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橋》該劇是甘肅省話劇院成立60周年來第一部投資300萬元的大型製作,將波瀾壯闊的蘭州百年黃河鐵橋修建歷史搬上了舞台,主題鮮明背景廣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下第一橋
- 類別:話劇
- 場館:北京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
- 時間:2012年09月15日、16日 19:30
話劇簡介,話劇看點,
話劇簡介
《天下第一橋》主題鮮明而深刻,背景廣闊而集中。講述的是100多年前,滔滔黃河衝垮了在風雨飄搖中服役了500年的蘭州鎮遠浮橋,饑寒交迫中掙扎的蒼生,只能望河興嘆。時任陝甘總督升允,蘭州道台、甘肅洋務總局總辦、建橋總指揮彭英甲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請德國專家,利用3年功夫,在鎮遠浮橋原址上建起了黃河鐵橋,確保南北通暢。
該劇主題古為今用,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為揭示這一鮮明深刻的主題,編劇以情為經、愛為緯,縱橫交錯,使一家人的三大情、愛貫穿始終,既以人為本,又力透紙背,體現劇本“靈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各種角色表演,沉穩嫻熟,得體而有個性。舞美設計和創意與劇情主題可謂烘雲托月,珠聯璧合。斷橋、將軍柱、羊皮筏子、烏雲蔽日、滔滔黃河、暴雨傾盆、衙門內的雕樑畫棟、桌椅門窗、角色服飾等道具,頗具歷史滄桑感和大西北蘭州的地域文化色彩,加上演員用頗濃的京蘭腔表白的喝灰豆子、甜醅子、吃牛肉麵、抽水煙等道白,使濃郁的蘭州文化得到體現。《天下第一橋》已經成為蘭州“名片”、譽滿天下的黃河鐵橋增色不少,百年鐵橋也會因這張大愛與責任鑄就的藝術“名片”,而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原創話劇《天下第一橋》,將波瀾壯闊的蘭州百年黃河鐵橋修建歷史搬上了舞台。除劇本策劃龐波、編劇李維平和王元平是甘肅本土優秀的作家外,劇中的所有人物全部由甘肅本土優秀演員傾心演繹。
其中,總負責修橋的洋務總局總辦彭英甲由“梅花獎”得主朱衡飾演;曾在話劇《上南梁》中飾演“劉志丹”的劉躍軍飾演劇中的重要人物“龍生”;由“金獅獎”和“文華獎”得主鄭子榮飾演“彭母”;國家一級演員王明剛飾演陝甘總督“升允”;“金獅獎”得主劉寧飾演當時的代理蘭州府傅秉鑒;國家二級演員王海峰飾演德國泰來洋行喀佑斯。
甘肅省話劇院的老藝術家韓永康、柳西平、王晶、袁俊海,以及謝楊一偉、張斌、張亮、劉濤等一批青年演員都傾情加盟了這部劇目。
《天下第一橋》還特別邀請了我國著名舞台劇導演胡宗琪、中國舞台美術設計專家黃海威、畢業於法國巴黎高級時裝學院的著名設計師王瓈鶯、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燈光設計胡華慶、總政歌劇院音效設計趙曉丹等當下國內一流的人才傾力打造。
其中,擔綱導演的胡宗琪,其作品曾多次獲(入選)全軍新劇目一等獎、全國優秀話劇展演一等獎、中宣部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話劇導演金獅獎、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等。擔綱舞美設計的黃海威,曾擔任歷史劇《商鞅》、歌劇和音樂劇《圖蘭朵》、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劇目的舞美設計且屢獲殊榮。
《天下第一橋》是甘肅省演藝集團公司正式揭牌成立後,推出的第一部劇目,其市場運作模式採取了“演員入股”的方式來籌排。2012年6月26日至27日在甘肅大劇院首演後,在蘭州人民劇院進行“駐場演出”,細緻打磨後的這部作品。
話劇看點
“狂風怒吼、雷電交加,黃河洪水滔滔,衝垮了有著500年歷史的蘭州鎮遠浮橋。”話劇《天下第一橋》在這樣的場景中拉開序幕,也揭開了洋務總局總辦彭英甲歷時三年、幾經波折修建黃河鐵橋的艱辛歷史。
話劇通過彭英甲府邸、洋務總局總辦衙門、鐵橋橋頭工地、竣工鐵橋橋頭等九個立體場景的不斷變換,生動地再現了實業救國的清朝官員彭英甲,在國運衰敗、列強橫行、革命暴動風起雲湧、封建王朝行將滅亡的年代,為保南北通途、安定西北,承受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雖身陷囹圄,卻義無反顧成功修建黃河鐵橋、造福於民的感人故事。
該劇情節引人入勝,藝術手法精良獨到,將100多年前黃河鐵橋波瀾壯闊的修橋史淋漓盡致地展現在觀眾眼前,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
話劇《天下第一橋》是甘肅省話劇院成立60周年來第一部投資300萬元的大型製作。據主演朱衡介紹:300萬是主創四處籌借來的。因為看好《天下第一橋》是個“可遇不可求的好戲”,才有了借這么一大筆錢拍戲的底氣。
《天下第一橋》首場公演以來,朱衡已經聽到了無數的讚譽之聲,:他生動地再現了在國運衰敗、列強橫行、革命活動風起雲湧、封建王朝行將滅亡的年代,為保清王朝南北通途、安定西北,承受來自各方巨大壓力卻義無反顧地成功修建黃河鐵橋的那個彭英甲。
編劇李維平尤其對朱衡在第四場戲中一個環節的處理感到滿意。“在那場戲中,當彭英甲抱著為鐵橋而身亡的女兒彩雲的屍體時,他(朱衡)的表演不是嚎啕大哭,而是一種壓抑的由緩到急的抽搐,這樣的處理恰到好處,貼合人物當時的心境。”
“甘肅話劇有救了!”在話劇《天下第一橋》劇本出爐之後,一位職業老編劇發出這樣的呼聲。
無獨有偶,朱衡有同樣的感觸,他曾對媒體說,《天下第一橋》讓他“從絕望中看到了希望”——甘肅話劇的希望。
“這是甘肅本土作者創作的一部有風骨的作品,它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劇之本’,要知道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面對的是‘先天不足的本子’。”朱衡坦言這個本子給了沉寂多時的甘肅話劇以及一直堅守的甘肅話劇人一種信心,如果說它能挽救甘肅話劇這樣的話還為時尚早,至少它就像是注入甘肅話劇的一劑營養劑。“它將打破我們很多戲拍出來演幾場就刀槍入庫的局面,會成為未來我們的一個保留劇目一直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