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石關城牆外,立有一塊石碑,上書“天德茶炕”。 “這裡有天德茶炕,有拐子窩。天德茶炕為石炕,建造於清代雍正年間,現在天全縣境內僅此一座。 當年茶農將從自家茶樹上採下,支起斜鍋、用木頭耙子將茶炒好,發酵。生火,在茶炕上鋪上竹篾,將發酵好的茶葉鋪在竹篾上,冒起陣陣青煙,茶香四散開去…… 家家戶戶使用茶炕烘茶時是鎮子上最熱鬧的一段時光。經常有一群小孩圍在茶炕邊上嬉戲,好奇地看著大人們在茶炕邊上勞作。 茶炕像一個小型蒙古包,哪部分是生火的地方,哪部分是鋪茶的地方,都分割的一清二楚,茶炕有一個直徑3米左右的圓錐體,圓錐上面有三個孔,裡面是空的,側面連線的是4米長的風口、火槽。 烘茶時將竹笆放於炕上,將茶葉覆蓋在竹笆上,在火坑處燃起大火,熱氣由火槽傳至茶炕,炕去茶葉多餘水分。這樣加工,茶葉不會焦,還能留著香味。” 明代初年,天全境內天德茶行專事邊茶生產,獨家打制茶炕,茶炕先後有石炕、土炕、竹炕。後來因為石炕防塵耐用,且操作簡單,為南路邊茶制茶業廣泛採用,直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