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毀說

與天地起源說相關聯的天地不墜不陷的問題,在春秋戰國時期也進行過不少討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地不毀說
  • 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 記載:《莊子·天下》
  • 時間:公元前318 年
文獻記載,水浮說,氣舉說,運動說,

文獻記載

《莊子·天下》篇記載
公元前318 年,魏相惠施出使楚國時,"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為萬物說"。惠施的萬物說雖然沒有留傳下來,但從先秦文獻中還可以看到當時的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的解答。大體說來,有三種說法。

水浮說

《管子·地數》篇認為,"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這是一種蓋天說思想,即認為大地是一近於正方形的有限實體,載水而浮,是以不陷。這個大地半沒水中、半露水上的想法,後來為渾天說所吸收。

氣舉說

在《素問·五運行大論》中記載了所傳黃帝與歧伯的一場對話:"帝曰:地之為下,否乎?歧伯曰: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帝曰:憑乎?歧伯曰:大氣舉之。"這是說處於大虛之中的大地,是憑藉大氣的舉力而懸浮於太空之中的。把大地看作是被大氣托舉於太空中的一個有限物體的想法,和宣夜說是相合的。在《列子·天瑞》篇所記"杞人憂天"的故事中,有"天,積氣耳,亡處亡氣","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虹也,雲霧也,風雨也,四時也,此積氣之成乎天者也"等論述,說"天"本身就是"氣",這與元氣說思想是一致的。

運動說

認為天地都由於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之中而不墜不陷。《管子·侈靡》篇稱:"天地不可留,故動,化故從新,是故得天者高而不崩。"說天地的運動使其不斷演進更新,永不毀壞。這就把運動本身看作是保持天地不墜不陷的原因。這種思想是非常卓越的。前面引述過的《莊子·天運》篇對"天運地處"的質疑中,不僅認為天地永遠處於運動之中,而且還提出了引起天地運動的動力機制問題,其思想也是很深刻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