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
- 館藏地點:北京故宮
- 所屬年代:清朝乾隆年間
- 市場價:2012年拍賣成交價4830萬
- 製造時間:乾隆十三年到乾隆六十年
簡介,歷史,形狀,刀體,刀鞘,箱匣,用途,拍賣,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評價,
簡介
乾隆“寶騰”腰刀“乾隆寶騰”腰刀,總共有90把,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告誡後人不忘祖制,崇尚武備,特命內務府造辦處設計製作出天、地、人系列的金桃皮鞘腰刀。這90把腰刀從乾隆十三年開始製作,到乾隆六十年才最終完成,前後共分4批,歷時47年。其中,天字號金桃皮鞘腰刀,共制三十把,分別是天字一號到天字三十號。“寶騰”腰刀大部分藏於故宮,流傳在市場上的只有一把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
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是細長的S型,刀柄是精品新疆和田玉打造,刃鋒至尖處略上翹,刀銎鍍金鏤雕,刀靠近銎處有金、銀、銅絲鑲嵌的花飾及雲龍紋,另有金銀絲裝飾框內嵌刻此刀名字“寶騰”以及此刀的皇家御製編號“天字十七號”,另一側相同位置則是“乾隆年制”四字款識。
歷史
天字十七號“乾隆寶騰”腰刀是康乾盛世的一個突出表現。“天字十七號”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打造,原存放在寧壽宮,編號為“地字十七號”。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下令將其撤出,改為“天字十七號”,從此它正式成為“天字號”30把腰刀中的一把。
形狀
刀體
天字十七號長87.7厘米,用精鋼打造。白玉手柄,刀身刻以祥龍飛騰圖案,鋼刀於近把手處以錯金、銀、紅銅絲相間圖案,一面為“天字十七號”和“寶騰”刀名,另一面為“乾隆年制”款識,款下為一龍飛在祥雲之間,表示刀名的“寶騰”的含義。
刀鞘
腰刀刀鞘為木質,外蒙金桃皮,拼組成“人”字圖案。金桃皮是產於中國南方的一種桃樹枝條的皮,顏色金黃,就像漆的金漆一樣。民間傳說,金桃皮能避惡驅邪,所以用它做腰刀刀鞘,既有裝飾作用,又有永葆江山穩固、威震四方的意思。
箱匣
盛裝腰刀的箱匣為楠木所制,左右兩端面置銅提手,承以四足雕花座,箱的正面刻總命名。
用途
乾隆時期的藝術品以細緻考究著稱,每件器物都是在乾隆皇帝事無巨細的親自過問和詳細批改中製成。在乾隆大閱慶典、木蘭秋獵、巡幸省方、命將領出征及接見外國使臣時使用,是清中期藝術收藏品中的重要代表作。
拍賣
第一次
第一次亮相是在2005年10月20日,德國慕尼黑赫爾曼歷史公司(Hermann Historica)的拍賣會上。
赫爾曼歷史公司,位於德國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有50多年的歷史。在綜合類拍賣公司里,它只能算小型拍賣公司,但若以專業拍賣來看,它是目前歐洲最大和最專業的古董武器及軍品拍賣公司。拍品以歐洲、阿拉伯和東亞古代武器甲冑為主。
起拍價6000歐元,最後‘乾隆寶騰’被一個歐洲買家以13萬歐元買走。赫爾曼歷史公司對這個結果非常滿意,認為已遠遠超過他們的預期。”
半個月後,因為一個展覽,這把“乾隆寶騰”的命運開始發生戲劇性的轉變。英國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正在舉行“盛世華章——中國宮廷藝術展”(China: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展出了400多件故宮精品文物,大部分展品即使在國內的公共場合也從來沒有露過臉。
第二次
2006年4月10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蘇富比舉行的“寶騰隆盛——乾隆珍寶及德安堂白玉收藏專拍”中,這把乾隆御製金桃皮鞘“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第二次出現在公眾面前。估價為800萬~1200萬港元,最終以4604萬港元被內地一位實業家買走,這個價格也破了中國御製工藝品的拍賣紀錄。
第三次
2012年10月16日,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在南京嘉德秋拍會上進行展出,起拍價達到了4000萬元到5000萬元,是巡展中單品起拍價較高的。
中國嘉德2012秋季拍賣會上廣受關注的國家一級文物“清乾隆 金桃皮鞘"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不負眾望,10月29日拍賣現場,當拍賣師報出3500萬起拍價後即有眾多藏家爭相競價, 最終以4830萬元高價成交。
評價
有收藏家直言:“這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藝術品,它的文化、歷史價值,絕非是現在這個價格能體現的。但因為逐利者,讓本該更重要的文化擠兌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