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關景區

天下第一關景區

天下第一關,即舉世聞名的歷史古城山海關。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是關內關外的分界線,建於公元1381年,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城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瓮城、東羅城、瑞蓮閣公園、長城博物館等。山海關北靠燕山,南臨渤海,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山海關的四面均開闢城門,東、西、南、北分別稱“鎮東門”、“迎恩門”、“望洋門”和“威遠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海關景區
  • 外文名稱:Shanhaiguan scenic spot
  • 地理位置: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
  • 氣候類型: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旺季7:00~18:00 淡季8:00~17:00
  • 建議遊玩時長:2~3個小時
概述,象徵,主要景點,地理位置,歷史改革,地圖信息,

概述

天下第一關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5A級旅遊景區、創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工作先進單位,是明朝京師——北京的重要屏障。這裡依山襟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由關城、瓮城、羅城、翼城、哨城及星羅棋步的烽火台、墩台共同組成的一座科學、完整、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因其建置獨特,所以在明代萬里長城的眾多險關要隘中脫穎而出被譽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山海關長城山海關長城

象徵

山海關的四面均開闢城門,東、西、南、北分別稱“鎮東門”、“迎恩門”、“望洋門”和“威遠門”。四門上原先都築有高大的城樓,但僅存鎮東門樓。東門面向關外,最為重要,由外至內設有衛城、羅城、瓮城和城門四道防護。城門為巨大的磚砌拱門,位於長方形城台的中部。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樓高13米,寬20米,進深11米,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重檐歇山頂建築。城樓上層西側有門,其餘三面設箭窗68個,平時以窗板掩蓋。在東面屋檐下還高懸一塊巨大匾額,上書“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相傳為明代嘉靖年間內閣首輔嚴嵩書寫,每字高1.6米,字型蒼勁渾厚,是山海關城的象徵。
山海關匾額山海關匾額

主要景點

山海關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城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瓮城、東羅城、瑞蓮閣公園、長城博物館等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的建築風格。
山海關城樓山海關城樓

地理位置

山海關“天下第一關”從地理位置上,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再就從地理形勢上,依山鄰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長城東部起點的山海關,成為明清以來特別是近代史上“關”的代表稱號了。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間,長城縱貫南北,山海關城緊扼隘口。並且東有峻岭是一道天然屏障西的石河,成為一條自然壕塹,從而構成名副其實的戰略要地。
天下第一關景區

歷史改革

隋開皇三年(583年),築渝關關城。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麗,自臨渝還。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於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
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守過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在此激戰。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山海關。
民國十一年(1922年)夏,直、奉軍閥大戰於石河西岸,1924年秋再戰於山海關外的關家墳、威遠城、姜女廟一帶。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日寇占領山海關。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八路軍冀熱遼部隊配合蘇聯紅軍攻占並解放了山海關城。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山海關保衛戰,這些戰爭,對山海關關城和東羅城城牆均造成程度不同的破壞。
1961年,山海關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牆體內修建互相連通防空洞,牆體現有磚砌洞口。
1956年到1994年,修復了靖邊樓和鎮東樓之間青磚內牆及鎮東樓和威遠堂之間的毛石內牆,修復了垛口牆和宇牆,修復了靖邊樓和臨閭樓之間外牆體,補墁靖邊樓到鎮東樓之間的城面。
1980年,為便於前往天下第一關,在南門東正對一關路開35米的城牆豁口一處。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85年,被列為“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首。
2000年,中央文明辦、國家旅遊局授予山海關“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
2007年,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5年10月9日,山海關景區被國家旅遊局通報批評,取消5A級資質。
2017年1月28日,摘牌15個月後,河北山海關景區已申請重返5A級景區。

地圖信息

位置:山海關區東大街1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