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安康教區(天主教興安府監牧區,拉丁文:Apostolica Praefectura Hinganfuensis)是天主教在中國陝西省東南部安康市設立的一個教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主教興安府監牧區
- 外文名:Apostolica Praefectura Hinganfuensis
- 教友:約2000-4000人
- 教派:天主教
- 時間:1927年
發展歷程,教堂,歷任主教,
發展歷程
天主教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傳入安康,早期在石泉、漢陰、平利、嵐皋、紫陽等地設有天主教堂。最初隸屬於天主教漢中教區管轄。1928年3月28日,教宗從漢中教區劃分出安康成為興安府監牧區,由意籍蘇輯伍神父任安康教區第一任監牧主教。到1949年,共有23座教堂,14位神父,教友3982 人,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教會活動恢復以來,目前有四座教堂重新開放。現有8位神父,四位耶穌聖心方濟各傳教修女會修女,3000多教友
民國十四年(1925)安康開始準備成立監牧教區,主教蘇輯五(又名蘇伯倫,義大利方濟住院會會士)率司鐸巴南初、白慕理、馬冀篤等(均系義大利人)先到漢中總教堂見習漢語後,陸續來安康。民國十七年(1928)蘇輯五監牧主教到安康天主堂上任。
民國二十年(1931)十月,蘇輯五主教途中赴石泉縣祝聖教堂,返回途中行至漢陰縣白廟寺,為土匪沈壽柏(綽號狗大王)及其部下所殺,奪其坐騎而去。殉道,國民政府在義大利駐華使館的交涉下,下令緝兇。陝西省政府轉令安康綏靖司令部緝兇,責成安康縣籌款追悼、撫恤。安康縣成立治喪委員會,由士紳張紫樵、汪更生等出面籌辦,在校場壩舉行追悼會。
1931年,羅馬教廷委任義大利籍方濟各會會士巴南初(BernardusBaracciu)為第二任監牧主教。巴南初曾辦有小修院一所,以培養國籍神父。民國二十九年(1940)九月三日,日本飛機轟炸安康縣城時,巴南初主教被炸死,馬冀篤代理主教一年後,由方萬道(意籍)接任第三任主教。民國三十四年(1945)方調回羅馬,由馬冀篤代理。民國三十七年(1948)馬回義大利,由白慕理代理。民國三十八年(1949)馬冀篤又來安康,任第四任主教。
由於大陸與西方國家關係惡化,1952年白慕理主教被驅逐出境,其他意籍神父范德黎、董理達,波蘭籍修士畢德嘉,也相繼離境。
1952年教區主教出缺,由安康小修院院長張升堂神父(渭南人)代管教區,後因砍伐修院葡萄樹140餘株和其他果樹(屬於處理教會財產),受到迫害,被判刑一年,由張毅然神父(戶縣人)管理教區數年。經費來源靠教會在各縣成立的六個診療所收入維持。
1958年“大躍進"時期時,張毅然神父受到迫害。龔舉安神父(平利縣人)被安置在縣醫院工作。羅國慧修女(石泉縣人)被安置在恆口醫院工作,安康教區教務停止。
改革開放後,興安府監牧區更名為天主教安康教區,西安總教區安多尼·李篤安總主教,於1987年至2000年兼管安康教區,在李主教的領導下,首先解決了神職人員短缺的問題,從1990年至1999年先後從陝西其他教區調了幾位年輕修士為安康教區祝聖了9位年輕神父。並為安康教區爭取恢復了幾座教堂,同時開辦了兩個診所。若翰·葉榮華主教於2000年12月10日於安康金銀巷天主教總堂由西安總教區李篤安總主教祝聖為安康教區第五任主教,第一位華人主教。
教堂
安康教區耶穌聖心主教座堂(安康金銀巷天主教堂)
安康耶穌聖心主教座堂位於安康市漢濱區西大街金銀巷內45號,縣醫院旁邊。1890年由漢中天主堂派康禮樂神父始建立教堂。1928年設立興安府監牧區(安康教區)後,以此為教區主教座堂。教堂為中西合壁建築風格,堂高20米,面積約200平方米,磚木結構,有附屬房屋100餘間。“文革”期間,教堂拆毀。教堂及教會醫院被建為安康縣醫院。
漢陰痛苦聖母天主堂
漢陰天主堂位於安康市漢陰縣民主街74號,漢陰中學隔壁。
民國9年(1920年),李約瑟神父(城固人)來漢陰創辦天主教漢陰天主堂。教堂初設漢陰縣城東關尾,後遷城內大街147號。民國29年(1940),始由義大利籍費約禮神父治理教務,時有教友48人(男34、女14)。民國33年(1944),先後由高陵李指正、蘭野神父主持。民國38年(1949)三月,義大利神父賈萬里接管。同年七月,賈被驅逐回國,石泉李振東接任司鐸,掌管教務。有修女1人,教徒114人。 天主堂曾開辦輔仁國小1所和診所1處。 漢陰天主堂1996年恢復重建。
恆口鎮聖若瑟天主堂
恆口鎮天主堂位於安康市漢濱區恆口鎮老街127號。是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由義大利籍康神父及畢雅敬二位神父創設。1938年由意籍彭神父重建。1949年以前羅國慧修女在此開辦診所,後改為安康中醫院。教堂毀於文革。1986年落實堂址,占地720平方米。1989年再次重建磚混結構7間教堂。堂長23. 1米,寬12米,面積316.8平方米,堂塔樓高20餘米。為安康教區教友數量最多的教堂,現有神父1位,修女2位,教友800餘人。現有修女開設的慈善診所1個,擅長中醫、針灸。
紫陽縣德勒撒天主堂
天主教於民國初年傳入紫陽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教士商德成等一行來本縣遊歷傳教,興安知府於當年5月22日令縣知事“英人到境妥為保護”。同年6月中旬,教士法恩遠、范明禮到本縣,由縣屬各官吏陪同遊覽了縣城、廣城、牌樓等地。其傳教詳情無考。
紫陽縣天主堂位於安康市紫陽縣縣城火車站,紫陽縣天主教堂建於民國十二年(1923),由權河口林家碥人姚恢先首倡建成。姚因應舉落榜後無顏回家,寄寓安康天主教堂側,久之成為教徒。安康天主教堂為在紫陽傳教,以優先收姚氏族系男女做教徒為條件,購買建在縣城的姚氏祠堂,改建為天主堂。
紫陽縣天主堂初期有神父1人,修女2人;1931年~1937年有神甫2人,修女4人;1938年~1949年有神父1人,修女2人。初期神父都為義大利人,後為陝西省西安高陵縣人蘭野樵神父。
紫陽天主堂建成後,傳教數百人。姚恢先擔任任河天主教會會長,在家設傳教點,每周都請神甫去做彌撒,先後發展100餘名教徙,並培養姚與敦為神甫,劉盤安之妹為修道,由安康天主堂保送上教會學校數年。
抗日戰爭勝利後,紫陽縣天主堂開設診所,蘭野樵神父為主治醫生,修女曹寶珍、羅會敏為調劑、護士,兩位教友亦作一些護理工作。因紫陽縣當時缺醫少藥,天主堂成為人們經常就診的地方。
紫陽解放後,蘭野樵神父、曹寶珍修女被安排到紫陽縣醫院工作。1959年,蘭野樵神父因繼續堅持做彌撒,受到迫害後交農村勞動改造,後於1969年以莫須有的罪名而迫害。
石泉縣天主堂(未恢復)
天主教於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傳入石泉,最先是羅神甫在漢陽坪一帶傳教。石泉藕溪溝有羅、朱、胡3家族。羅、朱二姓居民入了教。光緒十九年(1893年)教友朱心明獻地2畝,義大利神父畢雅敬,在藕陽的藕溪溝修建了天主堂,在石泉南部地區從事傳教活動。又在後柳黑溝河、石磨母豬埡購置田地,分設活動點,發展教徒1000餘人。石泉教務,原屬漢中教區管理。每年由漢中派遣神甫,來石泉兩處天主堂督導教務活動。民國十七年(1928)興安府監牧區成立後始歸安康教區管理。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國籍神父魏崇禮,在石泉縣城胡家巷購買民房作為教堂,開展傳教。民國二十年(1931年),縣城天主堂正式修建完成,有房20餘間,設有男、女教會學校、保赤院、施藥所等。安康教區蘇輯伍主教(義大利人)等一行3人來石泉主持聖堂落成典禮。
天主教安康教區石泉縣教產原有藕陽天主堂和縣城胡家巷天主堂兩處教產,分別始建於1893年和1896年。石泉縣現有少數教友。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三十一年(1942),石泉發動了一次由學校師生及民眾組織起來的反法西斯運動。民眾沖入教堂,要抓彭神父(義大利人),經縣政府阻止,民眾才撤離教堂。彭神父離開石泉後,安康派皇世明(中國人)神父接替。1949~1952年,由神父王崇道、龔舉安分別主持胡家巷及藕溪溝兩天主堂教務。土地改革時,藕溪溝只保留小堂;胡家巷保留經堂及神職人員住房6間,其餘田地房屋被沒收,分給當地農民。王崇道神父等由政府安置在縣醫院工作。龔舉安神父返回安康,宗教活動中止。60年代初期,縣城胡家巷天主堂又恢復教會活動,到教堂參與彌撒的教徒有50餘人。“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破四舊,砸毀小堂部分設施,揪斗神父王崇道、李鎮東(原漢陰天主堂神父,後調石泉縣醫院任醫師),戴高帽子遊街。十年動亂結束後,縣人民政府給王、李二神父恢復宗教信仰自由。現教堂仍被占用,住戶未遷出,至今尚無教務活動。
葉榮華主教在政協會議上多次提出提案,要求儘快妥善解決天主教房產問題。
2010年7月20日,石泉縣政府與安康教區達成了初步協定,此後雙方多次進行溝通和實地堪查。10月20日,安康教區與石泉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簽訂了《石泉縣天主教歷史遺留教產處置協定》,約定由石泉縣政府採用土地和建築實物置換方式,將石泉縣喜河新集鎮位於晨光村(距離石泉縣城約48公里,為山區荒地) 石紫公路外側約5畝土地及地面建築物劃歸天主教安康教區,並給予補償建築物修繕資金40萬元由安康教區自行組織修繕工作;同時縣政府還一次性給予天主教安康教區補償資金10萬元,並將補償土地、房屋的土地使用證、房產證辦理移交安康教區。
平利縣天主教堂(尚未恢復)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義大利畢慕理神父在平利城內始建天主堂,位於平利縣城民生巷6號,後由包雲山神父、畢雅敬神父等人接任。先後在太山廟(今錦屏)、葉家台子(今洛河街西頭)、石牛河(今金石鄉)、小連仙河(今雙楊鄉)、太平河(今廣佛鄉)設立五個教堂,1949年全縣共有500餘教友。到解放後,尚有,張本篤神父1人,修女3人,老修女2人。1958年初,張本篤神父被迫害。
中華民國24年(1935年)平利縣天主堂內設立診療所,有女醫生2人,女護士3人,藥品由外國運來。1958年,被沒收,所剩藥品移交縣人民衛生院。
平利縣現有有100多教友,多位於老縣鎮太山村等地。常常要到安康教堂過瞻禮和等待神父送彌撒。
洛河教案
平利縣位於川、陝、鄂三省交界處,境內崗巒起伏,會黨活動較為活躍。1903年夏,先是洛河民人袁瑞林、劉子模充當本地團保,因浮派煙地稅錢,被民人詹朝珠等控官責革後,遂相率入教。本年五月問,袁瑞林赴教堂,聲稱詹朝珠等串同川匪何裁縫,在洛河一帶毀謗教會。教士畢德修抵書平利縣知縣王宗廉,請速查辦。
土匪王刀子益糾徒黨約數百人,焚燒袁姓房屋,殺斃袁瑞林父子及其餘教民四人,搶掠教產數家,又興安教堂派赴洛河查事之老教友葉姓一併砍斃,並傷斃營兵一名,當經安康、平利縣役將王刀子及匪徒謝正魁等六人拿獲,而何裁縫糾集逸黨,屯聚洛河之太白廟,日益煽誘,糜集一千三四百入之多,揚言攻打教堂,殺盡教民,人心惶惶,風謠四起,請速派隊馳赴剿辦等情。
洛河教案土匪殺教徒七人,焚燒房屋,並劫掠財產。
此案受到清政府的嚴肅處理。
洛河教案碑
清末碑刻,立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秋。是碑記載了平利縣洛河教案,因教堂人告發詹朝珠串同四川江湖會,江湖會殺死教中7人焚燒房屋,並對匪首處罪之事以刊碑曉諭事,起到勤誡安良,保教衛民的作用。其碑為研究陝西教史、教案有重大意義。
嵐皋縣天主堂(尚未恢復)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嵐皋縣蕭家壩建天主教堂。民國初,在城內買盛國富土地重建教堂。民國二十三年(1934)被洪水毀後又重建,有正堂3間,南北廂房各2間及廚房。有地稞30多石,教徒才能種地,災年租子可減免,至1949年時有教徒30多戶200多人。教堂辦國小1所,入學20多人,均為教友子弟,主學拉丁文,兼學中文。還有10多個殘疾無依無靠的人住在養濟院內受教會慈善機構照顧。城內東街有鋪面兩間。先後有班神父(名治亞、波蘭人)、戴神父(義大利人)、彭神父(義大利人)、杜伯達神父(義大利人)、艾神父(保加利亞國人)。李治正神父、王崇道神父、張一剛神父是中國人。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天主教堂在嵐皋縣花壩設有教堂。目前尚未歸還。
鎮坪縣天主教堂(尚未歸還)
清宣統元年(1909),安康天主堂派傳教士來鎮坪傳教,在縣城塘灣購房屋數間作為天主教堂。迨民國,由於民眾誤解,信教者日少,教務不振。民國22年(1933),時值匪氛日熾,教堂被焚。後未歸還。
寧陝縣祈禱所(未歸還)
民國九年(1920)十月,石泉天主教堂曾派神甫白慕理(義大利人)來寧陝發展教徒29人並建立祈禱所。一年後中斷。
天主教安康教區主教府
安康教區主教府位於安康市漢濱區育才西路(安火路)135號副1號,是在2007年至2009年在葉主教的努力倡導和神父教友的支持下,遷址復建的,為主教所在地。
歷任主教
興安府宗座監牧
第一任 蘇輯伍監牧,方濟住院兄弟會 Fr.Giovanni Soggiu, O.F.M. Conv.(1928年-1930年)
第二任 巴南初監牧,方濟住院兄弟會 Fr.Berardo Barracciu, O.F.M. Conv.(1932年2月26日-1940年)
第三任 馬冀篤監牧,方濟住院兄弟會 Fr.Emilio Favarato, O.F.M. Conv.(1941年-1947年)
第四任 白慕理監牧,方濟住院兄弟會 Fr.Pietro Maleddu, O.F.M. Conv.(1948年5月7日-1949年)(1983年榮休)
安康教區主教
主教李篤安 Bishop Antony Li Du-an(1987年-2000年)(西安教區主教,於1987年至2000年兼管安康教區)
主教葉榮華 Bishop John Ye Rong-hua(2000年12月10日-)
助理主教:王曉勛 (2016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