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歸仁:儒家文化與法

《天下歸仁:儒家文化與法》(人民法學文存),蘇亦工著,全書545千字,人民出版社2015年3月第1版。本書稿共結集作者2002年以來發表的23篇文章和演講稿,集中反映了作者關於儒家法治思想的研究成果。在書中,作者對中國傳統法律儒家化問題、誠信原則與中華倫理背景、儒家思想與司法公正、“和諧”與“鬥爭”理念的文化淵源等作了闡述,對法律與道德的語境、中西法律文化的共同點等提出見解,對《唐律》、《四庫提要》等做了獨到解讀。作者的學術觀點具有前沿性,對於中國法律制度史、社會發展史研究和中西法律文化比較研究向縱深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對中國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具有較高參考價值,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思想的發展具有根基性的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天下歸仁:儒家文化與法》
  • 又名:《天下歸仁:儒家文化與法》
  • 作者:蘇亦工
  • 原版名稱:《天下歸仁:儒家文化與法》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本書目錄,

內容簡介

作者指出:中國的法律和文化必須以中國文化為體,而不能以西洋文化為體,無論其為英美文化、法德文化或日俄文化,概莫能外;中國的法律只能為中國文化之用,也必須為中國文化所用。如此,方能使我們的文化能化,我們的法律能律。進而言之,中國文化又必須以綿延不絕,經久不竭之中國民族精神為體;更進而言之,中國之民族精神又必須以中國之道為體。

作者簡介

蘇亦工,男,1962年12月生,天津市人。法學博士(2000年北京大學),法學碩士(1987年北京大學),歷史學學士(1984年河北師範學院),現任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自1987年8月迄今,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和清華大學法學院從事中國法律史、法律文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1993年8月至1995年10月在美國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法學院、2001年8月至2002年8月在韓國首爾國立大學法學院、2003年7月在澳洲國立大學法學院從事訪問研究、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在瑞士弗萊堡大學聯邦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員,還曾於1997年至2006年間五度赴香港大學法學院從事香港法律史研究。著作主要有《中法西用——中國傳統法律及習慣在香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初版,2007年再版)、《明清律典與條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中國近代警察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並有譯著《法律現代主義》(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古籍整理《歷代判例判讀》第9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等。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法學研究》、《中國法學》、《中國高校社會科學》、《國學研究》、香港《21世紀》雜誌及Hong Kong Law Journal、韓國《法史學研究》、ETUDES CHINOISES等海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

本書目錄

自序 /1
引論 仁、愛與權利 /1
一 仁與愛 /1
二 愛與權利 /6
三 中西文化 /15
卷一 正名
第一章 文化與法 /29
一 文化概念解析 /29
二 文化與法律 /35
三 中西體用之爭 /50
第二章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與儒家觀念之誤解 /57
一 問題之提出 /57
二 中國傳統法律儒家化了嗎? /58
三 儒家思想之宗旨何在? /63
四 困惑與前景 /72
第三章 “唐律一準乎禮”辨正 /78
一 唐律與禮之關係舉要 /78
二 唐律所援之禮為唐禮 /86
三 禮之蛻變 /89
四 仁之缺失 /104
五 “古今之平”辨析 /110
六 結論 /120
第四章 程朱理學辯誣 /122
一 理學興起之背景 /122
二 理學與老釋 /127
三 理學與四書 /133
四 程朱理學及其批評者 /137
卷二 價值
第五章 志向與王法 /153
一 “意志”釋義 /153
二 帝王之志與孔孟之志 /155
三 志向與法治 /160
第六章 “雅量”與法治 /165
附錄一 吳宓有關“雅量”事件的記述 /176
附錄二 鄧之誠有關“雅量”事件的記述 /176
第七章 有我無我之際——法律與道德的語境差別 /1 78
一 道德語境須為有我之境 /178
二 不當轉換之失 /185
三 當轉換而不轉換之失 /190
四 法律須為無我之境 /195
五 結論 /201
第八章 唐律“得古今之平”再辨——兼評《四庫提要》之價值觀 /204
一 古史觀之異 /204
二 紀昀與《四庫提要》之編纂 /207
三 《唐律》提要所反映之價值觀 /212
四 《四庫提要》與乾嘉學派的反理學思潮 /227
五 結論 /238
卷三固有資源
第九章 誠信原則與中華倫理背景 /243
一 詞義比較 /243
二 倫理意義 /245
三 實踐背景 /250
第十章 發現中國的普通法——清代借貸契約的成立 /256
一 借貸契約的要物特徵 /236
二 借貸契約的非要式性 /262
三 約因與時效 /268
四 主體資格 /275
五 結論 /280
第十一章 公正及公益的動力——從《未能信錄》看儒家思想對清代地方官行使公共職能的影響 /284
一 《未能信錄》及其作者 /284
二 清代司法“重刑輕民”的體制原因 /285
三 儒家思想與司法公正 /291
四 儒家思想對地方官行使社會公益職能之影響 /304
五 結論 /309
第十二章 從言者無罪到表達自由——中國詩教傳統的社會批評功能 /313
一 紅歌與頌歌 /313
二 紅歌文化溯源 /318
三 從“詩可以怨”到“雖頌皆刺” /328
……
卷四 現代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