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里的一場暴風雨:蕭復興音樂文集

天堂里的一場暴風雨:蕭復興音樂文集

《天堂里的一場暴風雨:蕭復興音樂文集》是2012年學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肖復興。

基本介紹

  • 書名:天堂里的一場暴風雨
  • 作者:肖復興
  •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8月1日
  • 頁數:20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548603711, 9787548603719
  • 語種:簡體中文
圖書目錄,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序言,

圖書目錄

自序
我和鮑伯·迪倫
老藝搖批判
我們的上面是天空
作為詩人的列儂
朋克教父的破鏡重圓
地上掉著一塊舊絲絨
搖滾里的金斯堡
門旁凋謝的惡之花——關於莫里森的筆記
“這這”三部曲
上一代的保羅·西蒙
關於“老鷹”
哈利路亞
悲情奠里西
天堂兄弟
天堂里的一場暴風雨
不要在捷運里睡覺
“趕時髦”的二十年
死亡並沒有結束
為何我唱布魯斯
湯姆·韋茨之夢
續湯姆·韋茨之夢
紅房子畫家
夢幻的色彩和聲音
來自希臘的風
不老的雲
黑色也是一種顏色
電子寓言的標本
黑色傳教士之歌
Lo—Fi中的“西巴多”
我是你的一面鏡子
你是我唯一從未講過的故事
整個故事的一個開頭——關於凱特·布希
因為這個夜晚——帕蒂·史密斯札記之一
鏡子裡面正望著我的人是誰——帕蒂·史密斯札記之二
抱小豬的阿莫斯
亂星的吟唱
距離中的弗雷澤
腹腔里的青春期——聽坦婭·唐利
人體模型——聽Portishead
黑色的巫女——聽迪亞曼達·格拉斯
巴洛克搖滾——聽“米蘭達性花園”
到紐約找鮑勃·迪倫

內容簡介

《蕭復興音樂文集:天堂里的一場暴風雨(搖滾卷)》由學林出版社出版。
本書收錄肖復興談論音樂的散文,並配以與文字內容相關的圖片,圖文混排,形成有機的整體,相得益彰。內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古典音樂現代流行音樂、中國人欣賞與演唱的音樂。

作者簡介

肖復興,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曾到北大荒插隊6年,當過大中國小的教師10年。曾任《小說選刊》副總編、《人民文學》雜誌社副主編。現擔綱北京市寫作學會會長。已出版長篇小說、中短篇小說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隨筆集和理論集百部。近著有《肖復興散文畫作選》兩卷、《我的人生筆記》、《藍調城南》、《八大胡同捌章》、《春天去看蕭邦》等。曾經獲得過全國以及北京上海優秀文學獎多種。《音樂筆記》獲首屆冰心散文獎、《憶秦娥》獲第三屆老舍文學獎

序言

寫作第一篇音樂隨筆《最後的海菲茲》,是二十二年前夏天的事情了。
那時,我到當時的聯邦德國出差一個多月,節省下來一千美金,買回一台當時不錯的日本先鋒牌音響,終於變相地滿足了我自童年萌發的音樂夢想。說是“變相”,再好的音響,畢竟只能是聽,而不是自己演奏音樂。想想童年吹過的一角七分錢一隻的笛子、兩元二角一把的胡琴,然後在上國中想學小提琴的時候,由於家裡生活拮据而和音樂失之交臂的傷懷情景,感覺真的是恍然如夢。
那是我第一次聽海菲茲,他的小提琴通過新買來的音響,清新,甚至有些乍耳,連線起遙遠的時代,讓曾經的夢想變幻為美妙的音符,流淌下幽婉的旋律,那旋律既屬於音樂,也是屬於人生,讓我感動,也讓我悵惘。莫要說童年早已經遠逝,人生也難得再有一個二十二年供我揮灑。聽樂、寫樂,都需要時間,音樂和人生一起走過,只是人已蒼老,而音樂依然年輕,不禁想起陸放翁的詩句:“舊交惟有青山在,壯志皆因老病休。”如今的舊交,於找便是音樂了。
寫了二十二年,關於音樂文章的集子出版過好幾本,依然是外行,對於音樂只是一個只懂皮毛只重感性的發燒友而已,大言不慚,信筆塗鴉,隨心所欲,落花流水,竟也蔚為文章。非常感謝學林出版社,他們在十二年前就出版過我的《音樂筆記》,現在又將我這二十二年來所寫過的音樂方面的文字,精選成三本文集,為我做一個小結。回過頭來看看自己走過的腳印,歪歪扭扭,像似五線譜,卻只是貌似而已,並不成調式。只能說是音樂給予我的饋贈,留與讀者朋友一起分享。
為方便讀者閱讀,也為檢點自己心跡,把文集分為“古典卷”、“現代卷”和“搖滾卷”三冊。這三冊書分別記敘了關於古典音樂、搖滾音樂的心得筆記,和我在音樂會現場聆聽音樂之後的感想、感喟,以及針對當今音樂現實有感而發的言說,也包括了對音樂家故居舊地的走訪等其他文字,希望讀者喜歡,更希望讀者批評。
說到讀者的批評,我覺得音樂超乎文字乃至其他藝術而會讓人與人心接近。我出版的幾乎每一本關於音樂的書,都得到過讀者的批評,指出我的淺薄和謬誤,讓我受益,讓我進步。在寫這則序言的時候,我正在美國新澤西小住。忽然想起來一位讀者朋友,二十年前,他就住在新澤西,那時,他從一本已經過期的《十月》雜誌上看到我寫的那篇《最後的海菲茲》,從文章中知道我想買海菲茲演奏的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而在北京城遍尋未果,便從新澤西郵寄我一盤海菲茲演奏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CD唱盤。他不知道我的地址,便直接寄到出版社,輾轉到我的手中時候,我收到的是一個碩大的包裹,打開裡面一層層的包裝,最裡面是那盤唱盤。他的精心與細緻,讓我想起在北大荒插隊時,在捲心菜成長的時候,包裹在菜心裡的紅蘋果。在漫天飛雪中打開捲心菜,忽然看到的紅蘋果時的那種驚喜,是一種久違的心情和感情。
記得在唱盤裡夾有一頁的簡訊,他寫道:“不必言謝,同是天涯愛樂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二十年過去了,這句話一直記在我的心間。如今,我人在新澤西,卻不知道他人在何方。六月的新澤西涼爽如秋,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只有愛樂的心彼此相依,跨越時空,在音樂中相知相逢。悵惘之餘想想,這對於我真的是種福分。
因此,除了要感謝學林出版社,我還要感謝好友周賢能先生熱情為本書配圖,我更要格外感謝讀者朋友。儘管我們天各一方,但你們寄予我的真摯的幫助、熱情的鼓勵,以及嚴厲的批評,都讓我不敢忘懷。因為是你們讓我感到遙遠的溫暖,感到音樂獨具的力量。
在商業化的時代,消費主義泛濫,藝術也在日趨實惠、實際和實用(我稱之為“三實主義”),或屈膝於權力,或諂媚於資本,或玩世於時尚,或附庸於風雅。但是,我始終認為,唯有真正美好的音樂難以藏奸,一切在音樂面前都會變得透明。在日復一日的慣性甚至腐敗的生活之中,惟有音樂能夠與這樣的生活拉開距離。只有音樂最不帶功利色彩,而以它最為純正且現實中已經被物化生活衝擊得越發稀薄的浪漫主義,和我們的心靈相通相融。正如《西方音樂史》的作者唐納德·傑·格勞特和克勞德·帕利斯卡所說:音樂是“幾乎完全超脫具體的物質世界”的“藝術的正規領域”。這是其他藝術領域望塵莫及的。在這樣的領域裡,可以拓寬並濕潤一些我們已經快要萎縮成話梅核一樣的心,我們可以得以稍微的放鬆和喘息,平衡心理和心靈與粗糙現實生活的落差。我們可以和我們以往的任何回憶相逢,和我們嚮往的任何情感相擁。可以說,只有音樂這樣“藝術的正規領域”,能夠讓我們漂泊無根的心靈有所依託,能夠把我們涌動在心裡想說又說不出的話語最微妙地表達出來。沒錯,聖桑說的:“音樂起於詞盡之處。”
我始終認為包括文學在內的一切藝術,都應該嚮往音樂的境界,所有音樂都指向心靈的深處。音樂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泛宗教。我更要感謝音樂對我們人生的救贖,對我們心靈的滋潤。
十年前,在我出版的《聆聽與吟唱》一書中,我曾經寫過這樣的一段話,它表達了我對音樂這樣的感情,我願意把它再一次抄錄在這裡:“世事滄桑,春秋演繹,生活中發生著許多有意思和沒意思的變化,唯一不變的是音樂對我始終如一的陪伴,無論什麼樣的情況,坐在音響前聽音樂,坐在電腦前寫作,便立刻榮辱皆忘,月白風清,心一下子格外清靜。真的,沒有比聽音樂和寫作更愜意更快樂的事情了。實在應感謝世界創造了它們——生活被它們所拯救,起碼對我是這樣。”
2012年6月25日於新澤西雨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