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糧油學會,位於天津市,糧油類型學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市糧油學會
- 類別:學會
- 地點:天津市
- 類型:糧油
學會概況,學會簡介,學會性質,業務範圍,領導機構,工作成就,歷史沿革,麵粉工業技術研究會,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糧食局科學技術協會,天津市糧油學會,重要記事,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1999年,2000年,2001年,2003年,2004年,2004-2007年,
學會概況
學會簡介
天津市糧油學會(以下簡稱學會)由天津市糧食局天津輕工業學院(現天津科技大學)發起,經市科學技術協會同意,市社團管理局批准於1992年5月正式成立。
學會性質
學會是由我市從事糧食倉儲、糧油加工、食品生產、飼料加工、機械製造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生產、教學、科研企事業單位自願組成的學術性社會團體。
業務範圍
學會的業務範圍:圍繞糧油科技重點課題,開展學術交流,組織學術研討;開展科學論證和技術諮詢服務,接受委託承擔科技項目的評估和鑑定;組織民眾性、社會性科普活動,為有關單位開展科普活動提供決策建議;溝通與國內外相關學術團體和科技工作者之間的聯繫與交流;向有關部門反映糧油科技工作者的意見和呼聲,組織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技發展規劃的編制等。
領導機構
學會的領導機構是理事會。設理事長一名,副理事長若干名。工作機構是秘書處,設秘書長和副秘書長。每年召開會員大會研究討論重大事宜。原天津市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現中國糧油學會副會長,天津市工程系列糧油專業高級職稱評審會主任孫瑞擔任學會第1-5屆理事長至今。
工作成就
經過十餘年建設,學會現有團體會員單位44個,其中:不同所有制企業38個,高等院校3個,科研單位 3個;下設糧食儲藏和油脂加工兩個專業分會。學會也已成為組織健全、工作自主、活動規範、人員自聘、經費自籌的成熟民眾團體,社會凝聚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按照“圍繞中心,發揮優勢,銳意創新,竭誠服務”的工作思路,學會在科技人員培養和科技原始創新等方面,努力為會員單位服務。 學會通過 “天津市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優秀科技論文”、“優秀團體會員”和“優秀科技工作者”評選和推薦體系,2005年,學會向市和國家有關部門委託評審了三位理事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任職資格獲得了批准。在學會評選的基礎上,推薦會員單位“新型擠壓蒸煮速食麵加工技術與設備”、 “維A強化食用油的研發項目”,參加2006年度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評選,分獲二、三等獎。同年,學會協助會員單位標承接了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成品糧儲存保鮮技術和設備設施的研究開發”課題。培養了糧油科技帶頭人和科技成果,推動了我市糧油科技進步。
2005年學會在倉儲專業分會開展了科技創新“五個一”活動(儲備糧庫每年主研或參與一項科研課題;撰寫一篇較高質量的技術論文;參加一次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組織一次較高水平的專業培訓;制定一個專業人員培養計畫”),推動了學會各專業活動的全面開展。2007年,各會員單位共向學會報送科技創新成果10項;報送科技論文27篇。學會以創新成果研討會和學術年會的方式進行了交流。今年適逢學會成立15周年,學會編輯發行了《天津市糧食倉儲技術論文集》、《天津市糧油學會成立15周年紀念專輯》和《天津市糧油學會2007年度科技論文評選獲獎論文彙編》營造了行業科技創新學術氛圍。
5月,按照天津市科技周活動組織委員會的部署,學會組織了天津“重點糧食加工企業節能降耗座談會”、“大型油脂加工企業節能減排研討會”和“2006年度糧食倉儲科技攻關成果交流會”三項市級重點活動,推動了“節能減排 安全健康”主題在糧油行業的進一步落實。10月25日在濱海新區召開的“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專業分會2007年學術年會”上,學會作《積極開展節能減排 大力推進循環經濟》重點發言,引起大會的重視。
在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布局的新形勢下,天津市糧油學會將致力於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服務體系,努力為企業創新服務,推動糧油科技事業的跨越發展。
歷史沿革
天津市糧油學會成立於1992年5月。此前,歷經了天津市麵粉工業技術研究委員會、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和天津市糧食局科學技術協會等發展過程。
麵粉工業技術研究會
“天津市麵粉工業技術研究委員會”成立於1950年9月(簡稱技研會)。業務上接受中國食品工業工會天津市委員會的指導。
成立初期,技研會由21名委員組成,其中常務委員7人。壽豐麵粉公司技師馬兆鵬任會長,副會長為福星麵粉公司技師林昌富和恆大麵粉一廠技師岳鶴齡。委員會下設組織、研究和學習三個組。
技研會有18家大、中、小型麵粉廠參加。粉、麥樓技術人員316人為會員主體。後來發展到1千多人。依照會員人數各廠分別成立研究小組1-3個,組織基層技術研究活動的開展。
技研會主要任務是,幫助企業診斷疑難技術症狀,解決重大技術難題;開展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改進技術,提高產量質量;組織技術交流和人才培養。
技研會成立初期正值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學習北京前路出粉,實現產量翻番。通過技研會的組織推動,使我市吋日產量由7.62袋提高到11.29袋 。當年,中國食品工業工會天津市委員會與天津市麵粉技術研究委員會,共同編寫了《打破保守思想學習前路出粉-小麥制粉經驗匯集》,受到了全國同行業的關注。
技研會的組織形式在天津首屈一指,全國同行業也不多見。技研會的工作受到了時任天津市市長黃敬同志及中國食品工業工會等有關部門領導的好評。隨著研究範圍的擴大,1956年技研會更名為“天津市糧食局技術研究委員會”。60年代初 ,技研會開始小麥搭配比例、洗麥機著水、合理的潤麥時間、麵粉灰分等制粉套用理論的研究,並編輯近40期油印技術資料供各廠參考,推動了糧食加工技革技改的開展。
“文化大革命”期間技研會的活動停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的鼓舞下,技研會恢復活動。1979年1月市糧食局技術研究委員會更名為“天津市糧食局工業技術研究會”隸屬市科學技術協會領導。同時改選了理事會,岳鶴齡為會長,徐國祥為副會長。
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
1984年6月5日,天津市糧食局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在大直沽糧庫召開首屆會員代表大會。與會189名會員代表選舉產生了由29人組成的理事會,劉丕昌為儲藏技術研究會名譽會長,冉玉賀任會長,劉春和任秘書長,張承光任副秘書長。會議通過了《天津市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章程》。
儲藏技術研究會成立當時,天津市的儲糧條件正值由土圓倉向磚圓倉、立筒倉快速發展時期,新倉型的建成使用給儲糧技術創新提出了新的課題。為此,儲藏技術研究會在大中型鋼砼立筒倉、鋼板倉、磚筒倉儲糧與害蟲防治,不同容量立筒倉、房式倉機械通風降溫等八個方面課題組織技術攻關。與此同時,由劉丕昌題寫刊名的《糧食儲藏》會刊(月刊小報)連續出版了20餘期,及時報導了我市課題攻關成果以及國內外科學保糧新動態,推動了新形勢下科學保糧原始創新的開展。
1996年,根據市科協對學會建設的要求,市糧食局以“津糧科(1996)17號”檔案,將“天津市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和“天津市糧食局工業技術研究會”,更名為“天津市糧油學會糧食儲藏專業分會”和“天津市糧油學會麵粉專業分會”。研究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交流與創新。截至2006年底,我市約有三十項儲糧技術成果通過了國內和我市專家的鑑定。其中,屬國內首次試驗成功的有十六項。獲原商業部、天津市政府科技進步獎的有六項,獲市商委獎勵二項。
糧食局科學技術協會
1984年11月,天津市糧食局科學技術協會(簡稱局科協)成立。局科協是市糧食局黨委領導下的、由市糧食局系統科技人員組成的民眾組織。是年1月,選舉產生第一屆委員會,委員會由49名委員組成,孫瑞任主席。
局科協會成立後,市科學技術協會決定將“天津市糧食局工業技術研究會”歸口市糧食局科協領導。隨後,市糧食局所屬7個公司和11個廠、庫相繼建立了科協組織。到1990年全市糧食系統共有科協單位20個,會員1227人。1981至 1990年,市糧食局通過局科協、局工業技術研究會和市糧食儲藏技術研究會論證,用於技術改造投資累計15980萬元,完成技術改造項目156個,為糧食系統科技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努力。
天津市糧油學會
市糧油學會是由全市糧油行業從事糧食倉儲物流、糧油加工、食品生產、飼料加工、糧油機械製造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和生產、教學、科研企事業單位,自願組成的學術性、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市糧油學會在天津市科協、市社團局的領導和市糧食局、中國糧油學會的支持下開展工作。
市糧油學會自1992年5月成立,在以後近10年時間裡,學會與市糧食局科協的辦事機構是一套人馬兩快牌子。在市糧食局的支持下,兩會工作上統一互補,適應了轉型期糧油科技事業的發展需要。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加強自身建設,規範管理,增強對會員和會員單位的服務能力的同時,學會的自主活動、自主發展、自我約束能力也得到了不斷提高。
學會成立15年來,進行了三次換屆選舉,1992年7 月產生的首屆理事會由32名理事組成,人員主要來自市糧食局系統。1998年2月產生的第二屆理事會擴展到46人。2005年4月,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新一屆理事會,理事發展到55人。40個會員單位中有近半數來自合資、外資、民營糧油加工企業和科研院所、中央駐津單位。 學會的社會凝聚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重要記事
1991年
7月,天津市糧食局、天津輕工業學院(現天津科技大學)聯合發起成立“天津市糧油學會”,並向天津市科學技術協會報送《市級科技團體申報審批表》等相關材料。
1992年
5月3日,經市科學技術協會同意,市社團管理局批准,天津市糧油學會成立。同年七月召開代表會議,產生了由市糧食局系統29個單位32名理事組成的首屆理事會。名譽理事長李東生、李振華,理事長孫瑞。
同年,向市糧食局、企業領導提供了《調整麵粉產品結構生產特二粉》、《推廣等級麵粉生產工藝》、《採用中長粉路生產高級麵粉》和《從麵粉工藝中提取薄力粉的對比分析》等10餘項決策建議,推動國有糧食加工企業轉型發展。
同年,為支持企業走“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路子,學會與有關學會、部門合作,為丹陽實業公司“光控生物可降解塑膠母料”、飼料公司“肉鴨養殖、屠宰生產線”和經濟貿易學校“地下礦泉水”項目等,提供諮詢和評估服務。
1993年
1993年,受市糧食局委託,完成《麵粉小包裝銷售情況調查》,為我市麵粉小包裝的擴大生產提供了依據。同年,完成了《小麥理論出粉率的研究》、《到本世紀末我市糧油行業發展戰略的研究》課題調研。並提出了《採用中長粉路工藝生產專用麵粉》、《單一麵粉生產工藝改等級粉工藝》等6項決策建議。
1994年
1994年,受國內貿易部和天津市政協的委託,完成了《對烘陪食品連鎖店的社會調查》。
同年,學會邀請美國大豆協會舉辦科技講座,幫助糧油科技人員了解國外科技發展動態。
為使金牛麵粉公司引進項目早日投產,同年開始歷時兩年組織科技人員進行現場指導。
1995年
1995年,受市糧食局委託對糧食系統《“九五科技進步規劃”》進行審查。
1996年
2月,學會《小麥理論出粉率的研究》、《採用國產制粉設備生產高精麵粉》兩項成果,受到市科協“1992-1995年度優秀學術活動”表彰獎勵。
1996年,承擔了天津市西站專用麵粉實驗廠、武清縣麵粉廠原有設備工藝,採用國產新設備進行改造生產等級麵粉的工程設計與設備選型論證。
同年,受市糧食局委託,編輯錄製了《騰飛的天津糧油科技》電視專題片。片長30分鐘,全面反映了糧食行業依靠科技進步取得的成果。
1997-1999年
1997-1999年,先後為天寶麵粉廠工藝二次改進、八一麵粉廠異地建廠、中環和福星麵粉廠清麥設備改造、中環麵粉廠麵粉散運實施方案、楊莊子糧庫小型麵粉車間設備安裝調試、寶坻和寧河麵粉廠工藝改進等項目,提供了諮詢論證和設計服務。
1998年10月,學會倉儲專業分會組團參加北京“第七屆國際儲藏產品保護工作會議”。我市8篇論文做大會交流,其中《立筒倉多種熏蒸殺蟲試驗》、《立筒倉磷化氫低藥量環流熏蒸殺蟲試驗》2篇論文用英文宣讀。會議認為,我市立筒倉氣密技術指標超過澳大利亞標準,氣密材料套用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1998-2004年,在一年一度的天津市科技活動周和學術交流月期間,學會圍繞主題,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先後舉辦了《知識經濟成長方式與可持續發展》、《創新與行銷》、《孫子兵法與銷售》、《加入世貿對我國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入世後我市糧油加工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糧油科技進步》、《我國主食製品的發展方向》和《海河·海洋·發展》等專題科技講座和討論會。
2000年
2000年8月,學會第二屆二次理事會吸收核工業理化研究院為理事單位。
同年11月,學會儲藏專業分會邀請國內和我市糧食倉儲知名學者、專家,對塘沽于家堡國家糧食儲備庫等單位承擔的《高大平房倉磷化氫緩釋害蟲防治試驗》和寶坻國家糧食儲備庫承擔的《高大平房倉磷化氫低劑量環流熏蒸殺蟲試驗》科技成果進行鑑定,兩個項目分別達到了國內首創和國內領先水平。
2001年
2001年9月,配合中國糧油學會在津召開“小麥專用粉加工技術及營養強化與品質改良討論會”。呼籲通過立法對麵粉增白劑嚴重超標問題進行治理。
同年,應邀分別為市糧食儲運貿易公司與奈及利亞合作改建奈及利亞碾米廠和為緬甸政府改造該國植物油廠意向,提供了技術諮詢。
2003年
2003年7月,根據市科協《關於做好天津市科技專家推薦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對糧食系統科技人員文化、技術和職稱情況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向市科協推薦了22名天津市科技專家人選。
10月,學會二屆六次理事會,首次通過民營企業“天津市博龍成套設備有限公司”入會申請。
同年,受市糧食局委託,完成《天津市糧油工業發展規劃構想》(草案)的編制。並提出了《我市糧食行業當前推廣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的建議》和《在糧油行業實施ISO2000質量體系認證的建議》。
2004年
2004年3月,中國糧油學會白美清理事長和王瑞元副理事長,到利金糧油股份有限公司和大澤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調研考察。對利金公司的研發能力和大澤公司研製的微量元素添加設備,給予積極評價。
2004年6月,學會第二屆第七次理事會,增補北海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嘉里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天津大澤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央儲備糧寧河直屬庫、中央儲備糧東麗直屬庫為理事單位。增補核工業理化研究院、北海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為副理事長單位,適應了學會成份向多元所有制發展的需要。
2004年10月底,社會上傳言我市民營企業瑞祥新農食品有限公司銷往北京的“瑞盛福”牌麵粉摻有滑石粉,北京媒體廣為報導,消費者紛紛退貨。學會配合市糧食行業協會對該企業進行調查。後經國家質檢部門鑑定該產品不含滑石粉。企業通過北京電視台等媒體進行了澄清報導,挽回了聲譽和經濟損失。
2004年11月,市科協領導劉惠通帶領市科協學會部、綜合計畫處的負責同志來學會調研考察,對學會工作給予了肯定。
12月,國家有關部門發布《通告》稱,北海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和正大集團(天津)實業有限公司,“福臨門”牌、“金象”牌食用油酸價超標。媒體集中報導後造成市場波動。學會配合市糧食行業協會發表聲明支持兩個企業的復檢要求。經復檢,國家主管部門再次通告,更正了以前的說法。
同月,與市糧食行業協會在武清區舉辦“放心糧油進農村”宣傳活動。發放了學會編寫的“放心糧油”和“糧油新國標”等6種宣傳材料並接受記者採訪,配合企業拓展農村服務市場。
2004-2007年
2004至2007年,中國糧油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王瑞元,連續4年蒞津,對我市糧油工業的現狀與發展進行調研,指導全國糧油行業工作的開展。
2005年4月,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理事會由上一屆的46人增加到55人。學會40個會員單位中,有近半數來自合資、外資、民營糧油加工企業和科研院所、中央駐津單位。會議增補嘉里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為副理事長單位。同時聘請國內和本市有名望的學科帶頭人靳祖訓、劉興信、張元培、郭亮、鄧士銘為學術顧問。學會的社會凝聚力和影響力進一步增強。
4月,設立了“天津市糧油科技獎勵專項金”,用於獎勵學會每年評選出的優秀科技論文和優秀科技創新項目的個人和集體,得到了會員單位的回響和支持。
6月,結合行業特點,在學會儲藏專業分會開展了以“各級儲備糧庫每年度主研或參與一項技術攻關項目”等為內容的“五個一”活動。並支持和推動了學會糧食儲藏專業分會編輯《天津市糧食倉儲技術論文集》活動的開展。
10月,配合有關部門推薦了學會理事申報研究員、正高工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工作。同年12月,董福生(享受研究員級待遇)、胡云峰(享受研究員級待遇)和呂建華(享受教授級待遇)的任職資格通過了評審。
2005年,學會配合市糧食行業協會將“利達”牌麵粉,“金龍魚”牌大豆油、菜籽油和“福臨門”牌大豆油、菜籽油五個糧油產品培育為“中國名牌”。
同年,學會三次接受《今晚報》記者採訪,就浸出油的食用安全和麵粉增筋劑、增白劑對質量的影響等公眾關心的問題,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做出回答,指導了市民放心消費。
2006年1月,配合中國糧油學會組織了聖昂達(天津)有限公司研製的“新型擠壓蒸煮速食麵加工技術與設備”鑒評會。
5月和9月,為探索輻照技術在大米的保鮮中的套用,滿足大米出口高品質要求。學會與市核學會進行跨學科合作,就輻照保鮮的技術工程和性價比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2006年6月以來,學會相繼批准正大集團(天津)實業有限公司、聖昌達機械(天津)有限公司、天津惠鑫大豆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和天津市恆桓糧食加工有限公司,四個不同所有制企業為學會理事單位。
2006年10月,在學會的協助下,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獲準承接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安全綠色儲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與示範”的子項課題—“大米大帳氣調儲糧保鮮技術研究”。學會副理事長、科技大學教授李喜宏為課題負責人。
11月,學會制訂並通過了《優秀科技論文評選辦法》、《科學技術獎管理辦法》、《優秀團體會員申報評選辦法》和《優秀科技工作者推薦評選辦法》,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天津市糧油學會科技獎勵體系。
2007年2月,中國糧油學會發布了《關於表彰2006年度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的決定》,學會推薦的聖昌達機械(天津)有限公司“新型擠壓煮速食麵加工技術與設備(暨SNTNCS系列新麵食生產線)”,和天津市塘沽區糧食購銷公司“不同儲糧倉型多種機械通風技術試驗”兩個項目,分別榮獲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二、三等獎。
5月,在天津市第二十一屆科技活動周期間,學會結合糧油行業的實際,組織了“重點糧食加工企業節能降耗座談會”、“大型油脂加工企業節能減排研討會”和“2006年度糧食倉儲科技攻關成果交流會”三項市級重點活動,推動了糧油行業“節能減排安全健康”主題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