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米,當年生小枝細長,直徑約3毫米,淡灰褐色,初被銀灰色平伏長柔毛。葉膜質,倒卵形或寬倒卵形,長(6)9-15(25)厘米,寬4-9(12)厘米,先端驟狹急尖或短漸尖,基部闊楔形、鈍圓、平截或近心形,上面中脈及側脈被彎曲柔毛,下面蒼白色,通常被褐色及白色多細胞毛,有散生金黃色小點,中脈及側脈被白色長絹毛,側脈每邊6-8條,葉柄長1-4(6.5)厘米,被褐色及白色平伏長毛,
托葉痕約為葉柄長的1/2。
花與葉同時開放,白色,芳香,杯狀,盛開時碟狀,直徑7-10厘米;花梗長3-7厘米,密被褐色及灰白色平伏長柔毛,著生平展或稍垂的花朵;花被片9,近等大,外輪3片長圓狀倒卵形或倒卵形,長4-6厘米,寬2.5-3.5厘米,基部被白色毛,頂端寬圓或圓,內兩輪6片,較狹小,基部漸狹成短爪;
雄蕊紫紅色,長9-11毫米,花葯長約6毫米,兩藥室鄰接,內向縱裂,頂端微凹或藥隔平,不伸出,
花絲長3-4毫米;雌蕊群橢圓形,綠色,長約1.5厘米。聚合果熟時紅色,倒卵圓形或長圓體形,長2-7厘米;蓇葖狹橢圓體形,長約1厘米,沿背縫線二瓣全裂。頂端具長約2毫米的喙;種子心形,假種皮橘紅色,外種皮深褐色,長與寬6-7毫米,頂孔細小末端具尖。
產地生境
生長於海拔1600-2000米的山地。多生於濕潤山谷及坡積岩隙中,喜陰蔽、潮濕。在安徽黃山常與燈台樹、華鵝耳櫪等混生,該地年平均溫7.7℃,1月平均溫-3.4℃,7月平均溫17.8℃,
年降水量約2000毫米。土壤主要為山地黃棕壤,酸性,pH值4.5-5,含有機質10%。
分布範圍
分布於韓國、日本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吉林(集安)、遼寧、山東(嶗山)、安徽、浙江、福建(崇安)、江西、湖南、貴州和廣西等。
繁殖方法
採種貯藏
採種:鄉土天女花種子是育苗的最佳選擇,此次播種育苗的種子采自黃山湯口鎮。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林齡20年左右的母樹。最適宜的採種時間為白露後5天,此時聚合果已經轉變為黃青色,採用長竹竿擊落聚合果進行收集。共收集聚合果165千克,將其置於陰涼的地方堆漚7天,再取出日曬3天。攤曬期間經常用釘耙翻動,待種子從聚合果中脫落後,篩去聚合果果脯,去除細碎雜物等,再用流動的河水漂洗,直至種子乾淨。種子千粒重為52.1克。
貯藏:採用低溫貯藏,首先將天女花種子置於陰涼通風乾燥處5-7天,待種子含水量下降至15%左右時,再進行低溫貯藏。貯藏時要用通氣的麻袋或布袋裝種子,保證種子有良好的透氣性。每袋種子不宜超過20千克,貯藏溫度以3-5℃為宜。此次貯藏是在冷庫中貯藏,貯藏期間要每隔15天檢查1次,以防止種子霉變。如果是堆積存放,還要在檢查時上下翻動,以保證種子有良好的透氣性。
種子處理
天女花種子外種皮較厚,如果不進行種子處理,種子發芽不整齊。因此,播種前必須對種子進行催芽處理。
將種子從冷庫中取出,放在陰涼的地方攤晾1-2天,再用清水漂洗,去除漂浮的種子,用手揉搓數次,直至種子乾淨、外種皮粗糙為止。再用2%硫酸銅溶液浸泡種子20分鐘左右,其間要用木棒不停攪拌。之後撈出種子,用流動的水漂洗2-3次,經過處理後的種子發芽率在74%左右。
天女花種子催芽時間一般在3月10日前後。將消毒處理後的種子置於45℃水中浸泡30小時,浸泡期間更換3-4次45℃溫水,更換溫水後都要攪拌,以保證上下層種子受熱均勻。最後將種子置於濕麻袋中,移至溫度為20℃的室內催芽,每天用45℃溫水淘洗2-3次,淘洗時要注意上下翻動不留死角,並瀝乾袋中過多水分,防止種子含水過多而造成種子腐爛。待8天左右,種子有15%以上吐白即可播種。
圃地選擇
天女花整個苗期都不耐陰。因此,育苗地要選擇背風向陽的地方,且要求地下水位低、排灌良好、土壤含砂性中等、交通運輸便利、前茬最好是水稻。
整地做床
此次天女花在3月15日開始播種。播種前10天施腐熟有機肥22.5噸/公頃、磷肥450千克/公頃、菜籽餅肥1.5噸/公頃、複合肥525千克/公頃、
硫酸亞鐵375千克/公頃,均勻撒在田地上。經多次犁耙後,育苗田必須深翻45厘米左右,再將育苗田整成南北向育苗床,苗床高35厘米、寬80厘米、長12-15米,苗床中溝寬40厘米。整理苗床時,要將苗床表面土壤細碎平整,或者苗床中間略高於苗床兩邊,主要是便於苗床排水。
播種育苗
播種前在整理好的苗床上均勻鋪一層5厘米左右的黃心土,以減少苗期雜草滋生。將經催芽處理的種子均勻撒播於床面,播種量以100-120粒/平方米為宜。再蓋一層1厘米厚的散碎黃心土,用細噴霧澆1遍透水,蓋上乾淨的稻草以保溫保濕,應注意的是床面上的稻草要用木棍壓住防止風吹。播種後至種子出土前,要經常檢查苗床,防止鳥獸危害和風吹等。用種量為127.5千克/公頃左右,種子發芽率在65%以上。
苗床管理
4月中旬以後種子陸續破土,當種子有30%左右破土時于晴天傍晚揭去覆蓋的稻草。第2天傍晚,噴1遍多菌靈600倍液防止幼苗病害。苗木10天左右出齊,苗木前期一般不需要施肥,但必須保持苗床濕潤。及時清理苗床溝,保證雨天排水通暢。
當苗木高生長至8厘米左右時,要結合間苗進行移栽,幼苗保留量為35株/平方米,多餘的間苗也可以另行移栽。間苗和移栽幼苗前後都必須澆透水,防止幼苗根脆弱影響幼苗成活。6-8月每隔20天左右施肥1次,施肥量為30-75千克/公頃,施肥可以結合除草同時進行。雨季一定要注意排澇,連續乾旱要對苗床進行漫灌,確保苗木正常生長。8月上旬停止施肥,促進苗木木質化便於苗木正常過冬。翌年春季即可將苗木進行移栽定植。
主要價值
研究:該種間斷分布於中國、朝鮮和日本,對研究植物區系有科學價值。
觀賞:植株秀麗,花芳香、白色,是珍貴的觀賞植物,是一種重要的種質資源。
經濟:木材可制農具,花可提取芳香油。
藥用:花入藥,可制浸膏。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列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3年 ver 3.1——無危(LC)。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近危。
物種現狀:漸危種。在中國間斷分布於吉林、遼寧兩省毗鄰的山區和華東及華南某些省的局部山區。由於森林砍伐,生境被破壞以及天然更新能力較弱等原因,分布區域日益縮小,植株越來越少。
保護措施:分布區內已建有黃山、清涼峰、梵淨山、鳳陽山、武夷山等自然保護區,應將小花木蘭列為保護對象。產區有關單位應引種栽培,擴大種植。中國杭州植物園已引種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