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開心活百歲

天天開心活百歲

本書是老年人的案頭之友,告訴老年人如何愉快地面對人生,怎樣擺脫孤獨與寂寞,是打開老年人延緩衰老之門的鑰匙

基本介紹

  • 書名:天天開心活百歲
  • 類型:心理學
  • 出版日期:200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0050113
  • 作者:姜德珍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頁數:131頁
  • 開本:32
  • 品牌:北京出版社
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媒體推薦

後記
這本小書是我在1998年出版的《老年心理與自我調適》的基礎上寫的,是由我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所作的系列講座的講稿和以後在雜誌、報刊所發表的文章匯集而成。後來在著名老年學家鄔滄萍教授建議下,增寫了關於老年人感知覺、記憶能力和創造能力等章節,以增強本書的科學性與知識性。為增強本書的趣味性與可讀性,我又補充了一些近期調查的實例。
北京出版社科技編輯中心的領導和編輯同志多次與我聯繫,策劃本書的出版,在他們的催促和幫助下,才使得這本小冊子問世,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採用了一些國內外有關老年心理方面的著作中的有益見解和生動實例,對於這些作者也謹表謝意。
希望這本小冊子的出版,對老年人健康長壽,歡度晚年有所裨益。
姜德珍
2003.11.19於北京大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笑一笑,十年少——做個心理健康的老人
第二章 耳不聾,眼不花,快樂老年樂哈哈——延緩感知覺的衰退
第三章 常學常練——永葆記憶青春
第四章 勤用腦,會用腦,創造老年新生活——發揮創造能力
第五章 您的心情,現在好嗎——調節情緒與情感
第六章 你有“四喜四怕”嗎——改善您的不良個性
第七章 活到老,學到老——勤於學習
第八章 開開心心度晚年——學會自尋快樂
第九章 人生永遠不退休——退休生活巧安排
第十章 夫妻恩愛甜如蜜——和諧的夫妻關係
第十一章 活出人生新境界——養生六法
第十二章 先修長壽之心,才有長壽之人——老年人的長壽秘訣
第十三章 跨越生死“線”——樹立健康的生死觀
後記

文摘

書摘
2.心情愉快能控制情緒
心理健康的老人胸襟博大,情緒平穩,豁達灑脫,能保持愉快、知足等積極情緒。正像古人所說,“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處於順利時不欣喜若狂,碰到不幸事件也不悲觀失望,經得起歡樂與憂傷的考驗。在生活中碰到各種挑戰,如喪失親人或疾病,甚至面對將來一定要到來的死亡,也不感到苦惱與恐怖,處之泰然;活著儘可能發揮作用,死則視作徹底的安息。就像《西銘》上講的,“存吾順時,歿吾寧矣”。永遠樂觀、開朗,無憂慮,無怒氣。
心理健康的老人有坦蕩的胸懷,有冷靜的頭腦,有淡泊名利的心境,不怒氣,不慪氣,不泄氣。心理健康的老人能夠保持愉快的心情,並能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的控制和一個人的思想、意志、品德、修養、入生價值觀有很大的關係,認識不良情緒對身體的危害和改變自己的心情的決心,也是極其重要的。
一位老中醫在十年動亂中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住進了牛棚,當他出來時出乎家人的意料,身體仍健康如常。因為他深知不良情緒的危害,所以照常吃、照常睡。他控制自己情緒的秘訣是“不生氣”,整天唱:不生氣,不生氣,不中他人計;氣出病沒人替,不氣,不氣。還有一位百歲老人,她雖不懂長壽的理論,但她從生活實踐中體驗到“犯愁只能糟蹋自己的身體”。她從小就給人當傭人,生活困難,但從不發愁,並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她說無論碰到多么高興或多么悲傷的事都要穩住神,否則會傷神傷身。
有一棟高校居民宿舍樓,過春節時同一個單元門裡故去兩位老人:一個是因過春節兒女回家團聚,歡喜異常,犯了心臟病;另一個是婆婆與兒媳爭吵,生氣致死。所以老人要經得起歡樂與憂傷的考驗,保持平穩的心態。安靜可以冷靜思考,保持心情平靜,不大喜大悲。在此,筆者奉勸老年朋友:當你因成功得意洋洋時,想想這一切都會過去;因遭受喪偶悲傷時,想想這一切也都會過去。既然世界上的種種到頭來都會成為過去,自己也會有一天變為灰塵,又何必對今天的得意與失意看得那么重呢!筆者認為:經歷了人生風風雨雨、坎坎坷坷的老人是不難體會到的,也是不難做到的。
快樂可以自己尋找。調整自己的看法和態度,便可調整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美國著名成人教育家卡耐基說:“如果我們有快樂的思想,我們就會快樂,如果我們有悽慘的思想,我們就會悽慘。”

1.失落感
老人退休後,心理上感到有所失,好似大雁離群,沒著沒落,茫茫然不知所措。人在家,心在辦公室。感到人情冷淡,世態炎涼,往往有一種不甘心、不安心的心理狀態。
出現這種情緒、情感有它的客觀原因,即社會角色的改變。社會角色是指個人在社會和團體中所占的地位、身份。而這個地位或身份是經過學習和工作而獲得的。學習分兩方面,一是學習角色的義務與權利,一是學習角色的態度與情感。如教師這個角色,他有管好、教好學生的義務與權利,他有對學生關心的態度和熱愛的情感;還要不斷改變自己不合教師要求的行為方式,鞏固好行為方式。一個人為了當好某一個角色,必須知道所擔當的角色的一套行為模式和他人對自己的期望。角色一旦改變,行為模式也應隨之改變。新舊角色之間會發生矛盾。應該看到,這是因為離開了長期熱愛的工作,失去了長期充當的那個角色的生活模式和自己對人以及別人對自己的期待。
2.孤獨感
老年人離退休後,兒女長大獨立成家,加上自己體力衰弱,行動不便,與親朋來往的頻率降低,因而人際交往發生了變化,備感孤獨。如果不幸喪偶,則更感到寂寞甚至孤單。除了這些客觀原因外,影響人際交往的還有主觀上的原因,即人的個性特點。
老年人人際關係的結構比較穩定,它們經過幾十年的交往,與誰親、與誰疏是比較鞏固的,往往不易結交新的朋友。這樣一些主客觀的原因,使老人的人際關係的範圍逐漸變小,從而產生封閉性的心理狀態,感到孤寂,被拋棄,感到生活無樂趣。有個老人說,整天沒個說話人,像個不會說話的啞巴,每天寂靜得連一根針掉下來都聽得見。這種人際交往的改變,是老年人孤獨感產生的主要原因。
3.自卑感
老年人自卑感的產生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條件。從主觀上講,主要是他們認為自己有經驗,有才能,卻無從得到發揮,特別是有些老同志對革命有貢獻,享有很高的榮譽,一旦退下來,無所事事,就覺得不再受重視了,自己是無用的人了。還有的老同志曾出生入死地為創建新中國奮鬥了一輩子,他們特別珍惜革命的成果,正所謂“位退未敢忘憂國”,但又覺得自己不在位了,無能為力了,增加了內心的憂慮。客觀上也還有少數人缺乏敬老精神,對老年人的心理缺乏理解和真摯的感情,使老人覺得自己是多餘的人。
4。憂鬱與煩惱
憂鬱與煩惱是老年人常有的一種消極心理。老年人的不少憂鬱、煩惱是來自他們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來自現實。有的老人當子女出差在外,就擔心他們返程時飛機、火車出事;自己不慎跌倒了,就擔心會臥床不起。還有的老人被實際的困難折磨著,兒女工作忙或自己疾病纏身,親人離世等等。總之,時刻都有憂鬱、煩惱包圍著。

1.老年人不要懊惱過去和擔憂未來
老年人如果對過去懊惱,對未來擔憂,就不可能過得輕鬆愉快。因為對過去的懊惱和對未來的擔憂就成為今天的沉重負擔。一些老人常常為過去不順心的事懊惱或悲傷,怪自己時運不佳,恨自己一事無成。他們整天冥思苦想,不把握住今天,其實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發愁也無用,煩惱更傷身。如老抓住過去事件不放,就像鋸木屑一樣,鋸木頭剩下的木屑是不能再鋸的。有的老人對未來更是憂心忡忡,怕老丁不能動時無人照顧,特別怕臥床不起給人增加負擔。對未來誰也不能預料,空想無益,只能增加苦惱,影響身心健康。老年人最好忘掉過去,對未來不抱任何幻想,應該像幼稚園的孩子那樣生活,他們對過去與未來毫無牽掛,只是生活在今天,他們不是很幸福嗎?
2.老年人怎樣過好每個今天
生活在和別的日子完全隔絕的今日裡,這16個字可以使人排除煩惱,可以使人振奮,可以使人成功,可以使人健康,可以使人歡樂。有一位老年知識分子,在她重病手術後,老伴又突然去世,這一雙重沉重打擊,令她難以承受。她哀嘆昨天,擔心未來,懊惱、悲傷難以自拔,後來從《人性的優點》這本書上看到:“用鐵門把過去與未來割斷,生活在和別的日子完全隔絕的今日裡。”這句話對她啟發很大,決心鼓起勇氣活下去,而且要得有意義。從此,她專心她的研究工作,不讓一日閒過,取得了成績,她感到無比的欣慰。
老年人要過好每個今天的意思是說不要無所事事,要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於社會、家庭和促進身心健康的活動,要有目的地生活。有一位老教授說:“我退休後每天繼續從事我的業務工作,在忙碌中取得了成果,又不像過去那樣累,我生活得很瀟灑。”有一位學畫的老人說:“我過去是畫盲,現在是畫迷,當我得獎時,真是樂趣橫生。”有一位喜愛鍛鍊的老人說:“每天早起鍛鍊,增強了體質,跳舞還使我忘了年齡,一跳一扭真是其樂無窮。”有一位喜歡家務勞動的老人說:“我每天清早買菜,回來根據食譜或別人教的方法做菜,孩子們回來吃著這些菜飯,連說好吃、好吃,我能為孩子們服務,真是感到過得有意義。”
總之,老年人過好每個今天,就會使生活帶有色彩,使生活富有朝氣,過得有意義,得到無比的樂趣。

一、老年人生死觀的形成
一個人的生死觀不僅與其世界觀或價值觀緊密相連,而且與個性和畢生經歷,與其所處的文化和社會背景、家庭關係也有不可分割的聯繫。
有這樣一位老人,他採取積極的措施面對現實,他對自己健康的喪失甚至死亡不感到苦惱與恐懼,而抱樂觀的積極的態度。他不到六十歲患了癌症。當知道自己患絕症後,他想:癌,它將置我於死地,但我決不能坐以待斃,我還有許多事沒有做完,我不想死,我一定要戰勝它!他說:“我一不想死,二不怕死。”不想死就要認真對待,不怕死就是不背包袱。他以堅強的毅力和樂觀的精神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與擴散的肺癌搏鬥了15年,創造出與癌症抗爭的奇蹟。有一次參加朋友的追悼會,有人和他開玩笑:“什麼時候送你?”他幽默地回答說:“看來,我還要重新排隊。”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有什麼樣的生死觀,這位老人的生死觀反映出他一生為之努力奮鬥的價值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二、老年人怎樣更好地面對死亡
老年人如何安然地度過晚年,在自己生命之鐘停擺之前,使自己這有限時間過得有意義,是更好地面對死亡的重要問題。老年人只要自己還有工作能力,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要忙個不停,充實生活。有理想、有計畫地儘可能完成自己尚未完成的事,以補償過去的不足。
阿洛芬斯·代金在《老年期的生死觀》中說:“對人生不抱任何期待的人,也就停止了作為一個真正人的生活。作為真正人的生活是指度過有意義的人生。”我國有些老人對晚年的態度表現了人老心不老,年高志不衰。他們有一種“老年深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精神。他們整日忙忙碌碌,繼續學習和探索,尋找新的人生意義。只有這樣清醒地面對人生的人,覺地承認生命是有限的,死亡是不可迴避的人,在其晚年才能找到新的人生意義。一個老人度過了有意義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對死亡,比較容易承受死亡,沒有遺憾與內疚。學習既可以延緩衰老,又可以使人生活得有意義。
三、為什麼說死亡是必然的
哲學家告訴我們:沒有生就沒有死;生殖必然妨礙永生。地球既不能維持再生,也不能維持永生。就像一個熱鬧的場所,擠滿了人群,這就需要前客讓後客。“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也就是說,我們需要離去,以便為新一代騰出空間。對這個“人為什麼會死亡的問題”,科學家的解答是:我們的細胞的生命跨距已達極限,人類在遺傳上注定要死亡。死亡是每個人迴避不了的人生終點。
是的,辯證唯物主義者把生老病死看成自然規律。對老年人來說死亡是必然的結果。只有正確對待死亡,順乎自然,視死如歸,老年人的生活才會有意義,否則,老年人的生活將一直籠罩著一層陰影,在陰影下生活是痛苦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總是想到死,看到菊花盛開,他就想到明年我還能再看到它嗎?當他收拾夏天的衣服時,他也想到明年我還會穿它嗎?這樣就會悲觀、絕望。“我們有一天肯定會死”這一唯物主義的認識會增加老年人對生活的熱愛。
四、怎樣擺脫老年人“暴死”的願望
暴死願望是指個人生活不能自理或臥床不起時,希望快點結束生命。為什麼?
日本心理學家井上勝也對老年人死亡觀的一個側面“希望暴死”的心理背景作了調查分析,並對暴死願望和回歸願望的實質進行深入探討,發現暴死願望並不是真實的願望,實質上是希望更好的生活。
日本井上勝也對91。名到暴死寺參拜的老人的參拜動機作了調查,問:“你為什麼要到這裡來參拜?”回答幾乎是一致的, “不希望自己臥床不起,給別人添麻煩”,它表現了老年人思慮萬千的心態。也有老年人對護理自己的人體諒和內疚的心情,也可能有自負感,可能還有攻擊性的情緒,因為社會上有人把臥床不起的人作為負擔。這些複雜的情緒構成希望暴死動機。如果進一步提問:“假如你臥床不起,照顧你的人不認為是負擔,希望你延年益壽,你還希望暴死嗎?”有82%的老人回答說:“要是這樣的話,可太令人高興了,不過我還希望死得乾脆些。”
這可能是因為晚輩體諒老年人,老年人在感情上反而認為是負擔。我們對185名老年人進行過調查,有41%的老年人主張暴死,有22.16%的人持中立態度,爭取好轉有36%。這個比例與日本的調查存有差異。可能由於調查對象不同,日本的調查對象都是到暴死寺參拜的老人;也可能由於中國的傳統——子女由父母教養,父母年老由子女侍奉,社會主義道德主張養老敬老,也可能是我國老齡化的程度不像日本那樣嚴重,社會上一般還未把臥床不起的老年人作為負擔。暴死願望的產生,有其客觀的原因,但是一個人究竟如何死亡不能由自己選擇,還是要聽其自然,儘可能不要因死亡的威脅而憂慮。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