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腥

大頭腥

大頭腥又名太平洋真鱈,(與大西洋真鱈屬同一物種,產地不同而已) 鱈魚,鱈魚(鱈魚科)Gadous macrocephaius,屬冷水性底層魚類,以底棲小魚蝦為食。是北方沿海出產的主要海洋經濟魚類之一。體稍側扁,尾部向後逐漸狹小,尾柄很細,側扁。頭大。吻長。眼中大。口大。上頜突岀,下頜略短,下頜前下方有頤須1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頭腥
  • 別名太平洋真鱈
  • :動物界
  • :鱈魚科
  • 地方名:大頭青、大口魚、大頭魚、水口、闊口魚、大頭腥、石腸魚
  • 領域:生命科學
  • 分布:太平洋、大西洋北方水溫0~16℃的寒冷海域
簡介,形態特徵,產地、產季,經濟價值,食用方法,誤區,

簡介

鱈魚又名大頭青、大口魚、大頭魚、水口、闊口魚、大頭腥、石腸魚。是海水魚類,屬深海魚類,一般生活在水溫較低的海水裡。大部分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北方水溫0~16℃的寒冷海域,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黃海、渤海及東海北部。

形態特徵

兩頜與犁骨均具齒群,齒圓錐形,外行齒較大。鰓孔寬大,鰓蓋膜與頰部相連。鰓蓋條6,鰓耙3+(17~19)枚。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前部高位,漸向下彎,呈側中位。吻和頭腹面無鱗。縱線鱗150(有孔鱗),上鱗21,下鱗40~41枚。背鰭3個,鰭條分別為12~13、15~18、18~19。臀鰭2個鰭條分別為19~21、19~20。分別與第2、第3背鰭相對。胸鰭短。腹鰭喉位。尾鰭後緣略凹。體腔大,腹膜黑色。腸粗短,彎曲2次,約為體長的1/2。幽門盲囊細小而多。肝大,3葉。鰾囊狀,無鰾管。體背灰褐色,具很多不規則棕色和黃色斑紋,各鰭灰色,腹面灰白色。為冷水性底棲魚類,以無脊椎動物及小型魚類為食。夏、秋季棲息於黃海冷水區,冬季洄游於水深50~80m的沿海泥底區越冬。於黃海生殖期1~2月,懷卵量34萬~83萬粒,沉性卵,卵徑0.98~1.05mm。

產地、產季

分布於北太平洋。我國產於黃海和東海北部。主要漁場在黃海北部、山東高角東南偏東和海洋島南部及東南海區。漁期有冬、夏兩汛,冬汛是12月至翌年2月份;夏汛為4~7月份。產量以冬季最大。

經濟價值

鱈魚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6.5克、脂肪0.4克。其肉質白細鮮嫩,清口不膩、世界上不少國家把鱈魚作為主要食用魚類之一。除鮮食外,還加工成各種水產食品,此外鱈魚肝大而且含油量高,富含維生素A和D,是提取魚肝油的原料。

食用方法

沿海地區(以山東沿海為例)慣以清蒸、油潑、家常燒為主。其肉質呈蒜瓣狀、雪白,口感鮮美、無異味、微甜。

誤區

許多朋友認為大頭腥為朝鮮族食用的明太魚,其實不然,明太魚為狹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