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工程是指基於大氣空間的跨區域調水模式。
2016年9月9日至11日,“天河工程”論證啟動會暨第一次專家組會議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天河工程”項目旨在科學分析大氣中存在的水汽分布與輸送格局,進而採取人工干預手法,實現不同地域間大氣、地表水資源再分配。
2018年11月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已正式啟動“天河工程”衛星和火箭工程研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河工程
- 屬性:跨區域調水模式
- 目的:大氣、地表水資源再分配
- 方法:人工干預
基本介紹,研發歷程,基本含義,方法目的,項目意義,媒體評價,
基本介紹
“天河工程”將通過“天河一號”組網衛星和地面實施系統,共同構建“天地一體”的空中水資源開發與套用總體作業格局。“天河一號”衛星將作為中國首個套用於空中水資源探測的專用衛星,為“天河工程”實施提供天基保障。
研發歷程
2016年9月9日至11日,“天河工程”論證啟動會暨第一次專家組會議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
2018年11月5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中國已正式啟動“天河工程”衛星和火箭工程研製。
基本含義
在大氣邊界層到對流層範圍記憶體在穩定有序的水汽輸送通道,可將其稱為“天河”,基於大氣空間的跨區域調水模式就是“天河工程”。
方法目的
通過對大氣中水汽含量及‘遷徙’路線的監測,掌握水汽‘遷徙’規律,並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人工干預,解決北方地區地表水資源短缺的局面。
根據規劃,“十三五”期間,“天河工程”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祁連山、柴達木地區分別增加降水25億、2億和1.2億立方米,中遠期有望實現每年跨區域調水50億立方米,大約相當於350個西湖的蓄水量。
項目意義
“天河工程”及未來南水北調“空中走廊”的構想,有助於實現青藏高原地區生態效益最大化,促進全國特別是北方經濟社會發展。
媒體評價
2016年9月20日報導外媒稱,中國準備啟動世界最大的氣象控制工程。不排除其中運用的技術未來可能成為氣象武器的基礎。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站9月17日援引《南華早報》的報導稱,這項工程的本質是在青藏高原上空製造人工雲。這將帶來大量降雨以補充黃河的水量。該方法預計每年可製造約50億立方米的降水。
青海大學校長王光謙稱,在大氣邊界層到對流層範圍記憶體在穩定有序的水汽輸送通道,可將其稱為“天河”。科學家建議用飛機和火箭在空中播撒化學物質來催雨。
必須承認,許多中國專家對這一建議持相當懷疑的態度。他們指出,此工程花費巨大,其可靠性缺乏實驗數據的支持。
報導稱,原則上,中國人的做法可以理解。近70年來,這個國家已有2.7萬條大小河流乾涸。僅今年9月,甘肅省就有600萬人遭受旱災,損失農作物價值5億美元。解決乾旱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
在蘇聯時期曾研究過如何影響氣候(出於軍事目的)的技術科學博士伊戈爾·奧斯特列佐夫表示,目前人們還沒什麼可擔心的。
他說:“中國的雨水工程不會成為製造氣象武器的基礎。莫斯科在所有節日都會驅雲,這並不稀奇。催雨與風向、風力和濕度有關。按說風可以催雨落下,但水量不會大到沖走一切的程度。況且,這種做法的代價很大。化學物質的價格並不便宜。莫斯科可以為了節日這么做,但用它來解決農業問題就不行了。”
沃耶伊科夫地球物理總氣象台首席研究員安德烈·基謝廖夫認為,相比假想的氣象武器,全球氣候變化更令人擔心。中國的工程將接受現實的考驗。現在還不能說這個想法是對是錯。人們早就試圖積極影響大自然,但迄今為止的嘗試都失敗了。“天河工程”之所以驚人是因為規模宏大。中國的經濟實力允許其實施這種耗資巨大的項目。他表示,中國個別地區嚴重缺乏淡水。因此,生存需要在這裡主宰著科學思維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