南岸、紅橋區西沽、邵公莊東和雙廟街。清朝時候,張志奇寫的《七台環向》詩,把炮台列為“天津八景”之一。
鈴鐺閣(音同鎬)在西北角,是一種俗稱,原來是一座“藏經閣”。它是明代萬曆七年建成的,當時屬於稽古寺的附屬建築物。“藏經閣”共兩層,但基礎高在一丈多。屋頂飛檐突出,畫梁雕棟,莊嚴華麗。為了宣揚佛家醒世作用,防止飛鳥的破壞、玷污,在房脊屋檐布滿鈴鐺,長一尺多;微風吹動,鈴聲由近而遠,好像波浪一樣,清沏悅耳。閣里藏有十六櫃佛經,其中的《大藏經》包括了幾乎全部的漢語佛教經典,還有貝葉經,這些經典版本是很珍貴的。清代光緒十八年(1890),“藏經閣”被大火燒毀,舊址成了天津最早的中學堂之一。

天津衛三宗寶

顯示了古代天津城市建設和國防、文化設施的面貌。鼓樓的磚拱起頂,鈴鐺在保護建築物上的作用,不但有實用價值,也反映了勞動人民高度智慧和藝術匠心,炮台的配備,更說明了我國古代國防的卓越成就,都是有很大意義的。
如果說到天津的歷史,當然少不了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鼓樓商業街位於天津老城廂繁華商業區,它是天津的發源地和歷史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這裡一條條古香古色的街道,一座座雕龍繪鳳的亭台樓閣,無不體現了天津悠久的歷史,成為了記載天津歷史的標誌性建築。而炮台是明代崇禎十二年,為阻止滿洲統治勢力侵犯而修築的防禦工事。鈴鐺閣則是明代萬曆七年建成的一座藏經閣。這“三宗寶”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天津歷史的特色,成為了天津人民永遠的驕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