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龍(學名:Tianyulong)是種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建昌縣,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的熱河群。在天宇龍的化石,頸部、背部、尾巴有類似羽毛的壓痕。這些類似羽毛的結構物成細管狀,沒有分叉,是種真皮衍生物;與已知獸腳亞目的有羽毛恐龍的原始羽毛相比,其結構相當類似。科學家推測,這些演化關係相當遠的恐龍具有類似的毛狀結構,很有可能它們的祖先也覆蓋著類似的毛狀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天宇龍
- 拉丁學名:Tianyulong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蜥形綱
- 目:鳥臀目
- 科:畸齒龍科
- 屬:天宇龍屬
- 種:孔子天宇龍
- 分布區域:侏羅紀晚期的南美洲與北美洲,白堊紀早期的亞洲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物種學史
正模標本是一個亞成年體的骨骼,包含:部分顱骨、下頜、前段薦椎、中段尾椎的近側部份、接近完整的肩胛骨、左右肱骨、左尺骨的末端、部分恥骨、左右坐骨、左右股骨、右脛骨、右腓骨與腳掌,以及長毛的痕跡。科學家參考其近親畸齒龍的身體比例,估計這個亞成年體標本的身長約70厘米。
天宇龍屬於畸齒龍科,是群小型、原始鳥臀目恐龍,具有修長的身體、長尾巴、以及一對犬齒形牙齒,它們可能是草食性或雜食性動物。在過去,畸齒龍科的化石僅見於侏羅紀晚期的南美洲與北美洲,可能還有聲生存於白堊紀早期英格蘭的柵齒龍,天宇龍的發現,使畸齒龍科的地理分布與生存年代擴大到白堊紀早期的亞洲。
形態特徵
天宇龍的毛狀痕跡分部於三個區域:頸部、背部、尾巴;其中以尾部的毛狀痕跡最長,長約6厘米,是尾椎高度的7倍。這些毛狀結構彼此平行,沒有分叉,內部中空。毛的結構似乎相當堅硬,較類似鸚鵡嘴龍尾巴的管狀刺毛,較不類似獸腳類有羽毛恐龍的原始羽毛。在獸腳類的有羽毛恐龍中,天宇龍的毛狀結構最類似中華龍鳥與北票龍,中華龍鳥與北票龍的原始羽毛也沒有分叉。
在過去,只有衍化的鳥臀目與獸腳類恐龍被發現毛狀物;天宇龍的發現使羽毛的演化過程更為複雜。鳥臀目的管狀毛與獸腳類的原始羽毛是否是同源演化的結果,到2009年為止,還沒有結論。如果兩者是同源演化的後果,那鳥臀目與蜥臀目的祖先可能也覆蓋者類似的毛,而蜥腳下目則是在演化過程中失去毛。如果兩者並非同源演化的後果,那鳥臀目與蜥臀目則是獨自演化出管狀毛與原始羽毛;如同翼龍目與其他主龍類。另外,徐星等人發現北票龍與天宇龍的毛都是沒有分叉的長毛;但以橫剖面來看,北票龍的毛是扁平狀的,天宇龍的毛則是圓的。
最讓人驚奇地是,天宇龍具有較長的、管狀的和不分叉的絲狀皮膚結構。這是我們已知世界上第一例鳥臀類恐龍被證實的帶有絲狀皮膚結構,而這種結構和此前古生物學家通過各種手段推測出的最原始的羽毛的結構十分類似。
因為鳥類起源於蜥臀目獸腳類恐龍,而且此前發現帶有羽毛和“原始羽毛”的恐龍化石也都屬於獸腳類恐龍,所以人們推測羽毛是在獸腳類恐龍中起源的。但是,孔子天宇龍卻屬於鳥臀目恐龍,這表明這種絲狀皮膚結構可能在恐龍出現以前就已經具有了,廣泛存在於一些早期恐龍及其後裔。
分布範圍
天宇龍(學名:Tianyulong)是種鳥臀目畸齒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的建昌縣,地質年代屬於白堊紀早期的熱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