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是在學術研究基礎上的通俗性、普及性的介紹之作,富有經典性、文學性、教育性。 《儒風華雨潤異域(儒家文化與世界)》(作者施忠連)為該系列中的一本。 《儒風華雨潤異域(儒家文化與世界)》包括了儒家的世界眼光;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官學;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近代歐洲的文化大發現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儒風華雨潤異域:儒家文化與世界
- 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
- 頁數:254頁
- 開本:16
- 作者:施忠連
- 出版日期:2011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868001, 978753286800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在“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態文化、倫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禮樂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筆下娓娓道來。
《儒風華雨潤異域(儒家文化與世界)》(作者施忠連)為該系列中的一本,包括了儒家的世界眼光;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官學;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近代歐洲的文化大發現等內容
《儒風華雨潤異域(儒家文化與世界)》(作者施忠連)為該系列中的一本,包括了儒家的世界眼光;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官學;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近代歐洲的文化大發現等內容
作者簡介
施忠連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中西比較哲學。著有《文化的生物:人》《現代新儒學在美國》《靈犀與覺悟:心性的智慧》《奇妙的精神境界:超越》《傳統中國商人的精神弘揚》等十部,主編《世界人生哲學金庫》《四書五經鑑賞辭典》《論語鑑賞辭典》等五部,譯著有:《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世界十大人性哲學》《幸福歷史》等七部,發表各類文章二百餘篇
圖書目錄
總序
導言
一、決定世界走向的文明
二、儒家文化生命體的成長
三、東亞崛起的精神基礎
四、新儒家文化的特徵
儒家的世界眼光
一、孔子對楚弓楚得說的評論
二、儒家的天下觀
三、中華民族的包容精神
四、儒學的兼收並蓄傳統
五、儒家文化的傳播方式
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一、朝鮮文化的儒學精神導向
二、儒學參與塑造日本傳統
三、越南文化發展的儒學動力
四、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價值要素
印度反照的儒家文化光彩
一、泰戈爾心目中的中國精神
二、辨喜讚揚孔子的人道主義
三、尼赫魯對儒家文化的讚賞
四、拉達克里希南對孔學的評論
俄國知識界對儒家文化的欣賞
一、俄國學者對儒家經典的譯介
二、給女沙皇上儒家大師的奏摺
三、俄國政壇盛行的儒風
四、普希金對儒家文化的傾慕
五、托爾斯泰與儒家觀念的共嗚
近代歐洲的文化大發現
一、近代歐洲中國熱的興起
二、基督教的“中國禮儀之爭”
三、儒學及其經典在西方的傳播
四、引領儒風的先知先覺者
五、頌揚孔學的啟蒙思想家
儒學與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
一、對神學創世說的否定
二、對基督教迷信的遏制
三、儒家為無神論恢復名譽
四、儒家使宗教迫害顯得殘忍
五、沃爾夫尊孔學以貶耶教
六、腓特烈大帝向教權挑戰
儒學與近代西方社會進步
一、制約政治腐敗的德政觀念
二、阿爾讓的儒士針砭歐洲社會
三、巴達維亞華人社會的啟示
四、詹森讚賞儒家為民請命
五、哥爾斯密以儒臣評論英國
六、《人權宣言》中的儒家思想
七、科舉考試催生西方文官制度
儒家文化與西方文藝創作
一、《趙氏孤兒》在歐洲流行的意義
二、《好逑傳》在歐洲的影響
三、圖蘭多戲的儒學色彩
四、儒學與歌德、席勒的創作
五、愛默生、梭羅與儒學的因緣
六、《詩經》在歐洲放射的新光輝
七、以中國為第二故鄉的德國作家
八、自認前世為中國人的迪金森
九、龐德《詩章》的精神基礎
十、一生踐行儒家古訓的艾田蒲
儒家文化在現代世界
一、孔子名字響遍全球
二、韋伯、費正清儒學觀的衰微
三、世界政治家推崇儒家觀念
四、孔子思想與人權
五、孔子思想與市民社會
六、儒學解除現代精神病痛的功能
七、儒學與未來世界
致謝
導言
一、決定世界走向的文明
二、儒家文化生命體的成長
三、東亞崛起的精神基礎
四、新儒家文化的特徵
儒家的世界眼光
一、孔子對楚弓楚得說的評論
二、儒家的天下觀
三、中華民族的包容精神
四、儒學的兼收並蓄傳統
五、儒家文化的傳播方式
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一、朝鮮文化的儒學精神導向
二、儒學參與塑造日本傳統
三、越南文化發展的儒學動力
四、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價值要素
印度反照的儒家文化光彩
一、泰戈爾心目中的中國精神
二、辨喜讚揚孔子的人道主義
三、尼赫魯對儒家文化的讚賞
四、拉達克里希南對孔學的評論
俄國知識界對儒家文化的欣賞
一、俄國學者對儒家經典的譯介
二、給女沙皇上儒家大師的奏摺
三、俄國政壇盛行的儒風
四、普希金對儒家文化的傾慕
五、托爾斯泰與儒家觀念的共嗚
近代歐洲的文化大發現
一、近代歐洲中國熱的興起
二、基督教的“中國禮儀之爭”
三、儒學及其經典在西方的傳播
四、引領儒風的先知先覺者
五、頌揚孔學的啟蒙思想家
儒學與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
一、對神學創世說的否定
二、對基督教迷信的遏制
三、儒家為無神論恢復名譽
四、儒家使宗教迫害顯得殘忍
五、沃爾夫尊孔學以貶耶教
六、腓特烈大帝向教權挑戰
儒學與近代西方社會進步
一、制約政治腐敗的德政觀念
二、阿爾讓的儒士針砭歐洲社會
三、巴達維亞華人社會的啟示
四、詹森讚賞儒家為民請命
五、哥爾斯密以儒臣評論英國
六、《人權宣言》中的儒家思想
七、科舉考試催生西方文官制度
儒家文化與西方文藝創作
一、《趙氏孤兒》在歐洲流行的意義
二、《好逑傳》在歐洲的影響
三、圖蘭多戲的儒學色彩
四、儒學與歌德、席勒的創作
五、愛默生、梭羅與儒學的因緣
六、《詩經》在歐洲放射的新光輝
七、以中國為第二故鄉的德國作家
八、自認前世為中國人的迪金森
九、龐德《詩章》的精神基礎
十、一生踐行儒家古訓的艾田蒲
儒家文化在現代世界
一、孔子名字響遍全球
二、韋伯、費正清儒學觀的衰微
三、世界政治家推崇儒家觀念
四、孔子思想與人權
五、孔子思想與市民社會
六、儒學解除現代精神病痛的功能
七、儒學與未來世界
致謝
文摘
儒家文化生命體成長到能夠在世界範圍內發揮其重要作用,這有多方面
的原因,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點是儒家的天下意識和世界眼光。它關注的不只
是一國之事,而且還有普天下之人的根本利益,主張探求和遵行放之四海皆
準的真理。正如孟子所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這就決定了它具有博大的人本主義精神和開放的思
想系統,能夠在同世界的互動中發展自身,影響世界。
春秋時期有個楚王在雲夢澤打獵,丟失了二隻十分精緻的弓,隨從都感
到十分可惜.,要求派人去尋找。但是雲夢澤很大,怎能找到它?所以楚王
說:算了吧,不必去找了,反正是丟在楚國,被楚國人揀去,也不算什麼損
失。顯然,與其隨從相比,這位楚王顯得胸襟廣大,他心中考慮的不完全是
他嚇人的得失,還能想到普通的楚國人。
但是,孔子聽到這個故事後,覺得楚王心胸伊不夠寬廣,沒有達到真正
仁義的思想境界,認茭“人遺弓,人得之,何必楚也”。他提出要超越楚匡
人的眼光,從天下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失弓的握人,得弓的也是人,天下
無論誰得到它都是一梢的,至於是楚國人還是另外一個國家的人拾到它這無
關緊要。
這個故事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孔子超越國家男限的世界意識和以天下人
為懷的博愛思想。楚弓型得的故事最早見於《公孫龍子·跡府》,後見於《
孑I子家語·好生》、劉向《說苑·至公》等書,可見螽遲到戰國時期它就
已經廣為流傳了。也就是說,與在先秦時期中國知識界已經認知並讚賞孔子
的世舅意識了。
實際上,在記述孔子言行的《論語》和儒家其他早期經典中,世界意識
一直占據著十分突出的地位,它集中地呈現於儒家的天下觀念之中,這個概
念在儒家經典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天下”就是普天之下的意思,是古代
中國用以表示人類居住的整個世界的詞語。它遠非只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意義
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是具有深厚的人文意義的哲學範疇。
孔子說“天下歸仁”(《論語·顏淵》),孟子說“天下大悅”(《孟子
·滕文公下》),可見這個詞也表示天下之人,天下民心。在儒家思想家心
目中,天下並不是所有各自獨立的主權國家的總和。《論語》中有“一匡天
下”(《憲問》)、“舜有天下”(《顏淵》)的說法。可見,天下是世界所有
地區人民命運相關的一個共同體及其管理機構。《周易》說“通其變,遂成
天下之文”,這表明天下的概念還同人類文明、世界文化不可分割地聯繫在
一起。而在《孟子·萬章上》中“自任以天下之重”中的“天下”則包含了
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共同關切和根本利益相關的一切。
儒家天下觀中最偉大的思想可用王陽明《大學問》中的一句話來表述:
“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這是一種博大的人道主義。根據張載《
西銘》的理念,普天下之人不分種族、民族、階級、貧富貴賤,都是同胞兄
弟姐妹。由於儒家這種思想的存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是不會出現把數千萬
黑人當作牛馬一樣的奴隸制和從肉體上大規模消滅猶太人這樣的種族滅絕慘
劇的。
天下觀構成了儒家政治哲學的基礎。儒家大師的眼光不限於一國,他們
從世界所有人的利益出發,去考慮、分析和解決政治、經濟和一切社會問題
。孟子在《離婁下》《萬章上》中說聖人把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有人陷於水
深火熱、飢餓貧苦之中都視為是自己沒有盡責而造成的。他們的目標不是一
國的富強,而是整個世界出現一種和諧的秩序,普天下所有的人都過上好日
子。對於儒家來說,治理好一個國家只是次要的目標,是達到最高的政治目
標、即“平天下”的手段,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天下大治”。這與西方的政
治哲學從國家利益和個人權利的角度出發大相逕庭。
天下觀的一條根本原則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孟子首先提出天下不
是天子私人的財產,天子無權把天下交給他屬意的人。西漢末儒家學者、著
名政治家谷永進一步提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漢書·谷
永傳》)。後世儒者從這個原則闡發出許多重要的意義。顯然,這個原則意
味著統治者只有得到天下人的信任、擁護和支持,其權力才具有合法性,才
能夠保持其統治地位;統治者必須施行仁政,因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離婁上》);天下之事應當由天下人來管理,要選拔天下之英才
賢人來治國理政,而不可以實行家天下和裙帶風;社會的重大抉擇必須是天
下所有人的選擇,而不應當決定於某個統治者、某個國家和民族的意志。
P1-4
的原因,其中不可忽略的一點是儒家的天下意識和世界眼光。它關注的不只
是一國之事,而且還有普天下之人的根本利益,主張探求和遵行放之四海皆
準的真理。正如孟子所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這就決定了它具有博大的人本主義精神和開放的思
想系統,能夠在同世界的互動中發展自身,影響世界。
春秋時期有個楚王在雲夢澤打獵,丟失了二隻十分精緻的弓,隨從都感
到十分可惜.,要求派人去尋找。但是雲夢澤很大,怎能找到它?所以楚王
說:算了吧,不必去找了,反正是丟在楚國,被楚國人揀去,也不算什麼損
失。顯然,與其隨從相比,這位楚王顯得胸襟廣大,他心中考慮的不完全是
他嚇人的得失,還能想到普通的楚國人。
但是,孔子聽到這個故事後,覺得楚王心胸伊不夠寬廣,沒有達到真正
仁義的思想境界,認茭“人遺弓,人得之,何必楚也”。他提出要超越楚匡
人的眼光,從天下人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失弓的握人,得弓的也是人,天下
無論誰得到它都是一梢的,至於是楚國人還是另外一個國家的人拾到它這無
關緊要。
這個故事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孔子超越國家男限的世界意識和以天下人
為懷的博愛思想。楚弓型得的故事最早見於《公孫龍子·跡府》,後見於《
孑I子家語·好生》、劉向《說苑·至公》等書,可見螽遲到戰國時期它就
已經廣為流傳了。也就是說,與在先秦時期中國知識界已經認知並讚賞孔子
的世舅意識了。
實際上,在記述孔子言行的《論語》和儒家其他早期經典中,世界意識
一直占據著十分突出的地位,它集中地呈現於儒家的天下觀念之中,這個概
念在儒家經典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天下”就是普天之下的意思,是古代
中國用以表示人類居住的整個世界的詞語。它遠非只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意義
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是具有深厚的人文意義的哲學範疇。
孔子說“天下歸仁”(《論語·顏淵》),孟子說“天下大悅”(《孟子
·滕文公下》),可見這個詞也表示天下之人,天下民心。在儒家思想家心
目中,天下並不是所有各自獨立的主權國家的總和。《論語》中有“一匡天
下”(《憲問》)、“舜有天下”(《顏淵》)的說法。可見,天下是世界所有
地區人民命運相關的一個共同體及其管理機構。《周易》說“通其變,遂成
天下之文”,這表明天下的概念還同人類文明、世界文化不可分割地聯繫在
一起。而在《孟子·萬章上》中“自任以天下之重”中的“天下”則包含了
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共同關切和根本利益相關的一切。
儒家天下觀中最偉大的思想可用王陽明《大學問》中的一句話來表述:
“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這是一種博大的人道主義。根據張載《
西銘》的理念,普天下之人不分種族、民族、階級、貧富貴賤,都是同胞兄
弟姐妹。由於儒家這種思想的存在,中國數千年歷史上是不會出現把數千萬
黑人當作牛馬一樣的奴隸制和從肉體上大規模消滅猶太人這樣的種族滅絕慘
劇的。
天下觀構成了儒家政治哲學的基礎。儒家大師的眼光不限於一國,他們
從世界所有人的利益出發,去考慮、分析和解決政治、經濟和一切社會問題
。孟子在《離婁下》《萬章上》中說聖人把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有人陷於水
深火熱、飢餓貧苦之中都視為是自己沒有盡責而造成的。他們的目標不是一
國的富強,而是整個世界出現一種和諧的秩序,普天下所有的人都過上好日
子。對於儒家來說,治理好一個國家只是次要的目標,是達到最高的政治目
標、即“平天下”的手段,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天下大治”。這與西方的政
治哲學從國家利益和個人權利的角度出發大相逕庭。
天下觀的一條根本原則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孟子首先提出天下不
是天子私人的財產,天子無權把天下交給他屬意的人。西漢末儒家學者、著
名政治家谷永進一步提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漢書·谷
永傳》)。後世儒者從這個原則闡發出許多重要的意義。顯然,這個原則意
味著統治者只有得到天下人的信任、擁護和支持,其權力才具有合法性,才
能夠保持其統治地位;統治者必須施行仁政,因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離婁上》);天下之事應當由天下人來管理,要選拔天下之英才
賢人來治國理政,而不可以實行家天下和裙帶風;社會的重大抉擇必須是天
下所有人的選擇,而不應當決定於某個統治者、某個國家和民族的意志。
P1-4
序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孔子、儒學、傳統文化的研究經歷了一個從撥亂
反正到恢復正常再到日漸升溫至熱潮的過程,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其中應運而
生,起到了組織、引導和推動的作用。到了最近幾年,似乎出現了一熱一冷
的局面:關於孔子、儒學、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日趨繁榮,碩果纍纍,而大
眾化的普及工作卻沒有跟上,不少人對孔子、儒學有隔膜,對儒家文化說不
出一個子醜寅卯來。有鑒於此,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堅持繼續推動學術研究的
同時,下決心抓一抓普及工作,除了藉助電視、動漫、網路、講座、《論語
》普及工程、經典誦讀工程等多種形式宣傳孔子、普及儒學以外,還專門組
織編寫了這套“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目的在於向國內外讀者介紹儒家
文化的基本知識,加深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弘揚儒家文化的優秀傳統,建設
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儒家文化是以儒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文化,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文化
。儒學與儒家文化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儒學主要是指儒家的思想、理論、
學說,儒家文化則是儒學走向社會,化成天下、移風易俗而形成的包括制度
、禮俗、觀念等等在內的社會文化。儒學是儒家文化的源頭活水,儒家文化
是儒學的浩瀚長流。儒學通常為知識分子所掌握,儒家文化則為全體社會成
員所接受。儒家文化比儒學擁有更豐富的內涵,更廣闊的覆蓋面和更廣大的
人群。儒家文化在漢代逐步形成,兩千多年來,一方面,儒家文化昂揚直上
,遠播海外,形成了一個包括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中南半島在內的
巨大的儒家文化圈;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又以其居於軸心的地位,寬容、平
和、理性地對待其他形態的文化和異質的外來文化,博採眾長,融會創新,
不但引領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而且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博大氣象,塑造了
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崇教重文、守禮義、知廉恥的國民性格,培育了自強不
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不了解儒家文化及其價值,就談不上了解中國本
土文化及其價值。由不了解而不珍惜,“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缽效貧兒
”,是近百年來一再發生的文化虛無主義偏向。今天,我們倡導儒家文化的
研究與普及,固然是為了拓展新的學術與文化領域,更重要的是為了摸清我
們的文化“家底”,認識“自家無盡藏”的價值,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
廣泛吸收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綜合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編撰“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播有關儒家文化
知識,讓讀者對儒家文化有一個基本的認知,了解儒家文化的優點和特點以
及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為此,我們著眼於儒家文化幾個大的方面擬
出選題。“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是關於儒家文化的普及性系列作品,要
求作者是專家、大家:專家搞普及,大家寫小書。我們通過向社會招標、專
家推薦等形式在全國選出了9位作者,完成了9個選題: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
教育(郭齊家著)、儒家法文化(俞榮根著)、儒家生態文化(喬清舉著)、儒家
倫理文化(唐凱麟、陳仁仁著)、儒家孝悌文化(舒大剛著)、儒家政治文化(
林存光、侯長安著)、儒家禮樂文化(丁鼎、郭善兵著)、儒商文化(戢鬥勇著
)、儒家文化與世界(施忠連著),這些著作都凝聚著作者在探索普及儒家文
化方面花費的心思和功夫及其奉獻精神。
編委會明確要求,“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是在學術研究基礎上的通
俗性、普及性的介紹之作,富有經典性、文學性、教育性。首先,作者對儒
家文化有精深的研究,能夠深人淺出地予以表達,對某一專業作全面系統、
客觀忠實的說明和介紹,重點寫那些仍有現代價值的、有助於人們認識儒家
文化的內容。其次,在素材選擇、主題提煉以及運筆形式、行文風格上,都
要融入現代意識,力求與時代精神相契合。再次,要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
果,化用自己的文字予以表述,使用大眾語言,捨去一些艱深聱牙的言辭,
不使用學術語言,多使用敘述性、描述性的語言,要通俗易懂,活潑流暢,
圖文並茂,雅俗共賞。
其實,要寫好一本大眾普及讀物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普及讀物不僅要求
文字淺顯,可讀性強,而且要求有學術含量,要體現學科前沿的研究成果;
同時也彰顯了作者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年朱光潛先生以“給青年的第
十三封信”為副標題,出版了美學佳作《談美》。朱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
和明白曉暢的語言,順著美從哪裡來、美是什麼及美的特點這一脈絡層層展
開,以一種對老朋友的語氣娓娓道來,平易親切,引人人勝,從而淨化了讀
者的心靈,“引讀者由藝術走人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朱自清語)
。該書先後重印三十多次,成為科學性、普及性的經典之作。大家學者的風
范告訴我們,一方面,大眾讀本不能寫成艱深的學術著作,因為曲高和寡自
然應者寥寥,普及變成空談;另一方面,大眾讀本又不能沒有學術含量,因
為沒有學術含量就失去了普及的意義。我們希望,這套叢書不僅能為國內外
熱愛孔子、儒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提供一種對儒家文化的生動的、通俗
的介紹,而且能為國內外讀者提供一種對儒家文化的有深度的認識,使讀者
在獲得儒家文化的具體知識的同時,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內在精神,感受
到中華民族的偉大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
在“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態文化
、倫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禮樂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
筆下娓娓道來。我們力求把對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轉向當下日常生活,從生活
中體認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飛人尋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
發掘出來,提煉出來,把它講清楚,注意發掘中國文化中具有普世價值的理
念,變成每箇中國人的自覺,還要把它變成世界性的東西。一本好的文化普
及讀物,應該在完成這個使命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 韓喜凱
2010年9月9日
反正到恢復正常再到日漸升溫至熱潮的過程,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其中應運而
生,起到了組織、引導和推動的作用。到了最近幾年,似乎出現了一熱一冷
的局面:關於孔子、儒學、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日趨繁榮,碩果纍纍,而大
眾化的普及工作卻沒有跟上,不少人對孔子、儒學有隔膜,對儒家文化說不
出一個子醜寅卯來。有鑒於此,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堅持繼續推動學術研究的
同時,下決心抓一抓普及工作,除了藉助電視、動漫、網路、講座、《論語
》普及工程、經典誦讀工程等多種形式宣傳孔子、普及儒學以外,還專門組
織編寫了這套“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目的在於向國內外讀者介紹儒家
文化的基本知識,加深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弘揚儒家文化的優秀傳統,建設
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儒家文化是以儒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文化,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文化
。儒學與儒家文化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儒學主要是指儒家的思想、理論、
學說,儒家文化則是儒學走向社會,化成天下、移風易俗而形成的包括制度
、禮俗、觀念等等在內的社會文化。儒學是儒家文化的源頭活水,儒家文化
是儒學的浩瀚長流。儒學通常為知識分子所掌握,儒家文化則為全體社會成
員所接受。儒家文化比儒學擁有更豐富的內涵,更廣闊的覆蓋面和更廣大的
人群。儒家文化在漢代逐步形成,兩千多年來,一方面,儒家文化昂揚直上
,遠播海外,形成了一個包括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中南半島在內的
巨大的儒家文化圈;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又以其居於軸心的地位,寬容、平
和、理性地對待其他形態的文化和異質的外來文化,博採眾長,融會創新,
不但引領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而且造就了中國文化的博大氣象,塑造了
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崇教重文、守禮義、知廉恥的國民性格,培育了自強不
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不了解儒家文化及其價值,就談不上了解中國本
土文化及其價值。由不了解而不珍惜,“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缽效貧兒
”,是近百年來一再發生的文化虛無主義偏向。今天,我們倡導儒家文化的
研究與普及,固然是為了拓展新的學術與文化領域,更重要的是為了摸清我
們的文化“家底”,認識“自家無盡藏”的價值,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
廣泛吸收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綜合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編撰“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主要目的是向讀者傳播有關儒家文化
知識,讓讀者對儒家文化有一個基本的認知,了解儒家文化的優點和特點以
及儒家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為此,我們著眼於儒家文化幾個大的方面擬
出選題。“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是關於儒家文化的普及性系列作品,要
求作者是專家、大家:專家搞普及,大家寫小書。我們通過向社會招標、專
家推薦等形式在全國選出了9位作者,完成了9個選題: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
教育(郭齊家著)、儒家法文化(俞榮根著)、儒家生態文化(喬清舉著)、儒家
倫理文化(唐凱麟、陳仁仁著)、儒家孝悌文化(舒大剛著)、儒家政治文化(
林存光、侯長安著)、儒家禮樂文化(丁鼎、郭善兵著)、儒商文化(戢鬥勇著
)、儒家文化與世界(施忠連著),這些著作都凝聚著作者在探索普及儒家文
化方面花費的心思和功夫及其奉獻精神。
編委會明確要求,“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是在學術研究基礎上的通
俗性、普及性的介紹之作,富有經典性、文學性、教育性。首先,作者對儒
家文化有精深的研究,能夠深人淺出地予以表達,對某一專業作全面系統、
客觀忠實的說明和介紹,重點寫那些仍有現代價值的、有助於人們認識儒家
文化的內容。其次,在素材選擇、主題提煉以及運筆形式、行文風格上,都
要融入現代意識,力求與時代精神相契合。再次,要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
果,化用自己的文字予以表述,使用大眾語言,捨去一些艱深聱牙的言辭,
不使用學術語言,多使用敘述性、描述性的語言,要通俗易懂,活潑流暢,
圖文並茂,雅俗共賞。
其實,要寫好一本大眾普及讀物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普及讀物不僅要求
文字淺顯,可讀性強,而且要求有學術含量,要體現學科前沿的研究成果;
同時也彰顯了作者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年朱光潛先生以“給青年的第
十三封信”為副標題,出版了美學佳作《談美》。朱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方式
和明白曉暢的語言,順著美從哪裡來、美是什麼及美的特點這一脈絡層層展
開,以一種對老朋友的語氣娓娓道來,平易親切,引人人勝,從而淨化了讀
者的心靈,“引讀者由藝術走人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朱自清語)
。該書先後重印三十多次,成為科學性、普及性的經典之作。大家學者的風
范告訴我們,一方面,大眾讀本不能寫成艱深的學術著作,因為曲高和寡自
然應者寥寥,普及變成空談;另一方面,大眾讀本又不能沒有學術含量,因
為沒有學術含量就失去了普及的意義。我們希望,這套叢書不僅能為國內外
熱愛孔子、儒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讀者提供一種對儒家文化的生動的、通俗
的介紹,而且能為國內外讀者提供一種對儒家文化的有深度的認識,使讀者
在獲得儒家文化的具體知識的同時,可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內在精神,感受
到中華民族的偉大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
在“儒家文化大眾讀本”叢書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態文化
、倫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禮樂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
筆下娓娓道來。我們力求把對孔子及儒家的研究轉向當下日常生活,從生活
中體認儒家之道,使孔子思想飛人尋常百姓家;把儒家文化中有價值的東西
發掘出來,提煉出來,把它講清楚,注意發掘中國文化中具有普世價值的理
念,變成每箇中國人的自覺,還要把它變成世界性的東西。一本好的文化普
及讀物,應該在完成這個使命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中國孔子基金會會長 韓喜凱
2010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