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房街清真寺

天房街清真寺

天房街清真寺,始建於清天聰四年(1631年),原占地面積6畝多,有房間五十餘間,其中有大殿六間,北講堂屋七間,東講堂屋八間,水房四間,大門兩間,其它房屋20餘間。其中大殿由琉璃瓦蓋頂,上有吞脊滾獸,青色琉璃寶瓶裝飾在殿頂正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周口市天房街清真寺
  • 建立時間:清天聰四年(1631年)
  • 占地面積:6畝多
  • 地址:周口市
  • 房間數量:五十餘間
歷史沿革,規模建制,建築特點,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由當時清真寺阿訇和穆長清、穆靜修等社首發起,加上好義樂捐的商人贊助,在清真寺創辦了回民子弟國小——惠遠國小。學校有房屋30餘間,班次不多,後因時局變化,該校於抗日戰爭爆發後停辦。在惠遠國小開辦的數十年間,約有400餘名回漢族學子,在幽靜的清真寺院受過啟蒙教育,至今仍有不少人健在。天房街清真寺原有女寺一座,始建於1655年,有大殿、講堂屋、水房、大門等房屋二十餘間。
大躍進的年代和“文革”時期,天房街清真寺遭到了嚴重毀壞。清真寺的房屋相繼被造紙廠、醬菜廠、消防隊、公安局等單位占用。其中水房、講堂屋、八角廳、女學等主要建築先後被公安局強行拆毀,清真寺殘垣斷壁,幾成一片廢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貫徹和落實。1981年,本坊回族民眾積極走訪、多方聯繫,要求公安局歸還寺產。後經周口市人民政府認真調查研究,決定由周口市人民政府拔給天房街清真寺建寺資金30萬元,再由川匯區人民政府收回周口市金屬線材廠國有土地使用權,調撥給天房街清真寺。其使用面積為6.1513畝,以供建設清真寺之用地。2006年2月16日周口市天房街廣大穆斯林同胞,懷著無比欣慰的心情進駐新遷場地投入並啟動清真寺的重建工作。經歷四年時間,耗資一百八十餘萬,一座占地面積約五百平方米,整潔明亮,寬敞舒適,玲瓏剔透,具有阿拉伯式建築風格的清真寺,於2009年秋季完工落成。同時對原廠區其它三十餘間舊房屋進行了全面的維修與改造,新建了水房,教長室,學生教室,宿舍等房屋。院內地平百分之八十以上得以硬化,綠化工作有條不紊地逐年進行著。

規模建制

天房街清真寺占地面積6.1513畝,2006年耗資一百八十餘萬,建成了一座占地面積約五百平方米清真寺。

建築特點

整個寺院建築格式獨樹一幟,布局嚴謹,合理、樸素、典雅,院內蒼松翠柏,綠樹成蔭,安靜、優美、古香、古色,是豫東為數不多的一坊大寺。大殿四周的牆面,接縫嚴密,青白分明;殿前有抱廈罩護。顯得典雅肅穆,古色古香。

地理交通

天房街清真寺周口市天房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