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皮影戲,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傳統戲劇,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天水市麥積區文化館。
天水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是以秦腔為主調,皮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天水民間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水皮影戲
- 非遺級別:市(州)級
- 申報地區:天水市麥積區
- 保護單位:天水市麥積區文化館
- 類別:傳統戲劇
天水皮影戲,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傳統戲劇,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天水市麥積區文化館。
天水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是以秦腔為主調,皮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天水民間藝術。
天水皮影戲,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傳統戲劇,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天水市麥積區文化館。天水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是以秦腔為主調,皮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天水民間藝術。歷史淵源天水...
甘谷皮影戲,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傳統戲劇,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是甘谷縣文化 館。歷史淵源 相傳皮影戲起源於漢武帝時期,甘穀皮影戲由通渭縣皮影藝人傳入。 工藝特徵 甘穀皮影戲,舊稱 “燈影戲” 或“牛皮燈影”,是一...
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幕布,觀看一種平面人偶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
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天水等地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幕布,觀看一種平面人偶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
如在北宋時期流行於天水一帶的說唱藝術已在向表演故事的方向發展,這種表演形式也許就是今天天水小曲表演的最初形態。在明朝“秦聲”又以皮影、木偶戲的形式出現,在天水、隴南一帶流傳的燈調(又稱梅花調、老東調、正調)就是由皮影和...
王河鎮,隸屬於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地處清水縣西北,東接松樹鎮,南依白駝鎮、遠門鎮,西與秦安縣興豐鄉、中山鄉接壤,北與秦安縣隴城鎮為鄰,區域面積69.85平方千米,2018年,戶籍人口14365人。1949年以前,為王河鄉。1950年,屬...
弦板腔主要流行於陝西關中西部地區,西至甘肅東部的正陽、正寧、天水一帶。劇目豐富,計有500本以上。武戲多於文戲,語言通俗、故事曲折,但比較粗糙,各劇本之間雷同唱詞頗多。阿宮腔皮影戲(又作遏工、臥弓皮影戲),又名梆子燈影,...
男,1929年出生,湖南省邵陽市人。是湖南省木偶皮影藝術劇院高級舞美設計師兼編劇,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湖南省劇協理事,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舞台美術學會、中國硬筆書法學會和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1950年至1962年期間,...
吳忠義,男,漢族,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天水皮影戲傳承人。人物經歷 1956年—1961年在麥積區花牛鎮吳莊村上國小。 從1961年開始跟師傅吳歧山學習皮影戲,隨班到處演出,師傅口傳身授,他熟練掌握了45本皮影戲全本戲文,10多本折子戲...
李瑞芳,1935年12月21日出生於甘肅天水,眉戶戲演員、戲曲導演、國家一級演員、旦角。1953年,李瑞芳在長安大舞台首演眉戶劇《梁秋燕》。之後連續出演該劇目一千場從而被觀眾熟知。1956年,主演碗碗腔從皮影戲搬上舞台的第一齣戲《金琬釵》...
老爺山花兒會調查與研究 第五編 天水民間羊皮鼓舞及傳神儀式研究 第六編 隴東喪俗儀式中的鼓吹樂研究 第七編 環縣道情皮影戲板路唱腔研究 第八編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戲研究 第九編 青海平弦研究 第十編 華亭曲子戲的調查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