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皮影戲

天水皮影戲

天水皮影戲,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傳統戲劇,甘肅省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天水市麥積區文化館。

天水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是以秦腔為主調,皮影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天水民間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水皮影戲
  • 非遺級別:市(州)級
  • 申報地區:天水市麥積區
  • 保護單位:天水市麥積區文化館
  • 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劇目,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天水皮影戲在古城天水秦州,皮影因其材料多用牛皮製作,故秦州皮影戲又被稱為“牛皮燈影子戲”。據相關史料記載,皮影戲起源於漢,興於明,繁榮於清中葉,鼎盛於清末民國初年。秦州是秦人的發祥地,是秦文化的源,據專家考證,秦州皮影戲形成於秦時期,盛行於明,廣播於清,唱詞和唱腔主要以秦腔為主。
麥積區皮影主要分布在花牛鎮、道北辦事處、三陽川、琥珀、西山坪等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道北辦事處何家村的何家皮影,人稱“皮影世家”。 據區志記載,何家皮影戲班成立於道光三年(公元1821年),現掌班的皮影藝人何世平,現年78歲。何世平的曾祖父首先組建了戲班,後來,曾祖父將皮影藝術傳給了何世平的祖父、父親,到何世平時,何家皮影藝術已經傳了四代,歷時180多年。1957年,何家皮影最為鼎盛,1964年老戲在全國禁演,何家皮影被迫停演,1978年何世平重操舊業,一直到現在。

文化特徵

皮影的製作工序較為繁雜,主要選薄厚適中,透明顯色,質堅而柔的優質牛皮製作而成。在製作時巧妙地繼承了“鏤空”為主的剪紙手法,然後以刀具或刻或鑿,先繁後簡,先內後外。人物臉譜,一般是按黑忠,紅烈,花勇,白奸,空正設計,“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蓋以寓褒貶於其間耳”。

代表劇目

何家皮影戲班最早有300多本戲,現存可以演唱的有40餘本,特別是《鐵籠橋》、《過玄關》、《返延安》、《出慶陽》、《興國圖》等著名劇目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社會影響

何家皮影保存了全國其他地方已經滅絕了的明清神怪皮影和戲劇皮影造型,如遠古傳說神怪皮影、吉祥辟邪皮影、精妖水怪皮影等,為皮影藝術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祥實的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何家皮影不僅外觀精美,色彩豐富,雕刻更是一流,而且表演手法獨特、精湛,單手可抓4人進行表演,人物生龍活虎,文武各具特點,堪稱一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