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沔小曲或稱內河小曲,碟子曲。是湖北省的傳統說唱藝術。它源於天沔(漢江沿岸)一帶,流行沔陽(今仙桃市)、天門、潛江、監利、京山、漢川等地。早期多為沿門賣唱,常為一人敲碟子演唱,一人用四胡伴奏,如電影《洪湖赤衛隊》(建國前洪湖屬沔陽縣管轄)中秋菊唱的“手拿碟兒敲起來,小曲好唱口難開”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後來一些藝人逐步轉向到茶館、酒樓進行演唱,以此開展自唱自樂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沔小曲
- 別名:內河小曲
- 起源:天沔
- 人數:2人
藝術特色,表演器具,表演技法,
藝術特色
它的曲牌多數來源於天沔一帶民歌中的小調,也吸收了明清俗曲《相思調》、《鮮花調》、《玉娥郎》、《五更調》、《探妹》、《九連環》的一部分。曲目一般屬於單曲體,數量在一百以上。其曲趣及表現力更為豐富,有抒情優美的;有輕鬆愉快的;有歡悅輕跳的;有活潑風趣的;有低沉哀怨的;等等。也有敘述性很強的。 “天沔小曲”所表現的內容較為簡單,一般沒有什麼故事情節,但也有少數一曲數十段的大段子,尤其是反映愛情生活題材占很大比重,如沔陽民間藝人陳金香在《看郎》一曲這樣唱到:
初一的早起去看郎(啊)
情郎哥哥(呀)
奴的哥哥(呀)
我郎得病(哪)
在牙床(啊)
奴的哥哥(也)
情郎哥哥(也)
又如原沔陽花鼓劇團藝人程蘭亭在《薅黃瓜》一曲表演到:
奴在園中薅黃瓜,
郎在外面釘瓦渣,
情郎奴的冤家哥郎,
釘了奴的黃瓜花。
上述這些曲目內容,使觀眾一聽就覺得敘述了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
“天沔小曲”短小精悍,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風味,尤其是它的語言通俗、生動。如曲目《惡婆婆》有這樣一段唱詞:
1.小奴的命不好,娘屋裡死得早,七歲送到婆屋了。
2.家務兩三載,襪子都沒買,破衣爛衫像個劉海。
3.六月天氣熱,帽子都冒得,渾身曬得象鍋鐵。
4.冬天裡紡棉紗,她不管鞋和妹,腳手伸得象個糍粑。
5.冬天把柴哈,人人走娘家,我想回去看我的媽。
由此可見,《惡婆婆》這段詞有鮮明的沔陽風味,詞里的“伸”字,沔陽方言瀆CUN,也就是裂口的意思,“哈”,沔陽話就是把柴撿回來。聽來格外親切。“冒”字為“沒有”的意思。
碟子小曲句式有“七五七”,“五五七七”、“五五七五”幾種結構形式,此外,還有一些不規整的“長短句”。音樂結構多為上下句式;在三句式、四句式的結構中,以“起承轉合”的結構較為常見。
表演器具
碟子小曲的碟子既是伴奏樂器,也是演唱者表演時的導具。碟了的頂面直徑為四寸,藝人稱之為“四寸面”。瓷細質優,外形美觀、音質清脆,敲碟子的筷子,質地堅硬,長度適中,以檀木或石竹為上品。
表演技法
敲碟子要求手腕靈活,掌握筷子與碟子觸擊的回彈力,藝人說,“敲出回彈音,聲音更好聽”。碟子“單打”、“平打”、“疾打”、“慢奪”、“翻手打”、“點盤心”、“騰空”、“單花”、“雙花”、“轉盤花”、‘波浪花“等多種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