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天命》以庚子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全民奮起抗疫為大背景,展現了衛市中醫藥大學總醫院院長莊合超、衛市中醫藥大學女博士齊美琳等中醫人與西醫同行排除萬難、攜手抗疫的故事,在重點描繪中西醫精英、政府官員、基層服務人員、普通民眾等組成的抗疫群英譜之外,還交叉敘述了在1932年席捲華夏的霍亂大疫中,以莊合超的爺爺為代表的中醫人艱辛抗疫的故事。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在《天命》創作過程中,兩位作者深入醫院體驗生活,通過採訪天津援鄂醫療隊隊長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對於該小說中提到的中醫案例,兩位作者通過大量的資料蒐集和整理,幾乎每一個案例都有實際治療案例的新聞、訪談等作為依託,並請專業人士把關該小說中的中醫橋段,賦予作品專業性。
人物介紹
莊合超
衛市中醫藥大學總醫院院長莊合超赴德國參加世界中醫經方交流大會,就中醫治療傳染病範疇發出獨特之聲,這個發言有些不合時宜,因為在有關傳染病範疇,歷來被認為是西醫之長、中醫之短,中醫似乎沒有太多可以誇耀的資本。面對質疑,莊合超非常自信,擺出了結結實實的例證,“十七年前,我隨家父去馳援廣州一線,在
SARS(非典型肺炎)肆虐最緊要的關頭,我們所在的中醫院創造了零感染、零死亡和零轉重的記錄。中醫雖無細菌學說,但細菌早已被概括於邪氣之論中,發展到了清代,大醫吳瑭在其病原說的相關論述中就包括了人體內在、氣候環境和致病物質三個方面,這比只重視病原體的現代醫學理論似乎更為全面”,這樣的“實錘”有理有據。他的結論是,對中醫的價值需要重新認識,既要勇於傳承,更要開拓進取,“中醫不創新、毋寧死”。回到中國,即與新冠疫情狹路相逢,莊合超一直不離“前線”,不斷積累中醫臨床實踐,證實了自己中醫可以防治重大傳染病的觀點,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
作品鑑賞
關於中醫藥在抗擊大規模疫情中的實際作用,社會上始終存在各種爭議,該小說不但沒有迴避這些分歧,反而正面描寫了一系列現實衝突。莊合超要兒子莊永昆繼承家族事業學中醫,妻子肖芸卻要他攻西醫。莊永昆對中西醫都不感興趣,勉強從中醫藥大學畢業後去當了公務員,造成家庭戰爭,導致父母離異。莊合超的助手齊美琳是中醫藥大學即將畢業的女博士,在遇到莊之前,對中醫的體系和療效仍舊沒有信心。衛城新冠疫情蔓延之際,莊合超所提出的建立以中醫為主的抗疫醫院的主張,遭到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的明確反對,他所提出的中醫治療方案遲遲不能獲得批准。總之,無論在社會、家庭,還是醫療系統內,懷疑中醫療效者大有人在。該小說所設定的另一條敘事線索,追溯到民國年間的霍亂疫情與中醫命運。那時,南京國民政府衛生部召開的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上,甚至正式出現《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的提案,引發一場風暴。或者可以說,《天命》所設定的基本情境,便是在對待中醫學態度上的嚴重衝突,這種衝突由來已久,但往往在病毒肆虐之際達於高潮,引來千千萬萬普通人的由衷關注。所以,該小說的主題鄭重且具有開創意義,體現了作者不尋常的社會責任感。
該小說的顯著價值之一,正在於通過生動的情節實現了強有力弘揚中醫文化的效果。藉助對白雲堂孤本《傷寒雜病論》等典籍的發掘,莊合超研製出祛毒清肺湯藥劑,在關鍵時刻立下不成功便辭職問責的軍令狀,最終處方在臨床中發揮奇效,挽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並治癒了馮平那樣堅定的“中醫黑”、醫院院長於湛等人,使他們幡然改變對中醫的懷疑。齊美琳馳援武漢,運用中醫藥成功在以西醫為主的醫院裡將劉大媽等患者從生死線上挽救回來,也最終使自己樹立起職業信心。莊妙妙出差採訪,在重災區滯留,通過手機與叔叔莊合超聯繫,莊合超隔空對症下藥,順利使她的男友何鋒之父恢復健康。類似的一系列情節,在該小說里展現出中醫藥療法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的卓著功績,強烈地感染了讀者。但作者並不偏頗,沒有力圖以中醫排斥西醫,相反,接續強調了中西醫結合的療效,態度公允客觀。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王晴川,天津市作協會員,武俠小說家,2002年開始專門從事武俠小說創作,代表作《飛雲驚瀾錄》《怒雪》《過河》《雁飛殘月天》,曾獲新浪微博小說大賽一等獎、最具價值IP獎。
李治邦,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民眾藝術館原館長、研究館員,發表長篇小說《紅色浪漫》等7部,散文集《留守家園》等5部,中短篇小說330多篇,3部作品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