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鴻拳

大鴻拳

大鴻拳是古老優秀的漢族傳統拳種之一,具有拳勢威猛,剛勁有力,樸實無華,腳步紮實,功架渾厚,結構嚴緊,協調整齊,內外兼修,技擊實用,集氣、功、拳、架於一體,練、用於一身。它重在實戰套用,以十字捶為本,以順風捶見長,以馬步為先,以半跪步穩己,以整勁取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鴻拳
  • 分類:漢族拳術
  • 流傳區域:黃河流域
  • 特色:剛勁有力,樸實無華
  • 創始人:東晉葛洪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介紹,圖書目錄,基本介紹,名人錄,

圖書信息

書 名: 大鴻拳
作 者:安在峰
出版時間: 2005年12月
ISBN: 7-5009-2857-2/G·2756
開本:大32開
定價: 10.00 元
經銷:新華書店

內容簡介

大鴻拳傳流久遠,主要流行於黃淮流域,其它各地也有流傳。它是隋朝末年,名叫鴻仙的人,通過觀察,根據兩隻山羊鼓著肚子抵角的原理所創編而成的一種拳法。一開始,因它的練法有六種步驟,所以叫做“六步架”。宋朝人們為了紀念鴻仙,又因該拳的起勢式如飛鴻,故將此拳改名為“大鴻拳”。明末,人們將此拳泛稱為“離門道”。清朝時期該拳已形成體系,拳械套路就有幾十套,仍稱為“大鴻拳”,又由於此拳精華在於膀法,故也有人稱此拳之為“三晃膀”。這時,身懷大鴻拳絕技的李泰在京城顯名,後落難於豐縣,將此拳傳於張健等人。張健授拳黃淮一帶,現已廣泛流傳。
本書是根據大鴻拳大師張健在其家鄉豐縣傳授的套路整理而成的。為力求準確,我們對照了有關古譜及資料,拜訪了大鴻拳傳人鄒玉璽、鄒廣超、張之靈、鄧獻文、杜顯龍、杜爾鳳、曹用元、陳天龍等。
本書共分為四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大鴻拳概述,講術了大鴻拳的風格特點,以及淵源和發展;第二部分介紹了大鴻拳的手型、步型;第三部分為大鴻拳單練套路;第四部分為大鴻拳的實戰用法,按照單練套路動作順序,對逐個動作的實用方法,進行了介紹。單練套路、實戰用法均附了照片圖解,可謂圖文並茂,言簡圖晰,照之一讀就懂,一看就會,會則能用,用之見效,練用均備,實為一本難得的傳統武術圖譜,也是一本尚好的武術自學教材。

作者介紹

安在峰:武術家、養生家、作家。 自幼練武、習醫,精通武術、氣功、散打、推手、中醫、美術,擅長寫作著書。在省級以上雜誌上發表文學、理論、學術文章500余篇。人民體育出版社、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原農民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台北品冠文化出版社、台北大展出版,分別出版他的專著《武術實用摔法大全》《八極拳運動全書》《飛花長穗劍》《太極推手秘傳》《太極推手絕技》《拍打健身祛病功》《常見病指針療》《常見病耳穴療法》《常見病艾灸療法》《常見病熏洗療法》等70多部。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他編著的《出招制勝》一書獲第七屆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優勝獎。 他曾多次組隊帶領參加國家、省、市級的武術比賽,其隊員在比賽中多人多次獲得金、銀、銅牌100多枚。
徐州人民廣播電台、豐縣人民廣播電視台,《徐州日報》《豐縣日報》《徐州宣傳》《健身科學》等新聞媒介專題介紹過其事跡,併入選《古豐新歌》《一路風流》《實幹家》《太陽下的夢》等報告文學集。已入編《中國太極拳辭典》《中國武林人物誌》《中國當代武術家名典》《中國民間名人錄》《世界名人錄》《豐縣誌》等20多種志書。

圖書目錄

一、大鴻拳概述
二、大鴻拳手型步型
(一)大鴻拳的手型
(二)大鴻拳的步型
三、大鴻拳套路練法
(一)預備式
(二)三晃膀
第一段
(三)上步順風捶
(四)丁步掖手
(五)弓步單鞭
(六)震腳十字捶
(七)倒步回馬捶
(八)丁步掖手
(九)弓步單鞭
(十)進步順風捶
(十一)丁步雙挑掌
(十二)弓步單鞭
(十三)提膝通天炮
(十四)搖膀單鞭
(十五)踮步摟撒式
(十六)馬步雙撐捶
(十七)十字捶
(十八)進步順風捶
第二段
(十九)四步撐掌
(二十)撤步打虎
第三段
(二十一)上步雙撐捶
(二十二)轉身十字捶
(二十三)抬腿拗步打捶
(二十四)盤肘十字捶
(二十五)抬腿拗步打捶
(二十六)進步順風捶
第四段
(二十七)側縱身仆步拾腿
(二十八)踮步十字捶
(二十九)弓步斜撐捶
第五段
(三十)丁步背捶
(三十一)馬步雙撐捶
(三十二)原地二起腳
(三十三)翻身掄劈順風捶
(三十四)盤肘十字捶
(三十五)進步順風捶
第六段
(三十六)縱跳步橫撐捶
(三十七)轉身十字捶
(三十八)撲棱葉
(三十九)馬步順風捶
(四十)轉身順風捶
(四十一)掄砸順風捶
(四十二)收式還原
四、大鴻拳實戰用法
(一)預備式實戰用法
(二)三晃膀實戰用法
第一段動作的實戰用法
(三)上步順風捶實戰用法
(四)丁步掖手實戰用法
(五)弓步單鞭實戰用法
(六)震腳十字捶實戰用法
(七)倒步回馬捶實戰用法
(八)丁步掖手實戰用法
(九)弓步單鞭實戰用法
(十)進步順風捶實戰用法
(十一)丁步雙挑掌實戰用法
(十二)弓步單鞭實戰用法
(十三)提膝通天炮實戰用法
(十四)搖膀單鞭實戰用法
(十五)踮步摟撒式實戰用法
(十六)馬步雙撐捶實戰用法
(十七)十字捶實戰用法
(十八)進步順風捶實戰用法
第二段動作的實戰用法
(十九)四步撐掌實戰用法
(二十)撤步打虎實戰用法
第三段動作的實戰用法
(二十一)上步雙撐捶實戰用法
(二十二)轉身十字捶實戰用法
(二十三)抬腿拗步打捶實戰用法
(二十四)盤肘十字捶實戰用法
(二十五)抬腿拗步打捶實戰用法
(二十六)進步順風捶實戰用法
第四段動作的實戰用法
(二十七)側縱身仆步拾腿實戰用法
(二十八)踮步十字捶實戰用法
(二十九)弓步斜撐捶實戰用法
第五段動作的實戰用法
(三十)丁步背捶實戰用法
(三十一)馬步雙撐捶實戰用法
(三十二)原地二起腳實戰用法
(三十三)翻身掄劈順風捶實戰用法
(三十四)盤肘十字捶實戰用法
(三十五)進步順風捶實戰用法
第六段動作的實戰用法
(三十六)縱跳步橫撐捶實戰用法
(三十七)轉身十字捶實戰用法
(三十八)撲棱葉實戰用法
(三十九)馬步順風捶實戰用法
(四十)轉身十字捶實戰用法
(四十一)掄砸順風捶實戰用法
(四十二)收式還原實戰用法
附:大鴻拳連續圖譜

基本介紹

豐沛流傳的大洪拳,系千載之潛流,明傳不苟暗傳不息,也常叫“六步架”、“頭趟架”,也慣稱“三晃膀”系氣力功架拳,是我國古老的優秀拳種之一。它具有拳勢威猛,剛勁有力,樸實無華,腳步紮實,功架渾厚,結構嚴緊,協調整齊,內外兼修,技擊實用,集氣、功、拳、架於一體,練、用於一身。講究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馬步為先,扣步平肩,切勢氣門關,心意相合,意氣為一。它重在實戰套用,以十字捶為本,以順風捶見長,以馬步為先,以半跪步穩己,以整勁取勝,以獨特的風格,自成一派系,有別於我國南北廣泛流傳的洪拳和紅拳,又稱少林看家拳。
大洪拳傳流久遠,主要流行於黃淮流域,其它各地也有流傳。據傳該拳為東晉葛洪(公元284一345)所創,葛洪江蘇句容人,字稚,後人尊稱為洪仙,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道教理論家、煉丹家和醫藥學家。他通過觀察,根據兩隻山羊鼓著肚子抵角的原理所創編而成的一種拳法。一開始,因它的練法有六種步驟(即:第一步為平氣架;第二步為氣推力;第三步為氣排丹田;第四步為混用力;第五步為閉氣練法;第六步為混元氣練),所以叫做“六步架”。宋朝人們為了紀念洪仙,又因該拳的起勢式如飛洪,故將此拳改名為“大洪拳”。明末,人們將此拳泛稱為“離門道”。清朝時期該拳已形成體系,拳械套路就有幾十套,其中徒手單練的有六步架,二步架,“8”字步拳;徒手對練有靠臂捶,長打捶,十二捶,十四捶,十八捶,外扒眉等;器械單練套路有鞭,太平刀,雙刀,六路大刀,槍,棍,劍,繩標等;器械對練套路有盤龍棍,雙刀槍,單刀槍,白手奪槍,白手奪刀,大梢子對槍,三節棍對槍,四節子鏜對槍,六進單刀,雙鐧對槍,滾肚槍,一百單八槍等;功法有用功過氣法,臨敵應計法,老嫩救活法,百步捶法和定身法,仍稱為“大洪拳”,又由於此拳精華在於膀法,故也有人稱此拳之為“三晃膀”。這時,身懷大洪拳絕技的李泰在京城顯名,後落難於豐縣,將此拳傳於張健等人。張健授拳黃淮一帶,現已廣泛流傳。

名人錄

三晃膀大洪拳——“劍爺”張健
張健,生於清乾隆51年(1786年),卒於清同治4年(1865年) ,享年78歲,江蘇豐縣順河鄉仇莊人。張公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忙時健公的父親張士義靠耪二八維持生活,冬閒公10歲就隨父親磨豆腐為生計,以補家人生活之炊。
清嘉慶5年(1800年)秋後,拜李泰為師習三晃膀大洪拳法。從李師習武13年,深得真傳,全面系統地掌握了大洪拳的套路、功理和技法,深受李師青睞!李泰師,河北恩縣甜水鋪人,他武功高強,清嘉慶年間任大清皇宮禁衛武教頭,其間他被奸黨陷害,誣其謀反。帝傳旨捉拿,李泰拒捕,立反午門,單掌劈獅,奪出京門,從此以化緣隱身度日。因其奪出京門,與清兵交戰中一臂受傷,落下終身殘疾,故武林掌故中有“獨臂李泰下魯南”之說。
獨臂李泰,人稱“單胳膊李泰師”,1799年11月渡黃河南下,逃難於江蘇省豐縣城北順河鄉仇莊村,先棲身在村西一個破土地廟裡,後又住到仇莊東三關廟裡,以配製丸藥行醫為生,有時也給大戶打打短工。第二年麥收時,他與本地一個叫張士義的窮人同在仇莊北半里路的唐莊黃元益家打短工,倆人成為摯友。後來張姓短工得知李泰精通武藝,便說服黃家財主給李泰資助,黃元益拿出300斤黃豆,請他收徒授藝。他先後收下徒弟18人,其中卓有盛名的有“董存益的槍,黃本正的棍,王朝選的短打不用問,張健的劍術最著論”他所授徒弟中尤以張健盡得其真傳。
清嘉慶17年(1812年)秋,李泰打探到,追捕他的緊風已過,官兵無意再追捕他,他便想回家探親,眾徒再三挽留,但也知師父離家已久,思鄉心切,挽留不住,只好籌資為師送行。李泰臨行前,將弟子召集面前,囑咐道:“你們師兄弟中,家境最差的要數張健,為了讓張健能有口飯吃,今後傳藝業之事唯可張健!”
次日行程,師兄弟們送師數里,師父吩咐他們幾人先回,唯命張健再送一程。師徒二人曉行夜宿,來到黃河渡口邊,尋了一家客店住下,在此住了十餘日,每天早、晚李泰將張健領進河邊樹林隱蔽處教他武功秘法,把大洪拳的絕招用法和秘法口訣傾囊傳授,並將自己多年的武功秘藥和拳路譜牒交給了張健,待掌握純熟,師徒垂淚分別。
李師走後,張公牢記恩師之訓,日夜苦練功夫,認真鑽研,使大洪拳功理、醫法、技擊融會貫通,達到精益求精。張健功成當時,尤其劍法無人匹敵,蘇魯豫皖武林界尊稱其為“劍爺”。為不負師訓,使大洪拳發揚光大,他首先在家鄉開門收徒,第一期收了董堂董心朗、三官廟王朝選、三義村唐高武、五座樓李書勤、唐莊肖同志、北仇莊仇慎環、溫寨蔡士傑,陸續又收了夏邑縣陳金榮、五座樓李興美等一批弟子……(張健的子張敬先,孫張振邦也是其傳授,練的是童子功,後來也收了很多門徒)。張師對徒弟精心細緻,每教一樣功,先做示範分解動作,講解心法口訣,讓徒弟每個動作務必知其用意,他循循善誘,講解示範,要求姿勢正確,如有不正確者,反覆糾正,直到正確為止,因此徒弟們武功都進步很快。
鹹豐元年(1851年)秋,蟠龍決口,黃水橫流,豐縣遭災,平地水深沒膝,秋糧顆粒無收。牆倒屋塌,健公隨眾逃荒至夏邑縣,乞討度日,飽受風霜之苦,身染傷寒之疾,百日之久方愈。一天,陳家請了一位武師吳教頭,殺雞請客,雞飛至房檐上,正巧張公從此過,大顯身手,登房捉雞,大家都很吃驚,陳家把張公請到家中熱情款待。陳家武師吳教頭不服,逼張比武,張師無奈,拳打吳教頭,把武師擊到在地。從此張師在陳家授徒,所授弟子中尤以陳金榮武功較好。張師苦練大洪拳功夫到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地步,大、小、屈、伸、剛、柔、發、聚,神速自然,玄妙圓滑,如連綿之波浪;其功無極太極,太極無極,內有龍吟虎嘯之形,外有排山倒海之力;其招變化無窮,隱現莫測,出手恰似餓鷹捕食;其勢順其自然,動如猛虎,靜似綿羊,明武能迷眼。張健師乃三晃膀大洪拳傳豐沛及周邊之始祖,其洪拳技法之精,授業門徒之廣,可稱桃李周天,蘇魯豫皖從習者不絕於道,後世武術多出其門。
大洪拳傳人曹用元
□安在峰
在豐縣較有名氣、影響較大的大洪拳名師不乏其人。歡口鎮的曹用元先生,是現有的較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曹用元先生自幼得沛縣、豐縣、山東魚台名師真傳,勤學苦練大洪拳,亦有超越於常人的悟性,在大洪拳理論和散打技擊、氣功修煉等方面,有很深厚的造詣。特別難能可貴的是,他在80年以後的20多年來,走遍各地,尋訪武術名家,學習、交流、切磋、印證,武術學養日益豐富。
其實我們豐縣,是事實上的武術之鄉。現在的豐縣縣城內,可謂是武術高手雲集。馬德保、孫超元、馬培元等都是武學修養深厚的大洪拳老師,當然他們也都精通其他拳種。我建議,對豐縣有名的大洪拳拳師,包括其他武術流派的有名拳師,應該逐一作比較詳細的介紹。當然,要完成此一任務,非得依賴象安在峰先生這樣既有深厚武術修養,又有深厚文字功底的人不可。展示一下豐縣現有武術大家的風采,激勵廣大武術愛好者,也一定會對弘揚大洪拳,對促進民間體育健身運動的開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大洪拳二世傳人——王朝選
□安在峰
王朝選世居豐縣歡口北三官廟村,務農傳家,性孝悌,重節義,少時酷愛武術,十二歲拜大洪拳鼻祖、大洪拳家張健為師,學習大洪拳藝。
王朝選敦厚精誠,頗受張師之青睞,並得到張師的悉心傳授,深得其真傳。學武期間王朝選能勤學苦練,認真鑽研。他在文武各功及長短軟硬各種拳械方面樣樣精熟,他的靠臂捶、朝陽捶、掛活捶打的靈活巧妙;他的器械單練四門刀、六路大刀耍的撒土不漏,他的器械對練六進單刀槍,五虎擒羊棍,一百單八槍等與對手配合默契,動作逼真;他的暗器飛鏢能百步打免,飛刀指哪打哪,可不差分毫,及為精準。
王朝選立志大洪拳的研究,經常訪朋會友,與豪傑之士交流技藝,切磋武功,虛心學習,吸收各拳種之精華,將其溶於大洪拳,使大洪拳得以豐富和發展。他深知天地之大,人才之眾,拳技之深,學海無涯苦作舟。於是,他練拳特別吃苦,能精益求精,他的大洪拳藝極精,名聲遠揚。鄉鄰眾多大洪拳愛好者接踵而至,拜在他的門下,山東魚台的甄世宣、甄世祿等均是他的得意門生。他的傳人頗多,遍及豐縣、魚台兩縣,他的徒子徒孫不下數千。
豐縣尹莊大洪拳
尹大居、尹二居乃豐縣大洪拳名家。是豐縣大洪拳鼻祖監爺的孫子張振幫最得意的弟子,得到幫公的真傳。家居住在豐縣歡口鎮東北尹莊村。
在清光緒三十三年前後二月里,有一幫土匪經過尹莊村南,到沛縣去搶東西,經過前給大居個面子,送來一張片子,說借路從貴村南經過到沛縣去。尹大居當面應允。當土匪經過村南時,不知尹莊的何人,對準土匪的佇列打了一槍,正巧打死一名土匪。這事土匪誤認為大居令人打的,土匪甚惱怒,事前已給你面子,你也親口應允,現在你開冷槍打死我的人,真不識趣,看你尹大居有多大本領。隨即匪首下令圍攻尹莊。
這時尹大居也有誤會,你原說借路到沛縣是假,搶我尹莊是真,你好大膽子,其肯容你,兄弟二人備好馬、整好衣冠,跨馬持槍沖入匪群,兄弟二人並馬殺匪,二馬馳聘於匪群,如入無人之境,所向無不披靡。匪大驚,如炸了群的一窩小豬,四處亂串逃命。匪中也有武藝高強的人,持刀奮戰,拼搏起來,槍刀對刃叮叮噹噹,迸出火花。他兄弟二人並馬奮刺,土匪被他二人殺亂了陣角,潰不成隊。土匪頭子一看,近戰是不能取勝,只有遠戰,用箭射、用槍打。尹大居、尹二居都是張振幫的徒弟,氣功是很好的,用了擋鋼槍的法術,只有用箭射、用槍打中眼珠、或射中耳眼,才能打倒,別無二法。
土匪商定辦法後,箭和快槍、土炮,對準大居、二居的頭部齊發,他兄弟二人的馬也狂奔起來,槍刺的更猛了,土匪一個個倒下,正在大戰的緊要關頭,不幸大居的左眼中彈,當即倒下馬來身亡,時年三十一歲。
這時土匪一面與尹二居拼搏,一面去搶二尹家的東西,還有幾個土匪把大居的妹妹,拉到馬上馱著向東走了。尹二居親眼看到哥哥倒下馬來,胸中怒火在燃燒,恨不得一槍將土匪刺死完。二居正在狂殺土匪時,有人來報說他妹妹被土匪拉到馬上馱著往東走了。二居一聽此話,摧馬去搶救他妹妹,跑了約二里路追上土匪把土匪刺死。二居對妹妹說:“從這裡往東走,遇到人求他救你,我去護家。”。尹小姐走到渠圩子西北地里,遇到一位老太太在拾豆茬,尹小姐向前求救,老太太問明情況,慌忙把她領到家中,洗了臉,吃了飯。後來認了這位老太太乾娘。這為老太太就是渠圩子劉師傅官倉的母親。
尹二居把妹妹救下後,不顧自己的死活,又回去護守自己的家園,不料被土匪團團圍住,他寡不敵眾,累的筋疲力盡,被土匪用箭射中了右耳門,尹二居倒下馬來身亡,時年二十九歲。
為消滅土匪兄弟二人同死戰地,真可歌可泣呀。
註:尹大居的妹妹就是楊標太(乳名楊娃)的母親。
楊紀田、楊開的祖母,現住豐縣歡口尹莊。
劉招財 李廣友撰
一九九四年
大洪拳二世傳人——董心朗
□安在峰
董心朗,生於1838年,卒於1906年,江蘇豐縣歡口鎮董堂人。是黃淮下游流域大洪拳二世傳人,著名大洪拳家。
董心朗幼時聰慧,八歲入學,十三歲(1850年)拜著名大洪拳家張健為師,一面學文,一面練武,文武雙全,深得張師的器重。十五歲時索生棄文習武,初學武功,凡老師教過的動作,不論是拳術,還是槍、刀、劍、棍;不論是理論,還是功夫,日夜揣摩,反覆苦練,直到深刻領悟,達到拳腳純熟,姿勢正確,方才為止。他學習如饑似渴,不失時機地向老師不斷地要拳要招,學會了拳術,學器材,學會了器械學功夫,學會了功夫學理論。老師教其一招,他能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領悟,能舉一翻三。不到幾年的時間,他就全面掌握大洪拳體系的理論和技術,成為張師弟子中的一位佼佼者,受到張師的青睞。
董心朗從師學藝十年,盡得張師大洪拳真傳。師傅仙逝後,董心朗與一位河北省滄州訪友之人相遇,其人姓姜名憲質,是一位八極拳名師,身懷八極拳絕技。倆人相見格外投緣,董將其挽留住下,相互切磋,共論武事,互教互學,共同提高,姜憲質在董心朗家住了四年之久。董得益友,武功進步及大,並將所學與大洪拳高度溶合,使大洪拳功法、技術及理論進一步得到了豐富和完善,使董心朗的大洪拳進一步得到了升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不論從文功,還是武功上說,董心朗都是出類拔萃的人。在當時真是威鎮四方,名揚千里。慕名者紛紛而至,投師學藝者不斷。董心朗以發揚光大大洪拳為已任,對來者不拒,從不保守,能因人施教,傳授大洪拳的各類功夫。後來他教拳於蘇、魯、豫、皖一帶,門徒眾多,可謂桃李滿天下。他一生從事大洪拳的研究和傳播,培養了大批的大洪拳名家高手,在他的眾門徒中,如孫維揚、燕景珠、姜景珠、姜方禮、董中海、董中江、謝文善、謝克田、謝廣任、謝文炳、謝文信、謝文堂、謝中可、李清江、朱存智、李陰華、李貴芬、黃中奎、黃正廷、董連璣、汪基厚、劉爾彩、李敬斌、曾繼祥、皇甫善登、黃琪瑞、王登山等都是知名的大洪拳家。他為大洪拳的發展和普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董心朗辭世三十年後,眾門徒對恩師難忘,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七日,立起了透龍譽碑。碑心為:“清處仕董公心朗懿行紀念碑”。碑陰有志,其原文如下:
“孔門以尚勇善為國者,厥惟子路。其預期三年之效,曰:‘有勇知方’。嗚呼!此真救衰起弱,扶危定難之第一良謀也。國術提倡,今盛言矣。推厥源,始非由學校。蓋皆私人傳習,防身衛家。究其效,足以保障一方,稱名沒世。此謂非深有獲,於有勇知方之訓,詎克若是哉。心朗董公殆無愧歟!
公氏董,諱心朗,世居豐北董家堂。耕讀傳家,有自來矣。公性孝友,重然諾,敦義氣。髫齡時因捻亂輟讀,繼而延師習武藝。時有張師諱健者,端人也。精拳術,不較教授,獨於公加青眼。謂其事親孝,交友信,沈毅厚重,卓然自立。若是此,吾道有傳人矣!於是盡心傳授。公亦善體認,勤功苦積,十數年盡師之道。當捻亂平後,鄉間無警,耕鑿相安。循循如儒者,或叩以藝術,唯唯若弗勝。而一時近遠同道,鹹仰若泰斗焉。居恆慎審,施教擇人,亦如師。非孝友和平篤重義氣者,不得側其門。以故承其教者,大抵居鄉和厚,捍患御災,急公好義,使地方隱隱受斯道之益。而學士文人,亦鹹知武術足重。由斯以觀,若果國家提倡,俾人人如是,則國有不強、侮有難御者乎?吾今乃知‘古勇知方’之訓,數千年來,不在學校而在鄉黨也。謝君克田,公高足。能肩斯道者,不忘教澤。與同人集議立碑紀念,以垂不朽,而丐文於余。余維自幼與公同里,聞知最稔,義不當以弗文辭。因據實紀敘,以作表彰雲。
同里 孫紹祖(豐縣縣長) 敬撰
李厚基(福建省督軍兼省長) 敬書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 孟秋 敬立”
一九八八年三月初八,修建了董心朗紀念碑亭。董心朗的一生正如碑亭記里所說:……董公武藝超群,而又有仁人之心,故保家護村,惜老憐貧,是一貫所為。……貧寒者有求必應,不使失望,樂助於人,待人忠厚。里有糾紛,主動排解,息人之事,解人之憂,深客群望,四鄉之鄰,無不敬仰。……公之門下徒子徒孫部滿蘇、魯、豫、皖邊區,約近三千。正如碑亭楹聯所題:“四十年育桃李嘔心瀝血;三千徒衛祖國振興中華。”
武當洪拳源流
沛縣位於江蘇省的最北部,素稱“武術之鄉”,自古豪傑奮興,人才蔚起,既是漢高祖劉邦的發跡之地,亦是明太祖朱元章先祖的故里,史載漢高祖劉邦及漢初沛籍將領周勃、王陵、樊噲等人在起義前均愛武術,曾組織地方青壯年習兵練武,以後沛人愛武習武之風沿襲至今。
武當洪拳為內家拳法,據傳宋朝武當山一道士武功精湛獨創此拳,因其俗家姓洪,故定名為武當洪拳,又說:當年宋太祖打關東,闖關西,以三十六路拳,三百六十六手定天下,分三十六路為關東架,三百六十六手為關西架。關西架以陰柔圓活、纏絲螺旋勁為主,關東架以陽剛脆快、崩晃抖彈勁為主,基本拳架有太平架、十路彈腿、三晃膀、對練打捶、三十六摔、七十二擒拿等,器械有武當單劍、單刀、雙刀、雙拐、雙鉤、鈸、九節鞭、春秋大刀、等,其拳理以黃老學說為法旨,強調陰陽互濟、守柔曰強、後發先至的理論。
沛縣武當洪拳由張棟書在清朝光緒六年(1880)傳入縣內。《沛縣誌》介紹“張棟書(1856—1933),字福順,人稱張胖子,原籍河北省大名府南樂縣張小窩村人。出身武術世家,其父張萬青乃清末武當洪拳一代宗師。棟書自幼隨父習武,苦練二十餘載,深得其父真傳,並有所發展,功夫已達爐火純青之境。
棟書生性俠義,性格剛強,好打抱不平,曾打死惡霸之子,手提單刀背負雙拐,遊蕩江湖,訪師會友切磋技藝,清光緒六年來沛縣住城鎮東關客店,人們聽其言談,觀其行跡,深知非一般武林之輩,當時,城裡有一武人張宜林,力大無比,能抱石磙兩個,數年來無人能敵,人稱神力鐵掌。他聞聽東關店內來一上鄉武師,便來拜訪有意較量。時值盛夏,暑氣逼人。棟書在天井內搖扇納涼,宜林大步入內,棟書已知來意,在抱拳拱手之際暗發內力,宜林暗藏殺機揮拳向棟書打去,棟書順勢捋帶對方肘臂,以引進落空、借力打力之法,令其敗北。宜林自知遇到名師,遂拜倒在地。至此豐沛縣一帶慕名投師者日增,武當洪拳便開始在沛推廣起來。
張棟書在沛縣設場多處,授拳近五十餘載,弟子遍布豐沛一帶,有名氣者,如劉修信、劉修君、張開柱、李露、李居正、韓志賢、苗慶典、高興禮、郝心祿等。其中尤以劉修信為甚,《沛縣誌—人物錄》介紹“劉修信(1901—1968)鴛樓鄉東劉莊人,幼嗜武,弱冠,從河北省大名府拳師張福順學藝八年,盡得真傳。民國十一年(1922),獲豐沛兩縣武術比賽冠軍。民國二十五年,獲江蘇省行政督察專員舉辦的武術教練第一名,得“武術英烈”匾額,被薦為江蘇省國術館教練。翌年,返沛參加抗日,任縣武術隊教練兼隊長。長於鷹爪功,人稱“鐵爪子”。縣內至今仍傳誦著他的軼聞、佳話。
如今劉修信、劉修君一脈傳人,趙敏、梅修鵬、馮慶、梅軍、劉子甲等,在繼承前學的基礎上,勇於探索創新,有志於武當洪拳的傳承與發揚,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武當洪拳,受益於武當洪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