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海南監牧區

天主教海南監牧區(拉丁文:Apostolica Praefectura Hainanensis)是天主教在中國海南省設立的一個教區。1929年4月15日,羅馬教廷從廣州代牧區分設海南自治區,轄區面積35,000平方公里,由法國巴黎雙聖心會管理。1936年5月25日升格為海南監牧區。1950年有本堂區9個,信徒3,959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主教海南監牧區
  • 外文名:Apostolica Praefectura Hainanensis
  • 簡介:在中國海南省設立的一個教區
  • 轄區面積:36,000平方公里
歷史,西方傳教士進入海南島,艱苦的傳教士生活,傳教士與海南社會的融合,主教,

歷史

從1630年代耶穌會正式在海南設立教會算起,基督教進入海南島已經有380年歷史了。海南的基督教主要來自兩大支派:一是法國天主教,二是美國長老會。海南大學辛世彪教授對這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做了深入的考察,披露諸多極有價值的材料,敬請關注。

西方傳教士進入海南島

天主教在明末進入海南島,與中國內地同步。16-17世紀,天主教耶穌會、方濟各會和多明我會相繼進入遠東及我國。1552年,耶穌會士沙勿略踏上廣東台山縣上川島,卒葬於此,他是明末第一個來華傳教士。此後,羅明堅、利瑪竇、龐迪我、金尼閣、艾儒略、湯若望、南懷仁等耶穌會士紛紛進入中國內地。1630年代,海南定安籍官員、南京禮部尚書王弘誨與利瑪竇相友善,其子王汝龍受洗歸主,教名保祿(保羅),並從澳門請來耶穌會士馬多祿、丘良稟,在定安仙溝設點傳教。繼任者林本篤(麥脫司)神父率領陸安德、卜彌格及努若翰等神父在瓊州府城及定安建立了幾家教會。再後,利瑪弟、穆尼閣、王若翰、傅滄溟、聶仲遷、瞿篤德等神父,將傳教區從瓊山、定安兩地擴展到臨高,信眾不少。
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靠著保教權,取代了葡萄牙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巴黎外方傳教會主管兩廣及雲貴川一帶的教務,海南島從此成為法國天主教的傳教區。1849年,外方傳教會差派馬逸飛神父進入海南。次年,他在今瓊中嶺門、文昌昌造建立了教會。馬逸飛死後,外方傳教會又派沙格神父等人來海南,沙格本人住在今瓊山縣靈山鎮的福同村。20世紀初,海南島教務轉由法國雙聖心會主持,天主教大加發展,在海口、府城、文昌、定安、瓊海、臨高等地擁有多間教堂,並有醫院、學校、修院、孤兒院等設施。
第一個進入中國的新教傳教士是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於1807年到廣州。他翻譯了《聖經》,編纂了《英華字典》,開辦了新式學校和印刷所。此後英美傳教士相繼來華,到19世紀末,英美聖公會、浸禮會、長老會、宣道會等差會的在華傳教士已達1500人,英國人居其半,美國人占四成,湧現出不少知名的學者型傳教士和教育家,如李提摩太、林樂知、丁韙良、傅蘭雅、理雅各、艾約瑟、狄考文、卜舫濟、巴哈、嘉約翰、司徒雷登等。
基督教長老會進入海南島是在1880年代,與美國教會進入中國時間相當。丹麥人冶基善在任粵海軍艦長時來過海南島,他在廣州美北長老會的嘉約翰醫生那裡信了主,學了醫術,然後辭職來海南,用自己的積蓄做不受教會供養的獨立傳道人,成為在海南的第一個新教傳教士。1882年秋冬之際,冶基善和長老會傳教士香便文對海南島做了為期45天的徒步考察,此後長老會派遣康興利醫生和紀路文牧師協助冶基善,再後來長老會的海南差會發展壯大,在瓊山府城、儋州那大和瓊海嘉積建有三個傳教中心,每一個中心都建有教堂、醫院和學校,勢力及影響超過天主教。

艱苦的傳教士生活

有學者說:“在近代來華的西方人中,傳教士是一個剛毅力行的群類。與謀逐一己之利的商人相比,他們的執意進取來自於內心的信仰。”傳教士常常是孤身一人到窮鄉僻壤,穿當地人的衣服,吃當地人的飯,學習當地人的話,面對人們的誤解、偏見,一住就是幾十年。如果沒信信仰,在這樣孤獨中恆久忍耐下去是不可能的。
1850年,巴黎外方傳教會派到海南的第一個傳教士,年輕的馬逸飛,在給父母的信中對他在中國的生活充滿喜樂,對未來的事業充滿信心。他說:“沒有比這個更讓我高興的了,我希望能培養勇氣。越是危險,我對他的大能越有信心,他是傳教士的父;對無瑕疵的聖母瑪利亞的庇護也更有信心,她把我從我的祖國拉出來,來到地極。不要為我擔心,請為我祈禱,上帝的手攙拉著我,他知道一切,如果他願意,會救我脫離一切的危險。”同年馬逸飛被捕,遭受毒打,釋放後不久即死去。在死亡的床上,基督徒們問他有無難過,他說:“沒有,我不難過,難過的只是沒有做更多的工榮耀主名。”
1868年春,英國外交官兼博物學家郇和(史溫侯)在瓊山縣靈山市的福同村見到天主教會在海南的領袖沙格神父(吳神父),當時沙格住在簡陋的房子裡,過著一種近乎潦倒的簡樸生活,郇和對他放棄舒適的文明生活來這裡傳教,感觸很深。

傳教士與海南社會的融合

西方傳教士到中國,傳播一種與本土完全不同的信仰,一開始往往被當成異類,幾乎沒有人理解,更鮮有支持者,一旦發生全國性的教案,他們難免受攻擊。他們要吸引人,首先要靠個人的學識素養和人格魅力。
1591年定安籍官員王弘誨在廣東韶州遇到利瑪竇,對他的寬容精神和淵博學識佩服不已,與之結為莫逆,把他引薦到京城。事實上,來華傳教士有很多飽學之士,他們精通西方自然科學,對中國語言和文化也頗有研究,也尊重中國文化傳統,參與中國建設與社會改良,不少人不僅受下層百姓愛戴,也與士紳階層相友善。
傳教士在海南島所做的工作與內地一樣,首先學習當地的語言,然後從醫療和教育入手,或在災難時期參與救人,取得當地百姓信任,進而宣揚宗教思想。
馬逸飛以融入當地人中傳揚福音為榮,至死不悔。冶基善一到海南,就利用自己所學的醫療技術治病救人,他每天要診治100多人,幾乎分身無術,到第二年陪同香便文徒步海南時,冶基善已經是島上聞名的醫生了。他們經過臨高、儋州時,到處是聞風而來的病人,他們連送帶賣的福音小冊子,也成為搶手貨。在黎區考察時,他們與當地人民同吃同住,治病救人,樂在其中,也到處受歡迎。孟言嘉1915年來海南島傳教,1942年被日本占領軍遣返回國,在海南島傳教和服務27年。她一直擔任嘉積的基督教長老會女子學校校長,併兼任教會秘書,負責財務、外聯等工作,因其聰慧、勤奮而在教會裡有很高的聲譽,是長老會“中國大會”6名女性成員之一。孟言嘉一到海南就拚命學漢字、學海南話,不久就能跟當地人對話。定安仙溝的法國神父,日據時期救了好些人,不少人因此信主。
傳教士的基本職責是傳播宗教教義,但各教會都有相當一部分人從事非宗教性的知識傳播。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傳教活動,歷來與開啟民智,治病救人相聯繫。
基督教長老會在海南島開辦的醫院,是海南現代醫學之始,不僅診治了很多病人,也培養了不少醫療人才。在此之前海南島只有私家中醫,並無正規醫院。海南的第一所麻風病院,也是在石鼎業牧師等教會人士幫助下建立起來的。海南天主教會也設有醫院、學校、孤兒院、育嬰堂等。教會開辦的各類學校,教授數理化、外語和體育,是海南現代教育之始,與傳統私塾迥然不同。教會學校傳播新知識,更傳播新思想、新觀念,鼓吹社會改良,開辦社會賑濟,反對販賣鴉片,倡導婦女權益,對社會影響很大。傳教士也資助了不少貧民子弟到內地、甚至到國外留學,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的精英人才。
教會所建的教堂、學校和醫院,在當時都是海南島最好的建築,這些錢都是傳教士回國休假期間巡迴募捐得來。這些建築有的是西方風格,有的是中西合璧式,也為海南島風格單一的建築帶來了新的元素。定安深水田天主堂建於1892年,至今保留完好,很有氣勢。定安仙溝的神父樓,雖因失修破敗,仍可看到當年的氣象,可以想像當年教堂規模應該不小。

主教

余禮灼(Paul-Marie-Joseph Julliotte. 1929年11月20日任命,1939年去世)
德文彬(Dominic Desperben. 1939年3月24日任命,1980年去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