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下苗族第一縣
- 概述:台江,苗話叫“方旎”
- 概述2:台江,號稱“天下苗族第一縣”
- 角落:據《台江縣誌》記載
地區簡介,歷史記載,當地人特點,
地區簡介
台江,號稱“天下苗族第一縣”,苗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8%。境內苗族風情古樸濃郁,絢麗多姿,苗族文化底蘊厚重,博大精深,有精美絕倫的苗族刺繡和銀飾,有驚心火爆的元宵舞龍噓花,有“人類社會最古老的情人節”———姊妹節,有“世界獨一無二的獨木龍舟節”———施洞獨木龍舟節,有“世界最長最隆重的祭祖節”———鼓藏節(每13年過一回,過一回耗時4年,殺近100頭水牛),有被譽為“東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和“天籟之音”的方召多聲部情歌,像詩一樣朦朧,像畫一樣美麗,像夢一樣神秘……
以台江為中心地帶的“苗疆腹地”,被聯合國有關組織考究為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青山綠水間生生不息的苗族人文景觀,被列為世界一等“返樸歸真、重返大自然”十大人文旅遊景區之一。精美的苗族刺繡,亮麗的銀飾盛裝,載歌載舞的節日盛會,好客純樸的民風情調,依山傍水的吊腳木樓,遙遠的苗鄉仿佛另一片天地——新奇、別致、悠遠、深邃······
歷史記載
被歷史遺忘的角落
據《台江縣誌》記載,最先涉足這疆熱土的朝庭官吏,要數那個新官上任的鎮遠州知府方顯。方知府於雍正五年(1727年),帶著軍隊和隨從,深入江南岸的莽莽原始森林中微服私訪、勘察地形。
這裡“泉甘土沃,江河瀠洄寬闊,廣袤二三千里”;這裡“人煙稠密”,五六百個村寨星羅棋布;這裡的“生苗”“自耕而食,自織而衣”,無憂無慮地過著“淳樸近古”的原始生活。於是,這個野心勃勃的官吏,禁不住心裡的驚喜和好奇,急不可待地將這片史未開闢的“新大陸”稟報朝庭。於是,這片沉睡了億萬年的無名疆土開始變得不安寧,這些“皆知禮讓”的世居苗民於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野蠻兇狠、剽悍頑梗”的代名詞,在朝庭一次又一次的血醒屠殺里,在揮來舞去的刀光劍影中頑強地拼殺生存。
那是一段何等殘酷的歷史呢?小小的一塊彈丸之地,朝庭竟然動用黔、湘、蜀、桂、滇、贛、粵七省兵力百萬大軍圍剿屠殺。而且,這場戰爭從雍正年間一直打到乾隆初年,打到這些開荒闢地、創造家園的四五十萬苗族同胞“十去八九”才結束,這疆熱土才被官府成功開闢。面對這場慘烈悲壯的戰爭,遠在京都的乾隆皇帝也嗅到了那股濃濃的血醒味,他為安
撫人心,決定永遠“免徵苗糧”和“諸苗事皆依苗例自理自治”,但仍設屯置堡,派遣一些軍隊和流官駐紮看守。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時,駐紮流官藉口聚糧財鎮壓義軍,變相剝削苗族人民。於是,這些頑強不屈的“生苗”又起來反抗了。
這是一場驚心動魄、慘不忍睹的戰爭,正如苗族作家伍略先生所說的那樣:“權力的用處是可以使自己成為正統而使他人成為非法,就是可以明目張胆地以私慾為出發點去詮釋一切。一方千秋霸業意味著另一方的流離失所,一方的捷報意味著另一方的噩耗。”
領導這場戰爭的英雄是台江縣板凳寨的張秀眉。如今,張秀眉的塑像挺立於台江縣城東面的320國道旁,在那個用英雄的名字來命名的秀眉廣場中央。英雄手握長劍,身披戰袍,顯得威風凜凜,器宇軒昂。
台江世居苗民自鹹同年間張秀眉起義失敗後,清朝派遣大量軍隊駐紮看守鎮壓,這疆熱土在滿目滄桑中結束了“不隸版圖”的自理自治生涯,真正被朝庭統治、被中國歷史典籍所關注和記載了。
當地人特點
吊腳樓下的歌舞昇平
“能歌善舞”是各少數民族的共性,苗族也不例外。在台江這塊土地上,沒有一個苗族村寨沒有歌舞,更沒有一個時節斷過歌舞。“
台江的歌舞文化大多體現在苗族的酒文化里。苗家人說他們“會喝水就會喝酒,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
我們採訪的那些日子,那些生性好客的苗家人以其本民族特有的待客方式款待我們,一張木製的四方桌擺在路中間,桌上放一壺酒一碗肉幾串彩蛋,四五個身著盛裝的苗族姑娘排成一隊,手握彎彎的牛角杯把寨口擋住,幾個老漢在寨門前吹蘆笙迎接,這就是苗家人為貴客光臨而設定的攔門酒。有朋自遠方來,這些青春亮麗的苗家姑娘唱著迎客歌,舉著彎彎的牛角杯向客人敬酒,這一質樸的動作,傳達著一種純真友愛的情感,讓人忍俊不禁地多喝兩口。喝過了攔門酒,姑娘贈送的象徵平安吉祥的彩蛋掛在脖子上,這樣才興致勃勃地走進每一個苗寨去採風。於是,笙鼓場邊要喝酒,入戶調查要喝酒,見面酒、交誼酒、轉轉酒、團圓酒……不喝不禮貌,不醉不罷休。
台江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台江的苗族人民特別能歌善舞。用陪同我們的縣文化局李美仁局長的話說:“台江號稱'天下苗族第一縣',除了與苗族人口比率高居98%外,與境內的民俗、服飾、歌舞也有極其重要淵源。在全國眾多的苗族居住地中,目前還沒有哪一個地區的苗族歌舞像台江境內的苗族歌舞這樣出名,這樣被世人所公認和賞識。”台江的歌曲多種多樣,有質樸莊重的古歌,有豪邁奔放的飛歌,有纏綿動聽的情歌,還有酒歌、喪歌、嘎百福歌、兒歌等。每一種歌曲都有自己的唱腔唱調,同一種歌曲在不同支系裡又唱得互不
相同,各具特色,悠揚婉轉,韻味無窮。
台江的舞也很迷人。舞蹈名目儘管有多種叫法,然而舞步都以“三步一回頭”為基礎。一位頭髮花白的慈祥老人告訴我,這種“三步一回頭”的舞蹈動作,源於苗族悲壯的歷史傳說。相傳,五千年前,苗族先祖蚩尤被炎黃兩帝聯手擊敗於河北逐鹿後,苗族先民從此被迫離開中原,在一代又一代的朝野征戰中過著戰爭和逃亡的生活。面對朝庭發動的一次次軍事圍剿追殺,苗族人民一邊往前跑,一邊調頭往後面看有沒有追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有紀念意義的舞蹈動作。他們的伴奏樂器以蘆笙、
木鼓或者銅鼓為主。“蘆笙一吹,人心就飛;木(銅)鼓一響,腳板就癢”。當蘆笙吹響或者鼓聲敲響時,這些憨厚樸實的苗家男女
老少,圍著伴奏樂器,逆時針方向成圓圈或者半圓圈跳舞,舞者人數不限,年齡性別不限,圈數不限,反反覆覆重複著“三步一回頭”的基本動作。而在這些林林總總的“三步一回頭”的舞蹈動作里,反排木鼓舞是最出名的一種。它被國外人士讚譽為“東方迪斯科”,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自1990年在中南海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獻藝後,反排木鼓舞先後到英、法、美、意、日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是目前所有苗族社區中最出名的舞蹈劇種之一。
傳承著先人的意志和記憶
台江有9個苗族支系,他們穿著9種互不雷同卻又互相關聯的服飾,分別叫方妮型、方南型、方糾型、方黎型等9種別稱。每一種服飾,又分成若干種子服飾,所以,台江境內現存的苗族服飾有9種類別100餘種款式,其數量之多在各民族聚居地區中是屈指可數的。2000年,教科文組織東亞代表團與我國有關機構在雲南大學召開“亞洲苗族服飾工藝研討會”,台江縣的苗族服飾以其精美華貴和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技壓群雄,與會專家一致提出應將台江苗族服飾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我們在台江穿行時,由於部分村寨未通公路,未能親眼目睹所有的苗族服飾種類和款式,冥冥中有些遺憾。然而,就我們所抵達的那些村寨,看見的那些色彩斑斕的苗族服飾,感受精美刺繡背後隱藏的博大精深的苗族文化,又覺得倍感榮幸,不虛此行。
縣城老街是苗族工藝品的天堂。平時,那裡有很多銀匠師傅租門面加工、出售銀飾工藝品,逢值台江“趕場”天,四鄰八鄉的苗族婦女前來購置銀飾去裝扮自己的兒女,也順道將自繡的繡服等工藝品帶進市場,出售給遠方的遊客。兩把簡陋的長凳撐起一張門板,她們將帶來的工藝品放在板子上或掛在板子邊,忙碌地張羅自己的生意,雖然,她們中有很多人連漢話都不會說,卻從不妨礙與遊客討價還價。
我曾親眼看見幾個“老外”打著手勢和這些苗家婦女講價,並且買了她們的繡背帶、繡帽子。一位姓熊的銀匠告訴我,在台江,銀飾和刺繡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條,是推動當地致富的一項重要產業,每年均有幾千人在外面跑銷售。然而,老街的工藝品多半都是成品,學習其製作過程還需要到農村去。
一根針,一根線,一塊布料,一兩個苗家婦女心安理得地坐在自家門口或者“美人靠”上刺繡,這是進入許多苗寨常看到圖景。這些心靈手巧的苗家婦女所處支系儘管不
同,然而,她們都傳承著先人的意志和記憶,在一張張用藍靛染制的布料上穿針引線,精心勾畫出一個個精美別致的圖案。這些繡圖,大多都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非常考究,讓人嗅出一股濃濃的苗族古老文化氣息。
穿在身上的史書
據《苗族古歌》所唱,開天闢地的時候,首先有一棵楓樹,楓樹心裡生出一隻蝴蝶,蝴蝶與水田中的水泡相戀,孵化出12個蛋,這12個蛋又孵化出雷公、龍、虎及苗族人的先祖姜央等。苗族人相信,“蝴蝶媽媽”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所以,蝴蝶刺繡造型在台江甚至於黔東南很多苗族地區特別多,有人面人身蝶翅的,有人面人手人足、背後長出翅膀,像西方天使造型的,不一而足。
在方召鄉,我又見到了另一種圖案,這種圖案繡在圍裙底角上,最底角繡出紅、綠、青三色線條,象徵著苗族人曾渡過黃河、長江、珠江支流都柳江遷徙而來,三色線條上繡著無數山坡、樹木及小矮人。一個癟了嘴巴的苗家老太婆告訴我,這是對苗族先民苦難史的記憶。苗族先民過長江、黃河及其都柳江遷徙而來的時候,一路上都有追兵追殺,苗家人只好往深山老林逃難,卻又怕地下的狼豺虎豹襲擊,於是苗族先人從一棵樹躍到另一棵樹上去,以避開身後的追兵和地下的野獸……只要有心詢問探索,台江苗族刺繡里的每一個圖案,每一種顏色,都有一個匪夷所思的故事傳說,它們都表示著苗族的歷史和文化。
所以,苗族刺繡里的每一個圖案,都是苗族人民的一個象形文字;每一套苗女繡裝,都是苗族人民穿在身上的史書。這個沒有文字的民族,用針當筆、用線當墨、用布料當紙,把幾千年來所遭受的遷徙、苦難、流離失所和風俗人情一一記錄在婦女的服飾上予以保存,並以口傳心授的形式一輩教一輩,使之代代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