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多齒海鯰

大頭多齒海鯰

大頭多齒海鯰,Netuma thalassina (Rüppell, 1837) ,為輻鰭魚綱鯰形目海鯰科多齒海鯰屬的一種魚類。分布於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淡水、半鹹水、海域,棲息深度10-195米,體長可達185厘米,棲息在底層水域,屬肉食性,可作為食用魚及游釣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頭多齒海鯰
  • 拉丁學名:Netuma thalassina (Rüppell, 1837) 
  • 二名法:Netuma thalassin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鯰形目
  • :海鯰科
  • :多齒海鯰屬
  • :大頭多齒海鯰
  • 英文名:Giant catfish  
概況,分布,特徵,生態,漁業利用,

概況

命名者:(Rüppell, 1837)
大頭多齒海鯰
俗名:成仔魚、成仔丁、銀成、白肉成、臭臊成 。
英文俗名:
Sea catfish;
Giant catfish;
Giant seacatfish;
Giant cat-fish;
Giant salmon catfish;
Giant sea catfish;
Marine catfish;
Khagga
是否有毒魚類:是
經濟型魚類: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同種異名:
Ariodes aeneus,
Arius andamanensis,
Arius nasutus,
Arius serratus,
Arius thalassinus,
Bagrus bilineatus,
Bagrus carchariorhijnchos,
Bagrus carchariorhynchos,
Bagrus laevigatus,
Bagrus netuma,
Bagrus thalassinus,
Netuma thalassina jacksonensis,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紅海,東至玻里尼西亞,北至琉球,南至澳洲皆有發現。台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北部等海域。

特徵

體延長,頭部略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頭中大,上覆骨板,板上具顆粒突出,枕骨區骨板後端窄。吻部略尖;口在吻端下方,上頜較下頜為長,頜骨具銳利齒帶,齶骨則具一對略呈卵圓形的齒帶,一對與其緊靠而略呈卵圓形的齒帶以及在後方有一對大而呈三角形之齒帶;口邊有須3對。第一鰓弓具12-15鰓耙數。體無鱗,黏液膜易落。背鰭有I銳利硬棘及6-7軟條,硬棘具有毒腺,後方具一脂鰭;左右胸鰭各具I硬棘,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腹鰭軟條14-17;尾鰭深分叉形。體背呈藍灰色,體側灰白色,腹部澹白。各鰭略偏黃;脂鰭具黑緣。以前所記載之泰來海鯰(Arius thalassin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生態

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沿岸之底棲性魚類,喜歡棲息於砂泥底質的地形環境,常會至河口區覓食,甚至河川下游,主要以無嵴椎動物及小魚為食。夜行性,具築洞而居之習性,偶會集結成群。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且有毒腺,是其防止其它魚類攻擊的利器。

漁業利用

在春、夏季時常為流刺網、延繩釣及底拖網所獲,亦是釣友在河口區域常釣獲的魚種。由於魚肉腥味較重,故經濟價值不高,可以用枸杞、當歸等中藥燉煮去腥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