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寶村古建築群
- 地理位置: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
- 所處時代:清朝
- 保護級別: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江西省人民政府
- 編號:6-3-086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文物遺存,歷史文化,相關人物,出版書籍,機構設定,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址,交通,
歷史沿革
宋朝紹熙元年(1190年),墨莊始祖劉椿任大姑嶺巡檢遂家於此,繁衍後代,始建屋場。
明清兩代,天寶村官紳富賈不惜重金在天寶村圍擇地建宅,中等富戶也爭相效仿。
2015年,劉氏宗祠門樓、進士第五芳翁祠、昭公祠、郎官第五棟古村建築申請省保,且進士第獲得省保修復資金200萬元。
建築特點
天寶村古建築群分為宗祠、亭閣、畫錦堂、觀音堂、官廳、民居、石碑坊、寶塔、庵觀寺廟等十大類,外觀為封火山牆天井式,內為木結構、分穿斗式、抬梁式,也有穿斗與抬梁相結合的風格式建築,屋頂有硬山頂和歇山頂,有木雕、石刻石雕、磚雕,各式花格門、花窗、門樓、石墩、石礎雕刻藝術。
天寶村古建築群在整體設計上,布局合理,五縱八橫,曲水幽巷,自然美觀;房屋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屋檐飛翹,雕樑畫棟,在通風、採光、排水、防火處理上獨具匠心;壁檐彩繪,木雕石刻,精緻素雅,栩栩如生。
文物遺存
- 昭公祠
昭公祠,又名四季公祠,始建於明朝萬曆十二年(1585年)。昭公祠為三棟一寢回字樓,二拱一亭,總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是天寶現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築,被譽為“江南民居建築的傑作”。
- 劉氏宗祠門樓
劉氏宗祠門樓,始建於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原劉氏宗祠長100多米,寬30多米,有石柱三十六根,天井二十四處,結構為五棟一寢,左右祠堂,雕龍畫鳳。清朝太師太保、文化殿大學士朱軾親賜“江省名宗”金匾。祠堂曾六次毀興,於民國三十年(1941年)最後重建,後又於1962年改建為糧倉,文革時又遭火災,僅剩門樓。
- 益新公祠
益新公祠,清朝初年建築,系磚木結構,面寬25米,進深米,占地面積860平方米。磚牆為外圍內堅6扇大架,中有大廳,旁有橫廳,大廳和橫廳間以雕花中門相隔。一列6室3廳一通廊的寬宏規模,門廳高大,進深3列,天井6個,屋內裝飾精美,古樸莊重。
- 五芳翁祠
五芳翁祠,建於清朝道光年間(1782—1850年),由5個芳字輩兄弟合建,故稱“五芳翁祠”。五芳翁祠為官宅,磚木結構,面寬38米,進深37米,高7.8米,總共四棟一寢21間,占地面積1406平方米。
- 進士第
進士第,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原名溥亭翁祠,為劉應俊所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劉應俊之孫劉拱宸中進士改為進士第。進士第屬磚木結構,二進一寢,六扇五間一通廊。
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劉師舜(1900年—1996年),字琴五,出身於書香門弟、仕宦之家,自幼聰穎過人,12歲考入北京留美預科班(清華大學前身),二十歲赴美留學,在5年的學習期間,先後獲翰霍金大學士、哈佛大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民國十四年(1925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國民黨政府外交部司長,政務次長,駐加拿大、墨西哥大使,駐聯合國代表等職。
出版書籍
天寶村本土作家劉建華以天寶古村為藍本出版了《天寶往事》小說,並獲得江西省優秀長篇小說徵文第一名、列入省精品工程重點圖書。
機構設定
2004年,成立劉氏宗祠理事會。
2005年,成立天寶古村保護領導小組。
2009年,成立古村管理委員會。
2011年,成立古村保護開發領導小組。
研究價值
天寶村古建築群的理念、布局、結構,具有很高的建築學研究價值;古民居的相關文物等具有歷史學、工藝美學研究價值;冊立門具有社會學、民俗學研究價值,柱礎上的萬字花紋具有佛教學的研究價值;古民居的雕塑如壁雕、門雕、石雕、鏤空木雕具有雕刻藝術研究價值;古民居的牌匾題字,具有書法藝術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1世紀以來,宜豐縣政府先後出台《宜豐縣天寶古村保護區保護管理辦法》《天寶古村建築管理暫行規定》《關於做好明清期間古民居調查並加強保護的通知》;天寶鄉出台《關於開發天寶旅遊景區重點保護古建築設施的通知》《天寶古村保護區保護管理辦法》《關於要求搬遷古村內所有木竹加工企業的通知》。
旅遊信息
地址
天寶村古建築群位於江西省宜春市宜豐縣天寶鄉天寶村。
天寶古村
交通
南昌、宜春都有長途汽車直達宜豐縣,然後再轉車可到天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