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津門故里),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北角門外,海河西岸。1986年元旦,建成開業。
天津古文化街北起通北路,南至水閣大街,西起東馬路,東至張自忠路,兩端有巨型仿古牌樓,總長580米,總規劃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是一處集民俗文化、旅遊商貿、購物休閒、餐飲住宿等於一體的商業步行街。天津古文化街主要景點有天后宮、玉皇閣、通慶里、戲樓、民俗文化館,是天津老字號民間手工藝品店的集中地,薈萃了眾多非遺品牌。
天津古文化街是天津文化的發祥地,記錄著天津老城區的形成過程,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2005年,天津古文化街獲中國特色商業街。2007年5月,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津門故里)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23年1月16日,天津古文化街被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方位布局,綜述,空間格局,建築風貌,開放空間,重要景點,天后宮,天津民俗博物館,玉皇閣,通慶里,天演廣場,牌坊,文化活動,開發與保護,價值意義,旅遊信息,地理位置,門票價格,開放時間,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古文化街歷史文化街區是天津城市發祥地之一,代表了天津老城區的形成過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元代海運興盛,元泰定三年(1326年),下令“作天妃宮于海津鎮”,即人們指的天后宮。
天妃宮建成後,南來北往的漁翁船夫紛紛前來祈求平安,船隻在此聚集,商品在此交換,人民在此生息繁衍,三岔河口地區也正是因此成為天津最早的居民聚落點,並逐漸形成宮南、宮北集市,發展成為宮南、宮北大街。街區中保留的天后宮、玉皇閣等歷史風貌建築和傳統城市肌理是天津城市發展史的重要物質實證,是天津因河而生、因河而興的有力證明,其中所記錄的空間信息為研究天津城市空間演變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古文化街經過兩次重修改造。
1986年元旦,建成開業。
方位布局
綜述
天津古文化街別名宮南、宮北大街,北起通北路,南至水閣大街,西起東馬路,東至張自忠路,兩端有巨型仿古牌樓,總長580米,總規劃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是一處集民俗文化、旅遊商貿、購物休閒、餐飲住宿等於一體的商業步行街。天津古文化街主要景點有天后宮、玉皇閣、通慶里、戲樓、民俗文化館,集聚了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煎餅果子、天津麻花等近百家店堂,是天津老字號民間手工藝品店的集中地;薈萃了楊柳青年畫、王星記扇子、泥人張彩塑、津門蔡氏貢撣、皮糖張、果仁張等眾多非遺品牌。
空間格局
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津門故里)的空間格局是以天后宮為核心,在發展過程中向海河、京杭大運河、老城廂延伸,街區在歷史上通過渡口、道路、浮橋、有軌電車等與海河、估衣街、大胡同等形成了較好的空間聯繫,形成熱鬧的“環城通衢”。街區內以天后宮、宮南大街、宮北大街為主軸,以襪子胡同、大獅子胡同等東西向街巷為主要街巷構成魚骨狀空間格局。
建築風貌
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津門故里)歷史上有民居、宗教和商業建築,現狀以宗教建築、商業建築和辦公建築為主,整體建築風格多以中式傳統建築為主,兼有中國北方、南方建築風格。商業建築主要包括三種風貌形式,其一是仿清小木作建築,青磚灰瓦,注重細部雕刻和裝飾彩畫;其二是仿西方折中主義建築,使用古典三段式,青磚飾面,有連續的拱券外廊,多採用拱門拱窗,檐口有連續的線腳裝飾,坡屋頂上開老虎窗;其三是簡潔的現代主義建築,灰色面磚飾面,立面開大面積的玻璃窗,形式簡單少裝飾。街區內法定保護建築三處,一是天后宮,坐西朝東,面向海河,經過多次重建、修繕,形成具有較為完整的、多層次的院落空間,自東至西,有戲樓、幡桿、山門、牌樓、大殿、藏經閣、啟聖祠,牌樓兩側分列鐘鼓樓,後有多座配殿,跨古文化街上座張仙閣,院內配有多處遊廊;二是玉皇閣,坐西朝東,面向海河,原為古代天津規模較大的道教建築群,現僅存清虛閣;三是通慶里,現為商業建築,原為里弄式居住建築。建築平面以巷弄為軸線對稱布局,相對獨立的四個院落分列巷弄南北兩側,巷口處建有過街樓,建築功能、風格、裝飾和里巷布局既有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又有西洋建築符號,同時融合了中國南北方民居的風格,是天津近代折中主義建築的代表。
開放空間
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津門故里)以天后宮廣場為核心,廣場內樹立兩根高高的幡桿,高九丈九,最初作為燈塔使用,高懸的紅燈可以為海上的船隻指路引航。天后宮廣場對面的戲台每逢傳統節日都會上演傳統戲劇,四周為傳統民俗商業店鋪。天后宮廣場為包括民俗活動、商業活動等各種社會活動提供了場地。
街區內現狀有玉皇閣公園一處,為完全開放型的公園綠地。同時,在古文化街各路口節點、天后宮、銀杏古樹旁都分布有廣場空間,開放空間資源良好,成為遊客休閒駐足的特色活動空間。
重要景點
天后宮
天后宮原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坐落於天津三岔河口之海河西岸,宮南、宮北大街(今古文化街)正中,始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是中國現存年代最久的天妃宮之一。建築群規模龐大,氣勢雄偉壯觀,廟宇坐西朝東,面向海河,占地面積5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4平方米。沿中軸線自東向西依次有戲樓、幡桿、山門、牌樓、前殿、大殿、藏經閣、啟聖祠。兩側配以鐘樓、鼓樓、關帝殿、財神殿、其他配殿及過街樓張仙閣等建築。
天津民俗博物館
天津民俗博物館保留天后宮大殿及前殿的塑像作復原陳列,徵集民俗文物約2000餘件,分別在四座配殿和藏經閣、張仙閣開闢了以展示天津民俗民風為內容的基本陳列,介紹了天津漕運興起、漁鹽的發展和習俗;天津民間各路花會特別是“皇會”沿街表演;迎親嫁娶、夫妻拜堂、洞房花燭和津門獨有的“拴娃娃”習俗;天津店鋪懸掛於門前的各式招幌;民間生活用品、鄉土風情;衣食住行民俗;楊柳青年畫、風箏、磚刻、泥塑、絨花、剪紙、編織等民間手工藝品和民間戲曲藝術。此外,還經常舉辦不同專題的書畫、服飾、刻瓷、根雕、百業畫及民間工藝展覽和展銷活動。
玉皇閣
玉皇閣位於天津古文化街東北側,近鄰海河,坐西朝東,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在明宣德二年(1427)重建。玉皇閣是天津市最早的木結構樓閣。根據中國傳統民間習俗,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節,人們都要登高賞菊,飲酒抒懷。
通慶里
通慶里位於天津市古文化街東北側,西起古文化街,東北口毗鄰天津市唯一的道教建築玉皇閣。據記載,通慶里原址建有少量的平房,天津商人鄭元里於民國二年(1913年)購置此地塊,並且拆除原先平房,於兩側蓋起多幢青磚二層樓房,鋪設石路,巷口建起過巷樓,以“通達吉慶”之意命名。通慶里是天津市規模較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築群之一,享有百年民居的稱號。據傳,通慶里曾是一大銀號,採用了“前房經營、後房居住”的形式,樓上居年輕者,樓下住年長者,在其每個院落均發現早已廢棄的地下金庫,後來這片建築群被改為了居民住房。
通慶里是津派建築的典型代表,其建築裝飾風格同時具有中國北方與南方建築、傳統中式與西洋建築風格特色,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建築群,具有鮮明的各地域文化融合的痕跡,體現出天津文化的包容性特點。
天演廣場
牌坊
天津古文化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
文化活動
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津門故里)開展了系列節日民俗活動與商業文化活動,兼具古老風韻與現代風格,使廣大遊客充分感受到津門故里濃厚的古老味、文化味和天津味。街區舉辦了民間花會、舞龍舞獅、歡慶鑼鼓、京劇彩唱、魔術表演等系列民俗活動,形成了較大的文化傳播影響力;組織了元旦春節民俗節慶活動、玉皇會迎春祈福活動、元宵燈節系列活動、“龍抬頭”民俗文化節活動、媽祖節傳統文化活動、五一國際勞動節民俗文化活動、國慶節特色民俗活動、重陽節登高賞菊活動等節慶活動,不斷豐富市民遊客的文化生活;精心策劃了民俗文化廟會、旅遊文化節、文化夜市、嘉年華旅遊購物節、文玩核桃葫蘆文化節、迎新春年貨購物節等商業文化活動。
清代康熙年間開始,在海神娘娘誕辰之前出會4天。每逢此時,民間的法鼓會、大樂會、鶴齡會、重閣會、中幡會、高蹺會等,沿街表演各種技藝。古文化街修復以後,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又恢復了“皇會”。“皇會”原名“娘娘會”, 因為“天后聖母”俗稱“老娘娘”, 在當初在國泰民安,昇平之時,一般農商官紳對於天后神靈信仰極為虔誠,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壽誕之辰,一般善男信女特為規定莊嚴之儀式,籌備隆重之禮節,為天后聖母出會,以求怯災賜福,在這一天,以龍燈、高蹺、旱船、秧歌、法鼓、中幡、獅子舞和武術等表演為主。
開發與保護
2005年,天津古文化街獲中國特色商業街。
2007年5月,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津門故里)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23年1月16日,天津古文化街被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
價值意義
天津古文化街是天津文化的發祥地,記錄著天津老城區的形成過程,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津門故里)位於天津市南開區東北角門外,海河西岸。
天津古文化街旅遊區
門票價格
免費。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
交通路線
乘1、1區間、605、610、611、619、632、633、641、671空調、804、904、908、954、觀光2路等公車在東北角站下車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