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重慶市北碚區轄鎮。位於區境中部。常住人口19956人(2017年)。轄3個社區、8個行政村。S204北(碚)岳(池)公路,襄渝鐵路過境。重慶市優質原煤產地。特產有“天府玉葉”。
沿革
鎮因境內天府煤礦而得名。民國時設文星鄉、代家鄉,1958年改為文星公社、代家公社,1984年改為文星鄉、代家鄉。1988年,撤銷文星鄉、代家鄉和文星街道,合併設立天府鎮。1996年,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5萬人,轄大田、龍塘、代家、青峰、石佛、桂花、銅錢、新灣、清灘、文星、工農、大同、和平、新華、五四、五井、新橋、麻柳、水嵐埡19個行政村和以序數命名的11個居委會。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500109105:~011 121文星社區 ~012 121後峰社區 ~013 220代家社區 ~221 220中心村 ~222 220五新村 ~223 122文星村 ~224 220工農村 ~225 122代家溝村 ~226 220大田村 ~227 220石佛村 ~228 220石家村
鄉鎮概述
地處重慶市主城區接合部,離重慶市區45公里,距北碚主城區3公里。供水供電自成體系,通訊方便,襄(樊)渝(重慶)鐵路和北(碚)儀(四川
儀隴)公路橫貫全境,“文(文星場)乾(乾洞子)”和“文(文星場)代(代家溝)”鎮級主幹道與鄉村公路連線遍布各村,交通便捷。
鄉鎮班子
黨委書記:龍林
黨委副書記、鎮長:吳鏡熙
黨委委員、人大主席:向延碧
紀委書記:馬發全
黨委委員、副鎮長:張汝國 黨委委員、副鎮長:姜曉琴 黨委委員、副鎮長:趙偉
鄉鎮轄區
興隆灣 石筍溝 后豐路 張家灣
王家嘴 水井灣 東山坡一村 三村 桂花園
車站路 碾子堡 沙溝 鄭家灣
天府鎮 西山坡 文星路
特色農產品
蜜桃,優質梨,早熟梨,蜜柚,水果,板栗,銀杏,乾果,竹筍,藥材,牧草
經濟發展
天府鎮已形成
煤炭、
建材、
化工、
鋼鐵、摩配、
機械、
造紙、
玻璃等支柱產業。境內森林、煤炭、硫鐵礦、
石灰石、
白雲石、白泡石、
粘土等礦產資源豐富,發展採礦業和礦產品加工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特別是石灰石儲量大、品位高,據地質部門探明可開採儲量為7.5億噸,尤其是優質石灰石可供開採儲量為3.7億噸,有巨大的開發利用價值。擬建“天府建材工業園區”。現已有富豐水泥集團公司、富皇水泥公司、顏宏工業齒輪和深蘭機械製造公司等企業入駐,投資近2億元。根據園區規劃,再力爭引進1-2個100萬噸/年水泥企業,4-8個科技含量高,
附加值大的礦產品深度開發加工及其它建材企業,著力打造重慶建材工業園區,促進小城鎮建設。
根據
退耕還林政策,在已建立2700畝優質蠶桑基地,800畝
水蜜桃基地和200畝優質梨基地及後槽地區1000餘畝優質菜基地的基礎上,還將重點發展南方優質早熟梨、棗、北碚
蜜柚等良種水果和
板栗、銀杏等乾果6000畝、竹筍4000畝、藥材2000畝、優質牧草6000畝,綠色
反季節蔬菜1500畝等基地。
科教文衛
1992年7月,鎮政府決定發展
有線電視,10月起動,當年建成電視傳輸前端一個並投入使用。到1994年,有線電視發展已初具規模。為了加強對文化、廣播、電視的統一管理,文化站和廣播站合併,建立天府鎮文化廣播電視站(簡稱文廣站)。負責全鎮文化、廣播、電視、體育活動工作。文廣站當時有職工9人,機站和辦公室均設在文星場政府大樓。隨著事業的發展壯大,1997年,天府鎮在
文星村沙溝社選址,修建天府鎮文化廣播電視體育中心(簡稱文廣中心),1998年11月投入使用,文廣站由文星場搬遷到文廣中心。文廣中心。到2002年底,文廣站有職工11人,屬天府鎮社會事務管理辦公室管理的天府鎮事業單位,2006年機構改革後,更名為天府鎮文化服務中心。
天府鎮教育管理中心地處
北碚區天府鎮。隨著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變革,2006年1月成立了天府鎮教育管理中心,履行對地區國小的管理職能。
天府鎮的醫療衛生機構,主要有天府鎮衛生院及接受衛生院業務指導的17個村級衛生站,和天府礦務局職工總醫院及接受其業務指導的在天府鎮境內的3個衛生所(診所)。全鎮有大小醫療機構22個,有醫護人員316人。
產業轉型
北碚區天府鎮因境內豐富的煤炭、
石灰石、石英砂、頁岩等礦產資源而聞名。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
盧作孚先生開辦的天府煤礦股份公司的日益興盛,天府的建築、加工、商貿等產業相繼發展起來,成為抗戰時期大後方重要的能源基地。到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天府的煤炭資源幾近枯竭,非煤礦山產業開始發展壯大,成為天府經濟的重要支撐。
但是,這種“靠山吃山”的發展方式卻給天府鎮帶來了很多後遺症。資源總有枯竭的那一天,天府的出路在哪裡?
早在“十一五”期間,天府鎮黨政領導就開始思考天府
經濟轉型發展的問題。
鎮黨委書記龍林介紹說,“十一五”期間,天府鎮整合了11個煤礦,12個非煤礦山,鄉鎮還將剩下的15個非煤礦山整合成7個。“在
採礦業方面,我們只作減法,不作加法,走科學發展之路”鎮長吳鏡熙告訴記者。鎮裡接下來的工作是積極引導企業向“規模化、工廠化、環保化”發展,同時要求企業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做好礦山生態環境和植被的恢復工作。管好資源,天府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恢復生態,保護環境。
幹部帶頭,民眾參與,
西南大學提供技術支持,一場轟轟烈烈的恢復礦山植被、
退耕還林、發展
林下經濟的行動在天府開展起來。五年時間裡,鎮裡共投入森林城市建設資金1055萬元,完成
森林工程建設任務2.93萬畝(其中經果林面積1.22萬畝),天府的
森林覆蓋率達到65.3%。
天府人積極探索經濟發展的舉動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關注。區委書記
雷政富、區長龍華多次到天府調研,實地調查了該地區茂密的森林植被資源和特色核桃產業。
在深入了解天府經濟社會現狀、區位優勢、民眾意願後,區委、區政府將天府未來
產業定位為發展現代
觀光農業。“發展現代觀光農業,就是將農業與旅遊結合起來,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致富增收。這個定位符合天府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能促進天府鎮的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縮小貧富差距。”龍林說。
有了準確的發展定位,天府鎮的轉型之路變得清晰起來。該鎮已聘請
西南大學資深專家做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下一步,他們將根據規劃方案包裝項目,招商引資。
天府的旅遊規劃區將重點發展五大產業。一是發展
果桑、
獼猴桃、
竹鼠等特色種養殖業;二是發展以開心農場、花谷、農事體驗為主的農業觀光體驗產業;三是發展腳踏車道、登山、垂釣、避暑養生、拓展訓練為主的康體產業;四是發展民間特色餐飲產業;五是打造天府抗戰文化、根雕文化、礦山文化、溶洞文化等文化產業。這些項目建設完成後,天府將成為一個集“觀光、休閒、健身、養生、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遊基地。
從資源開採型到
生態恢復型再到農業旅遊觀光型的產業發展思路,從富商到富民、從先富到共富的執政理念轉變,天府鎮在積極探索
經濟轉型發展的道路上,一定會大有作為!
學校
轄下國小
兼善中學附屬天府國小
轄下中學
兼善中學天府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