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天下第一軍(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

天下第一軍(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1927年成立,曾有兩支部隊,前身福建民軍由何應欽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隸屬東路軍,留駐福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下編制有第一師、第二師和第一獨立師等。何應欽管轄第一師,時任師長為呂渭生。第二師時任師長為郭鳳鳴。第一獨立師下編制有獨立旅、團等部,時任師長為盧興邦。1927年10月蔣光鼐、蔡廷鍇率第十一軍入閩,將這支第一軍解散。

歷史上提到新一軍都是以第二支為主。新一軍就是大家熟知遠征緬甸的中國遠征軍,抗日時期在印度組建,有著對英美抗日物資運入中國做出的不可磨滅的功勞。有“藍鷹部隊”、“天下第一軍”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
  • 外文名:The first new army of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 別名:遠征緬甸的遠征軍
  • 指揮官何應欽
  • 參與戰爭:抗日戰爭 第二次國共內戰
  • 存在時間:1927年—1928年,1943年—1949年
  • 軍歌:《新一軍軍歌》
  • 光榮稱號:“藍鷹部隊”、“天下第一軍”
  • 前身:福建民軍
  • 駐地:福建
歷史沿革 ,先前組建,印緬戰場,解放戰爭,血戰四平,黑土鏖兵,魂斷黑山,紀念,《新一軍軍歌》,

歷史沿革 

先前組建

1927年,何應欽將福建民軍改編為新編第一軍(第一支),轄:
  • 第一師,師長呂渭生
  • 第二師,師長郭鳳鳴
  • 第一獨立師,師長盧興邦
及獨立旅、團等部。編成後隸屬東路軍,留駐福建。當年10月蔣光鼐、蔡廷鍇率第十一軍入閩,將該軍重新收編整理。
歷史上提到新一軍大多是以1942年整建的第二支為主。
新一軍最初由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十八師和新編第二十二師組成。新三十八師在國民黨軍中是一支非同尋常的部隊,它的前身是1932年組建的國民政府財政部稅警總團,稅警總團的裝備在國民黨軍中堪稱一流: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從槍枝、火炮、車輛到電台、電話、望遠鏡以至罐頭食品、蚊帳、被褥,都印有USA標記;部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除了那身灰布軍裝和瓷製的青天白日帽徽是中國貨外,其餘一律是“美國造”。部隊官兵的素質比普通的國民黨軍都高,營以上的軍官大多是英美軍校的留學生,外語說得比中國話還流利,士兵也大都是有文化的學生兵,再加上這支部隊薪水高、一伙食好、訓練有素,因此戰鬥力在國民黨軍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在淞滬抗戰中,稅警總團在唐橋站和蘇州河劉家宅一帶與日軍第九、第三師團血戰1個多月,隨後又擔負掩護大軍撤退的任務,總共作戰達66天,殲滅日軍數千人。從此,稅警總團這支非正規部隊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意。不久,宋子文將稅警總團改編為緝私總隊,任命孫立人為少將總隊長,率部進駐湖南長沙。隨後,緝私總隊又遷到貴州都勻整訓。1939年初,緝私總隊重新恢復了稅警總團的名稱,仍由孫立人任總團長,下轄3個團及炮兵、通信兵、工兵、輜重兵等直屬部隊各1個營。1941年12月,稅警總團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三十八師,編入陸軍第六十六軍戰鬥序列,隨即參加了中國遠征軍
新二十二師是國民黨名將廖耀湘麾下的一支能攻善戰的部隊,1939年1月成立,編在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的序列中。它的作戰風格粗獷兇猛,似急風暴雨,如巨斧開山,進攻時,像秋風掃落葉;防守時似虎踞龍盤。無論是打阻擊戰、追擊戰、伏擊戰,還是攻堅戰、陣地戰、野戰,其表現都極為出色。抗戰爆發後,新二十二師也併入中國遠征軍的序列。
1942年10月,蔣介石下令將駐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三十八師、新二十二師編為新編第一軍,鄭洞國為軍長,孫立人為新三十八師師長,廖耀湘為新二十二師師長,在蘭姆伽換裝美械裝備,接受美式訓練。

印緬戰場

美國人在蘭姆加開設了許多軍事技術學校,如戰車學校、汽車學校、通信學校、工兵學校、指揮學校等等,還有專門的後勤保障學校。所有教官都是美國人,翻譯由學生兵擔任。在這裡,中國官兵分開受訓,接受美國西點軍校的軍事教育。
全副武裝的新一軍士兵全副武裝的新一軍士兵
蘭姆加基地集合了大批由緬北潰退的中國軍隊,同時,又補充吸收了一批文化水準較高的青年學生,使在這裡的中國軍隊既裝備了全新武器,又進行了全套美式訓練,還充實了新生力量,整體素質比中國國內同類型的國民黨軍更高。中國駐印軍隊的武器裝備和經費開支全部由美國政府提供,編制為:“每個師3個步兵團,2個炮兵營,工兵、輜重兵、通信兵各1個營,另有衛生隊和1個特務連,作戰開始配屬1個戰車營。每團3個步兵營,迫擊炮、平射炮各1個連,另有通信連、衛生隊和特務排,全團約3000人。每營3個步兵連,1個機炮連。每連3個排,每排3個步兵班,1個輕迫擊炮班。總指揮部直屬部隊計有:炮兵5個團,每團重炮36門。汽車兵團有載重汽車400輛。工兵、化學兵和重迫擊炮兵2個團,騾馬輜重兵1個團,另有7個戰車營,每營坦克、裝甲車若干……”
中國士兵在這裡扔掉老式“漢陽造”、“中正式”,換上美制“斯普林菲爾德M1903A3步槍“”湯普森”衝鋒鎗,頭戴防彈鋼盔,配發進攻型手榴彈。每個步兵班配備班用輕機槍若干。同時,步兵在未來作戰時,還能得到來自空中的強大火力支援和後勤補給。這樣,中國駐印軍隊在武器裝備和機動能力上已經達到當時歐美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軍隊的A級水平,步炮比例達到3比2,第一次從武器上壓倒了日本人,從而為打敗和消滅不可一世的日軍奠定了基礎。
新一軍這支猛虎出山後,遇到的第一個對手是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第十八師團,在“二虎相鬥”中,新一軍的雄風表現得淋漓盡致。
1943年10月24日,在緬甸新平洋和於邦大戰中,新一軍擊敗日軍第十八師團。日軍以比新一軍5倍的優勢兵力,竟然吞不下新一軍1個先遣團,日軍損兵折將近2000人,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對日軍作戰以少勝多的壯舉。
從1943年10月到1944年3月,新一軍已攻入緬甸境內150餘公里,共擊斃日軍軍官60餘名,打死打傷日軍官兵12000餘名,自己傷亡6495人。
1944年4月,在亞洲中南半島地區的緬甸卡盟、孟拱之戰中,新一軍殲滅日軍第三十三軍16100多人,並在危難時刻,解救了被日軍擊潰的英軍第三師七十七旅。
1944年5月至8月,在80天的緬甸密支那攻堅戰中,新一軍殲敵近4000餘人,日軍密支那城防司令水上源藏少將切腹自殺。攻克密支那,標誌著中、美、英盟軍在印緬戰場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日軍在緬北的防禦體系從此土崩瓦解。在印緬戰場與日軍交鋒,使新一軍成長為馳名東西方的“王牌軍”。

解放戰爭

孫立人孫立人
指揮官孫立人,1944-1945年,孫立人率新編成的新一軍進攻胡康河谷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將之消滅。孫立人將軍屢克強敵,戰功卓著,其運用的戰術、顯示的戰力備受國內外各方肯定,有“東方隆美爾”之譽;孫立人1944年8月,在原新一軍的基礎上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1945年5月,孫立人率新一軍返抵廣西南寧,準備反攻廣州。同月,應歐洲戰爭結束後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艾森豪邀請,孫立人赴歐考察歐洲戰場,是中國(國民黨)唯一被邀請的高級軍官。1945年8月15日,侵華日軍投降。9月7日,新一軍進入廣州,接受日軍第二十三軍投降,並建造新一軍印緬抗日陣亡將士公墓。嗣後,新一軍進行了休整和擴充,招募了大批新兵,補充了大量美、日武器裝備。成為國軍五大主力之一。
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1946年3月下旬,新一軍乘美艦在秦皇島登入,轉乘火車到達錦州一帶,又輾轉到瀋陽,同時急電被派往美國參加聯合國軍事參謀團會議的孫立人返國指揮新一軍進攻四平。

血戰四平

四平位於中長、四洮、平齊、四梅鐵路的交點,為東北交通樞紐、工業及軍事重鎮。殲滅日本關東軍的蘇軍撤退時,國民黨軍進占了四平。1946年3月18日,東北民主聯軍萬毅率領的第七縱隊和保全一旅6000餘人攻占四平。同時西滿軍區三師、北滿軍區七師、第三五九旅和東滿軍區二師及總部直屬的一師,分別部署在四平外圍各要點。林彪親自坐鎮四平指揮。
國民黨首先投入四平戰場的是新一軍和七十一軍等5個師。黃埔軍校一期生、新一軍首任軍長、東北保全副司令鄭洞國任四平前線總指揮。
3月19日,四平外圍戰鬥打響。杜聿明倚仗新一軍是“天下第一軍”,根本不把民主聯軍放在眼裡,大搖大擺如入無人之境,直撲四平。民主聯軍三師在名將鐘偉的指揮下採用運動防禦戰術,從鐵嶺到昌圖節節抵抗,使新一軍付出了不小代價。4月7日,新一軍新三十八師在興隆泉、柳條溝一線鑽進了民主聯軍三師八旅、十旅、獨立旅和第一師設下的伏擊圈,結果遭到了民主聯軍猛烈圍攻,損失了800餘人。就在這一天,新一軍第五十師在進攻朝陽堡時也遭到了民主聯軍三師第十九團猛烈反擊,一天之內傷亡了400餘人。
接著,國民黨第七十一軍八十七師在四平以南的大窪又中了民主聯軍的埋伏,被殲滅4300多人,差點全軍覆沒。
杜聿明很快意識到自己輕敵的錯誤,於是迅速調整部署,將新一軍與第七十一軍緊密靠攏、重疊排列,交替掩護前進,同時加強了戰術偵察和空軍、炮兵火力支援。
直到1946年4月17日,新一軍才攻到四平近郊。為了趕在和平談判之前占領四平,東北保全司令杜聿明曾下令“4月2日前一定要攻克四平”,這時已經成為泡影。
1946年4月18日,新一軍在大批飛機、坦克和重炮群的掩護下展開全部兵力,向四平西南和南郊的海方屯、泊羅林子、南北鴨泡湖、三道林子等民主聯軍的陣地,發動了猛烈進攻。
民主聯軍奮勇抵抗,陣地上到處都可以聽到“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軍”的豪邁歌聲。除城垣附近兩處陣地一度被敵占領,而後全部被奪回外,其餘陣地都穩定控制在民主聯軍手裡。24日,新一軍新三十八師加強了炮兵火力,民主聯軍陣地上彈如雨下,一天內竟落下大口徑炮彈3000餘發,戰壕都幾乎被削平了。
蔣介石被民主人士和美國人逼著開展和平談判,為在和談前占據有利形勢,他的電令如雪片般地發給杜聿明、孫立人:“沒有四平就沒有東北。”“務必攻克四平。”“不拿下四平,決不停止戰爭。”而毛澤東也橫了心,電報一個接一個發給林彪、羅榮桓:“希望你們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覆肉搏戰鬥,殲敵北進部隊的全部或大部,我軍即使有數千傷亡,亦所不惜。”“必須準備數萬人傷亡,要有決心付出此項代價,才能打得出新局面。”“四平守軍甚為英勇,望傳令嘉獎;請考慮增加一部分守軍,化四平街為馬德里。”
在戰局膠著的情況下,杜聿明認為只有先解決本溪,才能全力北進,進攻四平。便令新到的六十軍接替新6軍、52軍的防務,集中了新6軍(缺青年軍207師)、71軍88師等5個師的兵力,1946年4月28日第三次進攻本溪,並於占領本溪後,把新六軍和五十二軍一九六師投入四平戰場。此時,圍攻四平的國民黨軍達3個軍10個師,它們分三路突擊四平。新一軍3個師(50師,新38師,新30師)擔任正面攻擊;七十一軍2個師向四平以西攻擊,威脅側翼;新六軍等5個師向四平以東迂迴,企圖截斷民主聯軍退路。在民主聯軍頑強抗擊下,國民黨軍中央兵團新1軍、左翼兵團第71軍主力數次進攻均無進展,只有新1軍第50師在258高地有所建樹,而右翼兵團新6軍等部四個師進展迅速。16日,國民黨軍占領四平街東南高地。17日,國民黨軍攻占火石嶺,18日,四平街防禦陣地左翼最後一個制高點塔子山陣地失守。至此,民主聯軍四平的防禦處於十分不利的態勢,為擺脫被動,避免被截斷退路,林彪遂在18日夜下令撤退。19日,國民黨軍占領四平。
轟動中外的四平保衛戰,歷時31天,殲滅國民黨軍1萬7千餘人,全部美械化的新一軍損失6000餘人,3個師的實力減為不到2個師;全部美械化的七十一軍八十七師主力大部被殲,九十一師4個營被打垮;半美械化的五十二軍一九六師傷亡三分之一以上。美國的馬歇爾將軍在四平保衛戰後曾責備蔣軍“太沒用”。而民主聯軍總傷亡也達1.5萬人。僅西滿四個旅及一些地方部隊,傷亡就達7000左右,7、10旅連排幹部換了三次,部分營級幹部換了三次……幹部中一般情緒不高,這些現象是抗戰八年所未有。

黑土鏖兵

四平之戰結束後,杜聿明、孫立人、廖耀湘等一致認定“共軍主力已被擊潰”,於是放心大膽,長驅直入。1946年5月20日,廖耀湘率領新六軍和新一軍第五十師等6個師,向北窮追民主聯軍主力。攻擊公主嶺,五日內攻陷長春,隨後取回農安、德惠等戰略要地,進展順利。然而,兵力展開後,戰線拉得越長,占的地盤越大,兵力就越顯單薄,當他打到松花江畔時,蔣介石迫於壓力宣布了他一生中最大錯的錯誤決定-停止追擊。這使聯軍有喘息之機,保存了力量。
而民主聯軍經過四平之戰後,大都撤到了農村和中小城鎮,並且通過土地改革、清匪反霸、整軍擴軍,創建了許多根據地,建立了基層政權和強大的野戰軍,在南滿、北滿逐漸站穩了腳跟。同時,林彪也認真總結了四平之戰的經驗,認識到民主聯軍作戰的弱點:沒有城市防禦作戰的基本經驗,官兵們只知道向前方射擊,缺乏與友鄰部隊策應的意識;火力配備的層次和縱深都不理想,無法形成有效的阻擊火力;戰場上沒有統一的射擊命令與信號,有的部隊開火太早,致使敵人臨近時彈藥不足;部隊交接陣地時沒有顧及工事的交接,造成接手陣地的部隊在工事已全部失效的情況下出現大量傷亡。而國民黨新一軍卻在步炮協同、營連進攻和交替掩護方面都顯示出老練的攻堅經驗。如果他們在近戰時更加頑強,而不是一拼刺刀就跑的話,此戰打下去凶多吉少。
從1947年1月到10月,民主聯軍北滿、南滿部隊密切配合協同,採用圍點打援、遠程奔襲、運動反擊和伏擊戰等靈活多變的戰術,集中優勢兵力,以“零打碎敲、螞蟻吞象、快刀割肉”的方式大打殲滅戰,共殲滅新一軍一半以上的兵力,打得這支“王牌主力”遍體鱗傷,大傷元氣,從而使民主聯軍贏得了東北戰場的主動權。並迅速在戰鬥中克服了上述缺點。
1947年2月下旬,林彪集中北滿1、2、6縱和獨立1、2、3師等部共12個師的兵力,發動二下江南作戰。2月21日,6縱飛渡松花江,一夜急進70公里,奔襲德惠東南30公里處的城子街。戰至23日,全殲城子街守軍新1軍30師89團。國民黨軍心大亂,從長春出援的88師由德惠退回長春,九台、農安守軍也棄城而逃。
林彪急命6縱司令員洪學智率領6縱和獨立2師、兩個炮兵團(都是日式75毫米口徑山野炮)圍攻德惠,由1、2縱和獨立1、3師等部在布海地區阻擊從長春北援的國民黨軍。因為不熟悉步炮協同作戰,傷亡千餘人後,民主聯軍撤出戰鬥。戰後,杜聿明吹噓“德惠大捷,殲滅共軍十萬”。蔣介石欣喜過望,在南京慶祝,以自己的名命名50師149團為“中正團”,鄭明發連孤守松花江橋頭堡,賜名“中正連”。潘裕昆據說獲得蔣介石的“免死金牌”。德惠戰鬥也是是孫立人職業生涯的最後一仗。德惠之役後,蔣介石將他升為東北保全司令部副司令長官,新一軍軍長職務由第50師師長潘裕昆接任。

魂斷黑山

1948年元旦,東北民主聯軍改稱為東北人民解放軍。3月,東北人民解放軍冬季攻勢結束後,整個東北戰場的形勢和力量對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民黨東北“剿總”雖然仍擁有14個軍、44個師共55萬人,但已被人民解放軍分割壓縮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塊互不相聯的孤立地區。新一軍和新六軍、第五十二軍、第二十三軍、第七十一軍、第六軍、新三軍、第四十九軍駐守瀋陽,由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和第九兵團司令廖耀湘統一指揮;除錦州外,長春、瀋陽兩地的鐵路、公路交通已完全被東北人民解放軍截斷,幾十萬大軍的補給供應全靠空運,國民黨軍在東北的主力實際上已成了瓮中之鱉。
此時,東北人民解放軍已控制了東北地區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擁有12個步兵縱隊、36個師,另有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1個坦克團,總兵力已達70萬人。此外,各軍區還擁有33萬地方部隊。全軍共有反坦克炮、步兵炮、迫擊炮等輕型火炮1600多門,山炮、野炮、榴彈炮、加農炮等重炮660門,高射炮116門。無論是兵力、火力、機動力還是兵員素質,東北人民解放軍都遠遠超過了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
此時的蔣介石、衛立煌、廖耀湘等都面臨著一項十分艱難而又痛苦的選擇。蔣介石主張撤到關內,衛立煌要求死守東北。後來,蔣介石考慮東北的利益,同意死守長春、瀋陽和錦州。
1948年9月13日至16日,東北人民解放軍南下進入錦州以北和新民以西地區。封死了錦州的北大門。
蔣介石死令廖耀湘將九兵團從瀋陽拉出,增援錦州,從此將新一軍送上了斷頭台。1948年10月8日,廖耀湘率新一軍、新三軍、新六軍、七十一軍、四十九軍等10萬大軍增援錦州。
1948年10月15日,新一軍在猛烈炮火掩護下攻占了新立屯。但救援錦州為時已晚。就在這一天,東北人民解放軍攻克了錦州,全殲了范漢傑的部隊。廖耀湘得知錦州失守,大驚失色。他立即向蔣介石、衛立煌要求走營口撤退。
但衛立煌仍然堅持要廖耀湘退回瀋陽,“以不變應萬變”。
蔣介石堅持要廖耀湘反攻,收復錦州。
後來,經杜聿明向蔣介石反覆爭取,1948年10月20日晚,蔣介石終於“開恩”,批准第九兵團向營口方向撤退,但為時已晚。就在這一天,東北人民解放軍總部決定採取“攔住先頭,拖住後尾,夾住中間,分割包圍”的戰術在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
黑山戰鬥中被俘的新一軍士兵黑山戰鬥中被俘的新一軍士兵
黑山是進出大窪、營口、瀋陽、錦州的唯一通道,也是遼西走廊的咽喉要地。第九兵團無論退往何處,都必須控制黑山。只有占領黑山,才能掌握入關、入海的通道,才能進退自如。黑山,成了廖耀湘兵團的生死關。廖耀湘決心背水一戰,抖出他的全部“家底”,在黑山殺出一條血路來。
守衛黑山的是梁興初的十縱和一縱三師、內蒙古騎一師,共5個師的兵力。兵力超過自己5倍的國民黨精銳主力兵團的攻擊。從10月21日開始,黑山就變成了“紅山”。廖耀湘調集新一軍、七十一軍、新六軍等部隊,輪番向黑山發動猛攻,把黑山打得火紅火紅。新一軍軍長潘裕昆親自指揮進攻。他調集了5個重炮團和10餘架飛機,對黑山日夜不停地進行飽和轟炸和炮擊。還花重金組織敢死隊,參加者每人獎勵10萬元。最先衝上去的,獎金再加一倍。無果後,潘裕昆又組織一批國民黨黨員和年青尉官組成“效忠黨國先鋒隊”,端著清一色的輕機槍和湯普森衝鋒鎗,發動了新的一輪進攻。結果也無法撼動解放軍陣地。
新一軍、新六軍軍旗新一軍、新六軍軍旗
慘烈的黑山阻擊戰整整打了5天。新一軍、新六軍等國民黨精銳主力卻始終未能突破黑山的東北人民解放軍陣地。十縱雖然付出了傷亡4100餘人的慘重代價,但他們共殲滅了國民黨軍8000餘人,俘敵6300餘人,擋住了廖耀湘兵團的去路,為主力部隊趕來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1948年10月26日凌晨,東北人民解放軍向廖耀湘兵團發起全線總攻。圍殲新一軍的戰鬥也打得異常激烈、艱苦。
新一軍第五十師一四八團占領了茶棚庵、王家兩個村莊,同東北人民解放軍五縱十三師三十九團較上了勁。雙方都架起幾十挺重機槍和10多門迫擊炮對打,三十九團前仆後繼,用刺刀、手榴彈、炸藥包硬從兩個村子中開出一條血路,終於擊潰了第五十師的這個主力團。
在前後孫家窩棚,新三十師和第五十師也與東北人民解放軍展開了激戰。在這場規模空前的大亂仗中,新一軍徹底被打垮了。新一軍副軍長兼新三十師師長文小山、新一軍代參謀長兼第五十師副師長陳時傑、新一軍第五十師師長楊溫、新三十師副師長譚道善、師參謀長唐山等人全部成了東北人民解放軍的俘虜。只有新一軍軍長潘裕昆和新三軍軍長龍天武脫逃。
原屬於新一軍的新三十八師在1948年10月19日在長春向東北人民解放軍投誠。新一軍最後一個師———暫編第五十三師,也在1948年11月在瀋陽戰役中向東北人民解放軍投誠。

紀念

1945年抗戰勝利後,新一軍在廣州白雲區(天河區)曾建有“新一軍公墓”,位於今廣園東路沙河段和濂泉路交匯處,由新一軍官兵出資,投降日軍俘虜興建;以紀念二萬七千名佂緬時為國捐軀之新一軍將士。公墓於1947年9月6日落成,北接白雲山,西連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南到十九路軍陵園。文革期間受到不可恢復破壞,紀念碑中間甚至被挖空成為公廁!紀念碑上的雄鷹也被紅衛兵硬拆了下來,東紀攻亭埋沒在肉菜市場中,公墓大門上的紀念題詞更是被人為抹掉。1993年方獲廣州市政府保護,現正計畫重建,可22年了重建訊息仍杳無音信,許多新一軍抗日老兵一直苦等這一天,卻只能帶著悲哀失望入了土,死不瞑目。

《新一軍軍歌》

  • 吾軍欲發揚,精誠團結無欺罔,
  • 矢志救國亡,猛士力能守四方。
  • 不怕刀和槍,誓把敵人降,
  • 親上死長,效命疆場,才算好兒郎。
  • 第一體要壯,筋骨鍛如百鍊鋼,
  • 暑雨無怨傷,寒冬不畏冰雪霜。
  • 勞苦是尋常,飢咽秕與糠,
  • 臥薪何妨,膽亦能嘗,齊學勾踐王。
  • 道德要提倡,禮義廉恥四維張,
  • 誰給我們餉,百姓脂膏公家糧。
  • 步步自提防,驕縱與貪贓,
  • 長官榜樣,軍國規章,時刻不可忘。
  • 大任一身當,當仁於師亦不讓,
  • 七尺何昂昂,常將天職記心上。
  • 愛國國必強,愛民民自康,
  • 為民保障,為國棟樑,即為本軍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