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山門立體交叉

天津中山門立體交叉

天津中山門立體交叉,簡稱中山門立交橋,是天津市中環線上一座重要的交通樞紐,建築造型新穎,是兩層半苜蓿葉型定向組合式立交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津中山門立體交叉
  • 簡稱:中山門立交橋
  • 所屬地區:天津市
  • 通車時間:1986年
工程概況,工程特點,工程評價,

工程概況

中山門立交位於市區中環線快速路與津塘公路相交處,全部工程由三座主橋,八條匝道及相心的道路組成,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按三個層次進行分流,機動車走上、中兩層,非機動車及行人走地面一層。
立交橋上部結構為現澆連續箱梁,下部結構為“Y”型獨柱墩打入式樁基礎,主要工程數量為道路5.5萬m,橋樑1.5萬m,擋土牆1.16km,以及交通標誌、電力、電信、電纜、煤氣、給排水管等配套工程。立交總占地6.80ha。工程自1985年末設計,1986年開工,同年7月通車。立交橋主體部分投資為984萬元。
根據道路性質中環線與津塘公路的設計車速為60km/h, 立交主橋車速為50km/h,匝道車速為30km/h;主橋曲線半徑為250m,匝道為33~120m;橋樑豎曲線凸形為2000m,凹形為1500m;最大縱坡主橋為4%%,匝道為3.5%;橋樑淨高機動車道為5.0m,非機動車道為2.5m;橋樑設計荷載為汽超-20,掛-120,抗震烈度為8度。

工程特點

1、立交橋北側為居民區及學校,南側為公園及未建城區,為保證立交的視野開闊和減少噪音陵氣對學校和居民的污染影響,將中環線直行方向的高架橋向南偏移形成曲線,並分設為上、下行兩個單方向的橋樑,將立交的四個左轉匝道全部設在中環線的一側。由於對子面布局的調整,使機非分行的三層立交各層之間交點錯開,整體高度降低2.0m,因而減少了拆遷,節省了用地,使橋樑平面處理更加輕巧別致,像一對展翅欲飛的蝴蝶,因取名為”蝶式立交”。
2、根據1983年交通統計資料,當時立交處為一丁字路口,高峰小時交通量機動車為1100輛,非機動車為16000輛,路口已達飽和狀態,鑒於中環線和津塘公路規劃路寬均為50m,機動車道為雙向六車道,所以本立交進出口處機動車道均按單向三車道設計,以保證設計通行能力的一致性,以此推算立交建成20年後的遠期交通量,機動車每小時可達10000輛,基本滿足發展要求。
結合規劃分析交通流向,相交道路以直行車輛為主,左右轉彎車輛各占10%~15%非機動車也較多,因此採用機,非分行的互通式立交可滿足要求。津塘公路按三幅路形式單向三車道,中環線按四幅路形式單向三車道,立交橋及匝道橋三車道淨寬為12m,雙車道淨寬為8.5m,腳踏車道淨寬為7.0m。
3、主橋與匝道橋上部結構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箱形連續梁。橋面淨寬12m為單箱三室。淨寬8.5m為單箱雙室,跨徑最大為25m,一般在20m左右,箱梁設計系採用有限單元法藉助電算程式完成,箱梁採用支承處加強的橫隔梁直接支承在Y型獨柱墩上。多層次等高度箱體和間距適宜的墩柱相互搭配,在各個角度上審視均能體現出不同的壯麗景觀,具有較好的建築藝術效果。
4、為了確保夜間行車安全,兩側匝道中心各設一座高37m高桿組合燈,高桿燈照射範圍為直徑200m,橋上不另設照明設備。本工程由於機動車左轉匝道的行駛方向與一般苜蓿葉型匝道走向有所不同,因此選用特殊的交通標誌。路面標線採用反光和耐磨材料。在各交通分流和合流處處置指路標誌,每處匝道口設有反光柱以引起駕駛人員注意。針對立交構築物曲線線型的特點,在綠化處理上除點綴少量的喬木灌木及花卉外,在空地內植以大量草皮,視野開闊,綠茵成片,更襯托出結構物的宏偉壯麗。

工程評價

中山門立交橋屬於天津市中環線道路工程中的一個重點項目,1987年獲全國優秀設計金質獎和國家質量銀質獎。
設計單位:天津市市政工程勘測設計院
設計負責人:道路專業:胡習華 橋樑專業:劉振昌
技術審定人:華爾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