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左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三。主治風寒暑濕流注足陽明經,使腰腳痹痛,行步艱難,涎潮昏塞,大小便秘澀,腹痛嘔吐,或復下利,惡聞食氣,喘滿肩息,或自汗譫妄。
基本介紹
-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三
組成,用法,主治,加減化裁,附註,
組成
大黃(蒸)、細辛(去苗)、茯苓、防己、羌活、黃芩、前胡、枳殼(麩炒,去瓤)、厚朴(去皮,銼,姜制,炒)、甘草(炙)、杏仁(麩炒,去皮尖,別研)。
用法
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加生薑三片,大棗一個,煎七分,去滓,空腹熱服。
主治
風寒暑濕流注足陽明經,使腰腳痹痛,行步艱難,涎潮昏塞,大小便秘澀,腹痛嘔吐,或復下利,惡聞食氣,喘滿肩息,或自汗譫妄。
加減化裁
腹痛,加芍藥;秘結,加阿膠;喘,加桑白皮、紫蘇;小便秘,加澤瀉;四肢瘡癢浸淫,加升麻。所加並等分。
附註
附方1 半夏左經湯
組成:半夏(湯去滑)、乾葛、細辛、白朮、茯苓、桂心(不見火)防風、乾薑(炮)、黃芩、小草、甘草(炙)、柴胡、麥門冬(去心)各三分
主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腰脅痛,頭痛,眩暈,嘔吐宿汁,耳聾,驚悸,熱悶心煩,氣上喘滿肩息,腿痹,緩縱不隨。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三
附方2麻黃左經湯
組成:麻黃、乾葛、細辛、白朮、茯苓、防己(酒拌)、桂、羌活、甘草(炙)、防風各等分。
主治:風寒暑濕乘注足太陽經,以致腰足攣痹,肢節重痛;或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等症。
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