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泄熱湯

大黃泄熱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台》卷十六引《刪繁方》。具有泄熱通便,清熱利濕之功效。主治心勞熱,口中生瘡,大便難,閉塞不通,心滿痛,小腹熱。

基本介紹

  • 別名:泄熱湯(《聖濟總錄》卷九十二)
  • 出處:《外台》卷十六引《刪繁方》
  • 功用:泄熱通便,清熱利濕
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方,

組成

大黃、澤瀉、黃芩、梔子仁、芒消各二兩,桂心二兩,大棗三十枚,石膏八兩(碎,綿裹),甘草一兩(炙)。

用法

上切。以水九升,先取一升水,別漬大黃一宿,以餘八升煮諸藥,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黃,更煮兩沸,去大黃滓;下芒消,分為三服。

功用

泄熱通便,清熱利濕。

主治

心勞熱,口中生瘡,大便難,閉塞不通,心滿痛,小腹熱。

方義

本方主治胃腸蘊熱,實熱與積滯互結,循經所發之口中生瘡、大便難、閉塞不通等症。方中重用石膏甘寒以清瀉胃火,為君藥。大黃、芒硝蕩滌胃腸積滯,瀉熱通便,使火熱之邪從大便而出,梔子仁苦寒瀉三焦之火,並利小便以導熱下行,與澤瀉之滲利濕熱,共同使邪從小便而出,四藥合用,使邪從二便分消,黃芩清上焦之實火,共為臣藥,君臣相合,使上炎之火得清,胃腸之積熱從二便而降瀉。上藥均為苦寒之品,故佐以桂心辛熱之品,防大寒傷中,且因其行散溫通之性,入血分以活血通經,以止心滿痛。大棗、炙甘草益胃和中,緩和硝、黃峻下之性,並調和諸藥,炙甘草合石膏又有甘寒養陰生津之義。綜觀全方,有清有瀉,且滲利中有滋養,使熱邪盡去,口瘡、便秘等症均除。

運用

本方即調胃承氣湯加黃芩、梔子、桂心、石膏、澤瀉、大棗而成。

加減化裁

口渴者,可加生地、天花粉各一兩,以養陰生津。

使用注意

無實熱積滯者,慎用;有積滯者,當中病即止,以防瀉下太過傷中。忌海藻、生蔥、菘菜。
《備急千金要方》有通草。

附方

調味承氣湯
組成:大黃(去皮,清酒洗)四兩(12g),甘草(炙)二兩6g,芒硝半升(9g)
功用:緩下熱結
主治:陽明燥熱證。大便不通,口渴心煩,蒸蒸發熱,或腹中脹滿,或譫語,舌苔正黃,脈滑數,以及胃腸熱盛而致發斑吐衄,牙齦,咽喉腫痛等。
出處:《傷寒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