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周提出的觀點,綜述,內容,關於人類前途的預言,預言,引發矛盾,各國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日益深刻,矛盾,已開發國家內的矛盾,導致國內失業率的上升,開發中國家內的矛盾,經濟全球化亦即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擴張,開發中國家的階級矛盾就比已開發國家更趨激化,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矛盾,這樣的戰爭,今後只會多起來,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矛盾,諸矛盾的相互影響,總結,歸納,結論,附錄1,歷史問題與理論根源,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統一的真諦,
劉周提出的觀點
綜述
大預言即關於人類前途的
預言,是青年學者
劉周在“關於人類前途的預言”及其三篇附文中提出的。
內容
內容包括:已開發國家內的矛盾, 開發中國家內的矛盾,諸矛盾的相互影響等內容。
關於人類前途的預言
預言
(一)世界統一是人類的前途和新生。人類若不歸於滅亡,便要走向新生。
(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使世界統一由一種模糊的遠景,變成了一種越來越清晰的近景和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
(三)世界可否統一和何時統一,決定於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矛盾,以及這些矛盾的發展情況。
引發矛盾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經濟活動的國際化趨勢不斷加強,各國之間在經濟活動中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和相互聯繫日益緊密。因而,各國在經濟活動中的相互協調也變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迫切。這也就是說,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經濟發展對各國相互協調的要求越來越高。
各國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日益深刻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市場越來越表現為全球的市場,因而競爭也越來越表現為全球的競爭。競爭的全球化發展,不可避免的使資本各國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日益深刻。因為矛盾的加深加劇,各國之間相互協調的基礎就越來越弱。所以,形式上有時會表現為某些國家之間因結成某種聯盟而增加了協調,但是這種協調的實質不過是結盟國家利用盟國之間的協調來與聯盟外國家進行鬥爭。
對於全球協調來說,這種局部性質的協調增加,不是全球協調增加的表現,而是全球協調減少的表現。某些地區性國家組織(譬如北約、歐盟、東協等)作用的加強,所伴隨著的正是聯合國(全球性組織)作用的減弱,這就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全球協調日趨惡化的最好注釋。所以,一方面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經濟發展對全球協調的要求越來越強,一方面則是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越來越不協調。這就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各種矛盾產生及發展的主要基礎。
矛盾
已開發國家內的矛盾
(五)已開發國家大都以比較完備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作為調節社會階級矛盾的工具,從而保證其社會階級關係的相對和諧。但是,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備,主要依靠於政府對企業的重稅。也就是主要依靠於資本階級向政府交納的高額稅金,亦即依靠於資本階級對勞動階級的階級讓步。
(六)但是,經濟全球化的出現和發展,必然地導致了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可逆轉的逐步的破壞。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可以理所當然的將企業轉移到低稅金的開發中國家,以逃避國內的重稅。在這種情況下,已開發國家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必然會因為國內稅收的減少而受到衝擊和破壞。
導致國內失業率的上升
(七)與此同步,由於一部分企業轉移到低稅金的開發中國家,必然導致國內失業率的上升。而失業率的上升又標誌著待僱傭人員的增加,待僱傭人員的增加又意味著資本家僱傭員工時會有較大的選擇餘地,因而可以用較低的報酬僱到員工。這樣,整個被僱傭階級的工資待遇就會不斷惡化,而且經常會面臨失業的危險。
(八)所以,一方面是整個被僱傭階級的生存環境逐漸惡化;一方面是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逐漸遭到破壞,而使包括失業人員在內的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環境逐漸惡化——這就是經濟全球化給已開發國家帶來的必然的基本變化。這種變化最終必然導致社會階級矛盾的激化,並進而導致激烈的暴力的階級鬥爭。2005年,法國巴黎發生的所謂“騷亂”,實質上就是這樣形成的。可以斷言,巴黎的“騷亂”只是整個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新一輪激烈的階級鬥爭開始的標誌和信號。因此,已開發國家內的階級鬥爭風暴已經不可避免,它的出現會因為國際鬥爭形勢的變化而有方式和時間上的複雜變化。但是,種子既已經生長,趨勢必不可改變。
開發中國家內的矛盾
(九)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已開發國家主導的全球化,是已開發國家經濟擴張的別稱。所以,當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世界經濟運行,主要體現為:1、已開發國家的大量產品湧入開發中國家的市場,並力圖逐步壟斷其市場;2、已開發國家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高污染企業以及企圖逃避重稅的企業,大量轉移至開發中國家;3、開發中國家只有在能源、原材料、初級產品或某些高技術產品的組成原件等有限的產品領域,才占有優勢,才可能較大規模的進入已開發國家。
所以,經濟全球化的實際情況是:開發中國家越來越深入地成為已開發國家的產品市場、能源基地、原材料基地和傾倒工業廢品的垃圾場。所以,這種經濟全球化實際上是一種“單向度的經濟全球化”,它不是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全球化,而是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全球化,是已開發國家經濟擴張的別稱。
經濟全球化亦即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擴張
(十)經濟全球化亦即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擴張。這種擴張,在全球資源整合的名義下,使開發中國家的經濟越來越成為已開發國家經濟的附庸,其國民經濟體系越來越變得畸形和脆弱,越來越離不開發達國家的“幫助”。於是,在已開發國家力度越來越大的“幫助”下,整個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越來越糟糕,國際社會中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南北差距越拉越大。這就是現實。
(十一)由於已開發國家產品的大量湧入,相比之下,開發中國家的成本較高、價格較高而質量較低的產品迅速失去市場。許多企圖打入國際市場去與已開發國家的企業一爭高下的企業,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下,在其國門之內就被大量湧進來的外國產品擠垮了。(開發中國家形成擁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國集團”的數量和質量均是極低的)。
(十二)不僅是已開發國家的產品湧入了開發中國家,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也紛紛把公司、廠礦開到了開發中國家。這樣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命脈就逐漸被已開發國家所掌握了。
(十三)開發中國家民族產業的破產以及被兼併,造成了大量的失業。而失業人員中只有一少部分是可以被外國企業或合資企業僱傭的——因為已開發國家企業所需的員工遠遠少於民族產業所需的員工。這樣,開發中國家失業的增加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現象。
開發中國家的階級矛盾就比已開發國家更趨激化
(十四)失業的增加,同樣也帶來整個被僱傭階級工資待遇的下降。
(十五)開發中國家一般都缺乏比較完備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體系。所以,失業人員和被僱傭階級的生存環境只能比已開發國家成倍地糟糕。這樣,開發中國家的階級矛盾就比已開發國家更趨激化,自發的暴力了階級鬥爭就比已開發國家更容易發生。所以,席捲整個開發中國家的階級鬥爭風暴,也將由於開發中國家普遍缺乏緩和其國內階級矛盾的經濟力量,而比已開發國家提前發生。
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矛盾
(十六)當前經濟全球化是已開發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是已開發國家經濟擴張的別稱。這種擴張的初期,會給開發中國家帶來某些表面上的繁榮。但是隨著其發展和深入,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命脈便逐步地被已開發國家掌握。所以,這種擴張的實質同時又是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經濟的兼併,是新的殖民主義行為,而且是更加不負責任的竭澤而漁的殖民主義行為,是用美麗言辭包裹起來的海盜式的殖民掠奪。這是當前國際社會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的真正根源。
這樣的戰爭,今後只會多起來
(十七)因而,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十八)當前,戰亂不息的中東局勢,正是這種矛盾發展的結果。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戰爭、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等等,就其實質而言都是已開發國家欺壓掠奪開發中國家、開發中國家反抗這種欺壓掠奪的戰爭,是基於爭奪和控制中東能源重地的戰爭。
(十九)這樣的戰爭,今後只會多起來,而不是少下去。發動戰爭的理由會越趨多樣,但是不管有多少種包裹戰爭本來面目的謊言,都只會使戰爭的真實性質和後果,越來越真實清楚。
(二十)當前全世界日趨嚴重的恐怖主義行為,也是這種矛盾的外在表現。是開發中國家反抗已開發國家軍事入侵、經濟掠奪的一種不對稱戰爭行為。這種行為在形式上是過激的和不合理的,但是究其所發生的根源,卻可發現其包含有一定的合理的核心。
(二十一)總之,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矛盾的深化,正在全球範圍內不可逆轉的向前發展。
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矛盾
(二十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也意味著已開發國家在全球範圍內的圍繞市場和資源的爭奪戰的發展。
(二十三)冷戰結束以來,以美蘇兩霸(兩極)相互對抗為主要特徵的國際舊秩序被打破。政治多極化風潮乘時而起。
(二十四)政治多極化,本質上是以美國單極獨霸為對立面的。
(二十五)政治多極化,本質上是一種“多霸主”的國際新秩序藍圖。它是列強各國反對美國單極霸主體系的行為綱領。因而,也可以說是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列強“爭霸”的產物。
所以,開發中國家並不在“多極”之列,多極只是列強的“多極”。
(二十六)政治多極化的出現。以中國先秦歷史來比擬,便是:春秋五霸時代結束,而戰國爭雄時代到來。
(二十七)美國企圖保持其超級大國的單極霸主地位,而其它列強國家則企圖以確立各自的局部霸權,來否定美國的全球霸權。所以,政治多極化本身又是一個充滿鬥爭的過程。
(二十八)圍繞政治多極化的鬥爭,本質上是列強之間經濟鬥爭的反映,同時又是服務於列強之間的經濟鬥爭的。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英西與德法俄的分歧,正是其經濟利益相互衝突的產物。
(二十九)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已開發國家圍繞市場、資源所進行的爭奪,必然會發展為越來越多、越來越嚴重的政治的和軍事的鬥爭。這是絕對不可避免的。
(三十)自上世紀美蘇冷戰以來,由於核武器的出現,大國之間在處理相互關係時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因此,冷戰以來規模較大的戰爭,基本上都是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戰爭,或者是大國之間的代理戰爭(即由小國代表大國所進行的戰爭)。
(三十一)戰爭是“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鬥爭形式”(《毛澤東選集》第155頁)。
“戰爭是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階級和階級、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相互鬥爭的最高形式”(同上,第166頁)。
(三十二)所以,戰爭是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矛盾不可調和是“因”,發生戰爭是“果”。
(三十三)所以,冷戰以來,大國之間沒有爆發大規模戰爭的本質原因——是大國之間的矛盾尚存在一定的調和的空間。而懼怕核戰爭對人類的毀滅性威脅,只是表層的原因。
(三十四)所以,在矛盾真正不可調和的情況下,核戰爭對人類的毀滅性威脅,不會成為爆發戰爭的障礙。
(三十五)當前關於核戰爭對人類的毀滅性威脅的宣傳,只是一種邏輯上的假想推理。
通常所謂“現存核武器即可毀滅地球若干次”的說法——首先,是以一個核子彈(或氫彈)爆炸所及有多少平方公里為基礎數據;其次,是根據有核國家共有原子武器的總量,推斷所有原子武器爆炸所及總共可達多少平方公里;再次,是以所得總數據與地球的總面積相比,看所有原子武器爆炸所及(若干平方公里)達到了地球總面積的多少倍;最後,即據此斷定現存核武器可以毀滅地球多少次。——所以,這無疑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推導,無疑會與現實有相當的距離。——所以,這無疑是一種被誇大了的“威脅”(這種誇大是某些國家核訛詐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無疑,這種被誇大了的威脅,在大國矛盾真正不可調和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成為爆發戰爭的障礙。
諸矛盾的相互影響
(三十六)以上諸矛盾(已開發國家內的矛盾、開發中國家內的矛盾、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矛盾、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矛盾)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刺激和相互推動的。——因而是互動的和聯動的發展。
(三十七)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矛盾,跟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矛盾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已開發國家之間所爭奪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對開發中國家市場和資源的控制權。同時,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市場和資源的控制,也是在相互爭奪中確立和存在的。
(三十八)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爭奪越激烈,已開發國家對各自已控制的開發中國家的控制就會越深入。——因為爭奪越激烈,控制新的區域和領域的難度就越大。而控制新區域新領域的難度的增加,就會迫使已開發國家採取一切措施增加自己在已控制區域和領域的收入,並用這些增加的收入來加強其爭奪新區域和新領域的力量。所以,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爭奪越激烈、矛盾越發展的同時,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鬥爭也會越激烈、矛盾也會越加深。反過來,已控制的開發中國家對控制者的反對的加劇,也會迫使已開發國家更加去爭奪新的區域和領域,因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矛盾又會因此進一步的加深。
(三十九)已開發國家越要在已控制的開發中國家增加自己的收入,就越要加大對開發中國家的剝削和掠奪的力度,開發中國家所受的損害就會越大。開發中國家所受的損害越大,其國內情況就越糟糕,國內階級矛盾就會越嚴重。反過來,開發中國家國內階級矛盾越嚴重,也會使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的矛盾變得越加複雜和深刻。
(四十)已開發國家之間矛盾的加深、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矛盾的加深,都會使已開發國家向國外獲取利潤的空間受到限制。因而,“困於外者必返之於內”——失去於國外的利潤部分,必然會從國內補足,必然會用加強國內剝削和減少國內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費用的辦法來進行彌補。所以,國內的階級矛盾就會不可避免的加劇。同樣,國內矛盾的加劇,也會迫使已開發國家加大其對外鬥爭的力度。因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矛盾、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矛盾都會因此更加嚴重。
(四十一)所以,綜言之,——已開發國家內的矛盾、開發中國家內的矛盾、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矛盾、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矛盾——這幾種矛盾都會在相互影響、相互刺激和相互推動中,獲得加倍的發展。
(四十二)所以,
①已開發國家內的革命風暴和開發中國家內的革命風暴都將不可避免,而且必將提前爆發(另外,流行於當前世界的“腐敗潮”也必將起促進的作用)。
②已開發國家以強凌弱、開發中國家以暴抗暴的戰爭必將進一步增多、升級和發展。
③已開發國家之間(特別是軍事大國之間)的戰爭必將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必將爆發。而且一定會比人們所能想像的爆發時間更早。
總結
歸納
(四十三)已開發國家內的矛盾、開發中國家內的矛盾、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矛盾、已開發國家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發展和激化,都深深的根植於——經濟全球化對全球經濟協調的要求越來越強,而各國實際上的經濟活動卻越來越不協調——這一基礎性矛盾之上。
(四十四)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全球經濟發展要求”與“各國經濟活動”之間的矛盾,實質上也就是經濟全球化與政治多極化的矛盾。因為各國在經濟活動中的越來越不協調,正是政治多極化的主要表現之一。
(四十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個上層建築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的歷史。當經濟基礎發展到封建經濟的時代時,奴隸制的上層建築就不能長時間繼續存在。而當經濟基礎發展到資本主義經濟的時代時,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築就必然取代封建制的上層建築。所以,當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提出什麼樣的變革要求時,上層建築就必然按照這個要求發生變革。——這是歷史的實際,也是歷史的規律。
(四十六)經濟全球化屬於經濟基礎的範疇。政治多極化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
(四十七)政治多極化,不是與經濟全球化相適應的上層建築。
(四十八)經濟全球化,要求作為全球生產要素的各國各地區之間有越來越密切的配合和協作。因而,也要求各國在處理相互間經濟關係的時候,更多地考慮全球經濟發展的大局,而不是以一國的“私利”破壞全球經濟發展的“公利”。惟其如此,方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
結論
(四十九)所以——經濟全球化,要求具有全球協調職能的“政府組織”保證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經濟全球化,要求具有全球“一體化”職能的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經濟全球化必將導致全球的政治統一。
(五十)所以——當前經濟全球化時代諸矛盾發展的結果,必然使多個民族國家分裂割據的世界歸於一統。廣泛發生於已開發國家內和開發中國家內的革命風暴,以及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戰爭,以及已開發國家之間的戰爭,最終都只有一個歸宿,那就是:世界統一。
(五十一)所以——革命必然爆發、戰爭必然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必然爆發、世界必然統一。這是歷史的必然,這是科學的真理。任誰也無力阻擋。
(五十二)所以,對於這個時代來說,和平所以重要,是因為缺乏和平;戰爭所以重要,是因為只有用戰爭消滅戰爭,才能爭得人類永久之和平,才能爭得世界的統一和人類的新生。
附錄1
歷史問題與理論根源
(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潮流,是十九、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世界性歷史潮流。但是,到了二十世紀末,隨著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相繼解體,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了最低的持久的低潮。這種持久低潮的出現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嚴重的失敗。它的形成固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決定的。但是,如此重大的失敗,如果說絲毫沒有理論指導上的原因,那是說不通的。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理論方面的原因。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持久低潮的發生,也有其理論方面的根源。 (二)這個理論根源, 在於過多地強調了階級矛盾而忽視了民族矛盾,忽視了革命過程中物質利益的驅動作用,忽視了革命只是在物質利益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社會現象。帝國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與落後民族的無產階級,存在著“長遠”的共同利益: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但是與本國資產階級則有著直接的共同利益:資產階級進行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結果,不僅使資產階級獲得高額利潤,而且使無產階級也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工資待遇。因此,在帝國主義國家裡,無產階級實際上充當著資產階級“高額利潤”的分贓者。他們因為這種“分贓”而滋長機會主義,放鬆或放棄了對本國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而歸根結底,就是形成了恩格斯所講的“資產階級化了的無產階級”和“剝削全世界的民族”(《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338頁)。與此相對應的則是形成受剝削的民族。 所以,在實踐中“剝削民族”中的“資產階級化了的無產階級”更多地是根據其直接利益和民族觀念,與本國資產階級實行了聯合。而不是根據實現共產主義的長遠利益和無產階級的國際友情,與受剝削民族的無產階級實行聯合。這也就是列寧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里“只有李卜克內西一人代表社會主義,代表無產階級事業,代表無產階級革命”(《列寧選集》第三卷第56頁)的真正原因——因為德國的無產階級實行了與本國資產階級的聯合。同樣的,在遭受“剝削民族”軍事侵略和經濟掠奪的時候,受剝削民族的無產階級也是與本國資產階級實行聯合,以抵禦外侮。抗日時期中國各階級統一戰線的形成,就是這種情況(抗日時期日本無產階級的大部也在事實上充當了日本資產階級侵略中國的附庸)。 所以,在世界已經劃分成剝削民族和受剝削民族的時代——無論在剝削民族還是在受剝削民族,其國內階級矛盾或者因“無產階級參與掠奪後的分贓”而獲得緩和;或者因遭受外來壓迫而被擱置——總之是階級矛盾普遍的降到了次要的位置而為民族矛盾所取代。所以就本時代的現實而言,無產階級首先是民族的無產階級,其次才是世界的無產階級,民族的凝聚力遠超過階級的凝聚力。無產階級的民族性對“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影響和衝擊,已經構成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戰略的巨大局限。這一點馬克思主義的先哲們雖然很早就有所認識,但是始終沒有將其上升到原則的高度和理論的高度,來指導革命實踐。因而在這一問題上始終處於被動的境地。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歸於低潮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所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持久低潮的出現不僅是實踐的失敗,而且也是理論的失敗。這一理論失敗的要害,就是沒有把“全世界受剝削民族聯合起來”放到與“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一樣重要或者更加突出的位置。 (三)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整個過程中,帝國主義始終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最大的敵人和最大的障礙。任何有利於戰勝和克服這一障礙的策略都是革命的和科學的。而要克服這一障礙,沒有全世界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聯合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要聯合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就不能把尚未發生革命的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即統治階級)推向帝國主義一邊。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雖然也壓迫和剝削本國的無產階級,但是他們與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決定了他們必然有民族革命的要求。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必然而且也只能在少數的國家和地區首先發生,而首先發生無產階級革命的國家,只有聯合大多數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才能最終戰勝世界的帝國主義,完成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但是,首先發生無產階級革命的國家的過於激烈的國內階級鬥爭,正是在這一點上幫助了帝國主義。他們沒有注意到這樣一種內在的聯繫,即只有對本國資產階級採取一定的階級聯合,才可能真正聯合尚未發生革命的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而只有聯合了被壓迫民族中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才可能聯合到他們所統治的整個民族。只有聯合了大多數的整個的被壓迫民族,才可能最終戰勝帝國主義,最終完成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所以結果是,不僅把應該聯合的力量嚇跑了,而且還把這一力量推到了帝國主義一面。正是由於這一戰略性的錯誤,才使得無產階級革命在二戰剛過不久即陷入了停止不前的狀態。之所以出現這種停止不前的狀態,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大量的以資產階級為統治階級的被壓迫民族投靠了帝國主義。所以,二戰以後出現的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和共產主義國家陣營——兩大陣營的對峙——本身就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戰略錯誤的最嚴重後果。這種對峙的第一個產物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停止不前,第二個產物就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政黨不斷改變顏色。蘇聯崩潰時的蘇共早已不是無產階級的蘇共,而是一個質變為資產階級政黨的蘇共,所以葉爾欽和戈巴契夫並不是消滅蘇共的元兇,他們只是辦理了一個終止蘇共的法律手續而已。 (四)資本主義國家陣營和共產主義國家陣營的對峙,也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各國的資產階級由於害怕無產階級革命而普遍的在其國內採取了較大程度的階級讓步措施,改善本國無產階級的政治待遇和生活狀況,所以各國國內的階級矛盾均較緩和。其次是帝國主義的資產階級對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採取了較多的政治拉攏和經濟援助措施,加強了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團結。而這時候的共產主義領導者們,則由於無產階級革命的停止不前而對革命前途喪失了信心,信心的喪失最後就導致了信仰的喪失,而信仰的喪失就使革命隊伍不斷發生異化和質變。於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在不知不覺中變就成了資產階級的政黨。所以,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崩潰是從各國共產黨的質變開始的。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崩潰,就其實質而言,並不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失敗,它的全部意義不過是幫助人們確認了業已發生多時的質變。因此從這一點上講,它對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積極的意義無疑是主要的。 (五)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崩潰,是以蘇聯十月革命為重要標誌的二十世紀共運高潮的一個終結,也是新的共運高潮的開始。隨著蘇聯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崩潰以及資產階級對共運失敗的慶賀,各國資產階級曾經長期執行的階級緩和政策將必然地發生變化,帝國主義曾經長期執行的拉攏被壓迫民族的資產階級的政策也將必然地發生變化。因此,普遍於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階級矛盾的激化,帝國主義國家與廣大被壓迫民族的民族矛盾的激化,將無論如何都不可避免。新的更大更激烈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必然為新的空前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高潮準備好一切條件。
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
現行國際匯率機制,是現行不平等國際經濟貿易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有利於“少數剝削全世界的國家”的匯率機制。
舉例來說,以1美元兌換人民幣7.5元計算。一個美國人擁有8000美元,這在美國是比較平常的事情。但是,這個美國人拿著這8000美元到中國來兌換成人民幣就是60000元人民幣。而在中國物價極低而美國物價極高的條件下,用60000元人民幣在中國購買的實物比8000美元在美國所能購買的實物的價值不知要超出多少倍。這也就是說,這個美國人拿著這8000美元到中國來,用不著生產,用不著勞動,用不著冒任何投資的風險,這8000美元就實現了成倍的資本增值,實現了成倍的資本利潤。這部分增值出來的利潤是從哪裡來的呢?它是靠無償占有中國人民的血汗來實現的。中國與美國的關係如此,世界上一切開發中國家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的關係也基本如此——即開發中國家物價低而且貨幣匯價也低,已開發國家物價高而且貨幣匯價也高(日本的情況有所不同,日元匯價低但是日本的物價極端地高,因此歐美國家的人到了日本也倍感無錢。但是,歐美國家的人到了中國這樣的開發中國家就感到自己非常有錢,因為一方面他們攜帶的本國貨幣可以換到成倍的所往國貨幣,另一方面所往國的物價又比本國物價低的可怕。所以他們在本國只可以買到一根火柴的錢到了開發中國家便可以買到一盒火柴,甚至更多。這就是這個時代的基本現實)。所以,現行國際貨幣匯率機制是一種極其反動的匯率機制,它是西方已開發國家剝削廣大開發中國家的一種極具隱蔽性的工具。它所能存在的真正基礎是國際間的強權關係,它的基本內容是由殖民地時代的殖民掠奪關係決定並逐步演變而來的。它與不平等國際經濟貿易秩序中的其它部分共同成為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和平掠奪的工具,而這種所謂的和平掠奪則是殖民地時代武裝掠奪的繼續。(真正平等的匯率機制,基本上應該以各國的物價指數作為主要的基礎指標。因為物價較低即說明其貨幣包含的實物量較多,因此其匯價也相對的應該較高;而物價較高則說明其貨幣包含的實物量較少,因而其匯價也相對的應該較低。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
另: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們(尤其是跨國財團的資本家),表面上是依靠自己的資本和經營管理手段而在國際市場中賺取利潤。但是構成他們利潤的絕大部分,實際上主要是依靠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機制來實現的。我們知道,現行的不平等國際貿易機制,是歷史形成的。它是歷史上的殖民國家武力征服的產物,而且直到現在依然是依靠武力來維持的。所以,毫無疑問地,已開發國家的資本家們,和平地在國際市場中賺取利潤的時候,他們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和平的掠奪;他們在進行這種偽善的和平掠奪的時候,實質上是在進行一種全新意義上的武力掠奪,實質上是在參與著一場跨越歷史時代的血腥的和骯髒的掠奪戰爭。資本家們正是這場骯髒戰爭的受益者和指使者。他們的利潤依靠了他們各自國家的歷史上的武力,並且也依靠著武力,所以,他們歸根到底是在靠武力賺錢,他們發的依然是戰爭財。所以,資本時代最大的資本,不是資本而是暴力。
統一的真諦
關於世界和平的理論探討
一、劉周《關於人類前途的預言》:
……
二、劉周《統一的真諦》:
(一)《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二)統一不是一國對多國的征服,也不是一國對多國的吞併。統一的真諦,是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風俗的人們以一種新的方式相處。新的方式應該是和平的、平等的、自由的和共存共榮的。
(三)世界統一的真正敵人,不是多國並存和紛爭的世界格局。而是這一格局中企圖永保自己奴役他國或奴役他人之地位的少數害群之馬。
(四)世界統一的實質,就是為全世界和全人類除去害群之馬,就是建立平等自由和共存共榮的世界新秩序。
(五)世界統一意味著一定範圍內和一定時間內的戰爭。但是世界統一不單靠戰爭來實現,它更多地依靠於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人們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包容。統一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交流和交融的增加,將會縮減戰爭的規模和時間。這就是“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的道理。
(六)世界統一離不開戰爭,但只有世界統一才是消滅戰爭和爭取人類永久和平的唯一手段。只有世界統一,才能消除人類的自相殘殺。誰反對世界統一,誰就不是真正熱愛和平。
(七)只有世界統一,才能徹底解除核武器和一切毀滅性武器對人類的威脅。
(八)只有世界統一,才能解除全世界人民的兵役負擔和軍費負擔,才能把全世界龐大的軍費開支用於改善民生。
(九)只有世界統一,才能避免資源浪費和和減少環境污染,才能使全人類的福祉迅速增長。困擾當今世界的一切問題,才能得到迅速有效的解決。
(十)語云:天下大勢分久必合。人民需要統一,歷史呼喚統一。世界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滾滾洪流,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劉周《2009世界金融危機的本質》:
(一)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機”的本質是——由全球市場的消費不足導致的全球範圍的產品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只是這場危機的前期表現形式。
(二)全球市場的消費不足,是由於全球消費者的購買力不足。全球消費者購買力不足則是由於全球範圍內的財富過度集中所導致的貧富差距空前拉大和兩極分化空前嚴重。
所以,全球範圍內的富國越來越富、窮國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全球範圍內的中等國家和中產階級人口的減少——是本次危機的根本原因,亦即癥結所在。
(三)由此可知——危機的根本解決必然會伴隨著全球範圍內的貧困人口的減少和中產階級人口的增多,必然會伴隨著貧困國家的減少和中等國家的增多。
凡能促進以上情況發生的政策都將有益於危機的根本解決,反之則無益於或有害於危機的根本解決。所以,一場涉及全球巨觀經濟體系的以限制大國和平掠奪和扶助弱小國家為基本內容的——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改革將成為必須。一場涉及各國具體經濟體系的以“節制資本”和扶助中小企業、普通民眾為基本內容的經濟和金融體系改革將成為必須。如果以上情況始終不能出現,則本次危機必不能以和平方式得到解決,縱有暫時緩解也必將導致更劇烈的爆發。
四、劉周《中國文化復興的目標是推進世界文化的整合》:
……
(四)中國先哲說:“自大視細則不明,自細視大則不盡”。——就是說:單從巨觀角度入手來觀察具體的事物,就會看得不夠精確;單從微觀的角度入手來觀察巨觀的全局,就會看得不夠全面。因而,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都是各有所長、各有偏頗的。
(五)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決不能體現為簡單的多樣並存。
(六)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應該體現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互補,應該體現為不同文化的融會貫通和優點共享。
(七)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結果,必然是世界的統一多元文化體系的形成。統一多元的意義在於:統一不是一種文化對其他文化的擠壓和消滅,而是不同文化以一種新的科學互補的合理的方式共存共榮;多元不是不同文化以相互孤立和相互隔閡的方式簡單並存,而是不同文化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八)當今世界文化格局,從表面上看,可以劃分為中國文化區、歐美文化區、印度、阿拉伯和俄羅斯文化區。但是,從本質上看,則只有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兩種。東方文化以中國文化為代表,西方文化以歐美文化為代表。所謂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也以這兩種文化之間的隔閡最能影響全局。所以,世界的統一多元文化體系之形成的關鍵,就是消除這兩種文化之間的隔閡,促進這兩種文化之間的互補和優點共享。
(九)文化隔閡的消除,離不開文化交流。但是文化交流本身並不等於文化隔閡的消除。文化交流的增多,也不一定意味著隔閡的的減少。
(十)中國文化復興不是簡單的恢復過去的東西,而是要在舊基礎上吸收歐美文化的精華,並運用歐美文化中的一些研究方法改造和提高中國文化中有待改進的部分。
(十一)中國文化復興,必然改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東西對比。必然增加中國文化對歐美文化的影響,並促使歐美文化也發生有益的變化和進步。
(十二)所以,中國文化復興的過程,同時也是用歐美方法改進中國文化和用中國方法改進歐美文化的過程。因而也是世界文化最佳化整合的過程,是世界統一多元文化體系形成的過程。是真正消除東西方文化隔閡的最有效的偉大實踐。
(十三)世界的統一多元文化體系的形成,必將推動——以必要的和合理的方式——實現世界的和諧發展。
五、劉周《全世界都來踐行大眾儒學,促進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建設(倡議書)》:
(一)大眾儒學是儒學的原教旨。
(二)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
1、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對自身社會地位有穩定的道德認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必要,禮的作用是使民無造反之意識。——人們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就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人們普遍認可社會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會地位的道德規範,造反作亂就沒有道德依據(即沒有意識形態基礎)。
人民既沒有造反作亂的必要,又沒有造反作亂的意識,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夠使國家達到太平的統治,事實上都沒有違背儒學的仁和禮兩大原則。
2、儒學的真諦是仁禮一體。不講究仁,只講究禮,人民就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究禮,只講究仁,人民就會輕慢其統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約束,就會由思想上的無政府狀態引發現實中的無政府狀態。所以,仁和禮是一刻也不可以分開的,這就叫作仁禮一體。
人類社會是不斷地發展和進步的,古代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威脅特別嚴重,每個人都必須依賴群體的力量才能生存。因為這個原故,所以每個人都習慣於遵守群體共同的道德規範,而認為群體共性對個性的約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後世,人類受到自然界的威脅不斷減弱。因此,反對共性約束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發展起來。所以,人們的道德觀念也就跟著發生相應的變化。
所以,禮必須根據不同的時代而有不同的內容。拿著古代的“禮”來統治現代的社會,就會違背仁的原則。違背了仁的禮,一定會受到人民的反對和反抗。所以,禮貴在不違背仁的原則。不違背仁的原則,就必須根據不同的時代而改變禮的一些具體內容。只有根據時代變化而改變和調整禮的一些具體內容,才可以達到不違背仁的原則。這就是仁禮協調,一體不二的要點。
3、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年來的舊的禮制,這是因為這個禮制中的許多內容,有違於時代發展的要求,已經違背了仁的原則。所以,辛亥革命推翻舊的禮制,本身正是體現了儒學的仁的原則。但是,新的社會形態也只有在推行仁政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新的社會道德秩序,才能得到最後穩定並實現長治久安。
(三)儒學仁禮一體的體系中同時包含了法的內容。
1、孔子說:“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第十三》)。就是把法(刑罰)作為維護禮的重要手段。到了荀子提出“隆禮至法”的主張,就形成了儒學的“以禮為體,以法為用”的禮法體系。
2、儒學中的法,更注重法的社會意義。它把法置於禮(道德秩序)的指導之下,把法治作為德治的延伸。孔子用“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來應對葉公“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的“直” (《論語·子路第十三》),正反映了儒學對法的社會意義的看重。
父親包庇兒子,兒子包庇父親,表面看來有違於法。但是這種行為體現了人們對親情的重視。如果全社會的人們都能這樣重視親情,那么人們在產生犯罪動機的時候,就會因為不忍心連累和傷害親人而克制自己的犯罪欲望。所以,總體上可以使全社會的犯罪減少。父親攘羊而兒子舉證,表面看來符合法度。但是這種行為同時也體現出人們對親情的淡漠。如果全社會的人們都不重視親情,那么人們在產生犯罪動機的時候,就不會因為害怕連累親人而克制自己的犯罪欲望。所以反而不能從總體上減少全社會的犯罪。
所以,儒學中的“法”更注重於懲前毖後,更注重於懲罰所能產生的社會效應,即能不能從總體上減少全社會的犯罪行為。所以,對犯罪個體的懲罰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法的全部目的所在。
(四)儒學的禮法體系是分層實現的禮法體系。
宗族、地方自治與行業自律,分擔了政府的管理責任。宗族、地方法規與行業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分擔了政府的立法與司法責任。
——這種社會分層管理體系和法律分層踐行體系,一方面縮小了政府機構的規模,減輕了人民的稅負;另一方面使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超脫於一些具體的社會矛盾之外。
——所以,這種分層體系是政府與社會仇恨之間的緩衝器。有了這個緩衝器,在社會矛盾一旦趨於激化的時候,政府就不會首先成為社會仇恨的目標。因而就會為政府及時採取化解矛盾的措施贏得時間和空間。所以,這種分層體系也是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五)綜上所述,仁禮一體和“以禮為體,以法為用”的分層踐行的禮法體系,構成了超越社會形態、超越階級形態的促進社會長治久安、永久和諧的科學完善的社會統治和社會管理方略。
所以由上可知,儒學是一種超越社會形態、超越階級形態的社會統治方略和社會管理學說。並不是一種社會形態或一個階級的專有品。
儒學在歷史上曾經作為我國奴隸社會某些諸侯國在某些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又是我國整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這一史實,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六)儒學是大眾的儒學。
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闡明了儒學不是把“君”置於自己學說的中心,而是把“民”置於自己學說的中心;不是把統治者置於自己學說的中心,而是把人民大眾置於自己學說的中心。
2、孔子說:“必也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子路第十三》)。這就是禮的基本精神:即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這就是說,禮對君父、臣子是同時發揮作用的,禮對統治者和人民是同時提出道德要求的。
3、孟子說:“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離婁下》)。因此可知,君守君道乃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乃是子守子道的前提。君君是臣臣的前提,父父是子子的前提。
4、孟子在回答齊宣王關於“湯武革命”“臣弒其君,可乎?”的問題時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梁惠下》)。這就是說,違背仁義的統治者是獨夫民賊,周武王誅滅獨夫紂王,並不屬於弒君,並沒有違背禮的精神。
5、孟子在回答萬章關於“舜娶妻不告”是否違背“娶妻必告父母”的禮的問題時說:“告則不娶。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如告,則廢人之大倫,以懟父母,是以不告也” (《萬章下》)。這就是說,舜娶妻不告的原因,是因為知道父母會反對自己娶妻。如果稟告了父母娶不成妻,那就等於廢棄了“娶妻”這一人之大倫,並使父母不得不承擔破壞人之大倫的罪責,以招致人們的怨恨。所以,舜不告而娶也沒有違背禮的根本精神。
6、由上可知,儒學並不是片面維護君主和父母的權益,並不是片面維護統治者的權益。儒學認為,在君父違背仁和禮的時候,臣子是可以採取積極的或消極的手段來維護仁和禮的尊嚴的。“湯武革命”就是積極手段的一種,“不告而娶”則是消極手段的一種。在維護仁和禮的尊嚴方面,所有人的責任和權利都是平等的。因此,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只有在君父不違背仁禮大原則、堪為臣子表率的前提下,才是成立的。
7、由上可知,儒學的本質就是大眾儒學,其根本精神是維護國家社會的正常、和諧的運行。儒學不僅是中國古代的社會統治和社會管理學說,而且與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政治學說、民主革命學說,乃至共產主義學說都是兼容的。儒學文化就是和諧文化。
(七)踐行大眾儒學從修身(即個人修養)開始。
1、孔子說“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第二》)。這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崇禮修德、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並使這種行為影響於他人、影響於社會和政治,那就跟做官從政沒有什麼區別。
2、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就是說人們崇禮修德的能動性是普遍平等的。
3、《大學》中說:“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就是說,教育人們按照一定的禮的標準修身,是一切政治行為的基礎。
4、劉少奇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說:“我們應該把自己看作是需要而且可能改造的”,又說:“一個人要求得進步,就必須下苦功夫,鄭重其事地去進行自我修養”。
(八)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需要科學合理的方法,大眾儒學就是建設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科學方法的完整體系。所以,為了從根本上促進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建設,特倡議如下:
1、全世界一切仁人志士行動起來,無論身處何國何地何部門何職位何種情況下,都能各自為戰,努力促進大眾儒學的研究和宣傳推廣。
2、各國當局和文化部門行動起來,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推行適合本國具體情況的仁政。努力建立適合本國具體情況的比較完善的禮(道德秩序)。並在禮(道德秩序)與法的協調中逐步加強禮的作用,突出法的社會意義。逐步建成科學合理的適合本國具體情況的禮法體系——亦即適合本國本時代具體情況的體現社會分層管理和禮法分層實現原則的禮法體系。以增加該國社會和諧的保障。
3、全世界的政府和人民行動起來,努力踐行大眾儒學,促進本國社會和諧,並籍以促進世界的和諧。
六、《劉周短語四則之三》:
“考諸現代經濟之運行,則大眾消費為生產之最終指向。故社會財富過於集中,必有害於最終消費市場之能力提升。而大眾消費能力之不足,則又必致國民經濟之整體疲軟也。是故‘節制資本’者,實為維護國民經濟良性運行之法寶也”。
嬴嘉麗淺釋:“社會財富過於集中會造成這樣的危害——譬如牛奶業罷,如果大眾的大部分沒有經常去喝牛奶的消費實力,那么即使富人都奢侈地去喝,他們的消費總量終究還是很少。因此牛奶業的大發展,必須要建立在大眾的大部分都能經常喝得起牛奶的基礎上。牛奶業如此,社會上的許多行業其實都是這樣。再進一步說,國民生產的所有部門都是直接地或間接地以大眾消費為最終市場的。所以,如果大眾消費能力疲軟,就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首先是關係大眾衣食住行的行業出現疲軟,而後是為這些行業提供原料和軟硬體技術支持的行業相繼疲軟。這樣,整個國民經濟就都疲軟了。所以,社會財富過於集中和兩極分化,對國民經濟發展非常不利。杜絕社會財富過於集中和杜絕兩極分化,就是在維護經濟領域的生態平衡。這是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保持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持久繁榮的最有效方法。
七、市場本質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一)市場的本質是大眾購買力與大眾需求的結合。沒有購買力的大眾需求是形不成市場的。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目標是建成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體系。——所謂環境友好型,不僅包涵自然環境,更應該包涵社會環境。只有支撐經濟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得到保障,經濟才能健康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所需的市場基礎得到保障,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才有保障;只有大眾購買力得到保障,經濟發展所需的市場基礎才會得到保障。
(三)一切形式的經濟實體都是以大眾購買力作為其終極消費市場的。即使是表面上看起來不會直接依賴大眾購買力的經濟門類,譬如原材料生產行業等,也都是以大眾購買力作為終極市場的。如果大眾購買力疲軟,則原材料生產企業也一定會受到影響,因為使用這些企業的產品的行業是依賴於大眾購買力的。這些行業在受到大眾購買力疲軟影響的時候,所需的原材料自然會減少。因此,幾乎沒有一個經濟實體是不受大眾購買力的影響的。
(四)建成社會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體系的核心,就是保障大眾購買力的提高與經濟發展速度基本同步。也就是說必須使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收入增長速度與經濟發展速度基本同步。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才能維持經濟領域的“生態平衡”。
(五)社會和諧的基礎在於經濟領域。社會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體系就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六)不僅中國還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社會環境友好型經濟。全世界都需要發展社會環境友好型經濟。2008年以來的全球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是全球市場疲軟(即全球購買力疲軟),任何損害大眾購買力的行為,都必然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所以,只有發展社會環境友好型經濟,才能避免全世界的由經濟發展問題所引發的一切災難。
八、想天下蒼生,無一人不是血肉之軀,恆有痛楚恐懼。無一人不是為人父母者十月懷胎,移濕就乾,含莘茹苦恩養成人,恆為父母所寶。然而戰端一起,丁壯赴死;兵鋒所指,兒啼母哭,繁華錦繡,頓成丘墟,此誠人間慘劇,凡有人心者所不忍目睹也。
九、故凡仁者,當體天地好生之德,憫惻造物化育之靈,為當世求和平,為萬代去戰禍。具體之辦法如次:
(一)推動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以造成統一多元的世界文化新體系,促進世界人民的相互包容。
(二)推動各國勵行“仁政”,“節制資本”,最大限度維護各國經濟領域之“生態平衡”。推動建成適合各國具體情況的體現社會分層管理原則和禮法分層實現原則的禮法體系,增加各國社會和諧的保障,並籍以促進世界的和平和諧。
(三)推動各國放棄戰爭計畫,並進而採取以下措施:第一步,以最大誠意談判建立公平公道公正的世界新秩序。第二步,在世界新秩序的基礎上,談判建立聯邦制的世界統一政權“世界聯盟”
——這是當前所能實行的唯一可以導致人類永久和平的和平方案。
試問還有別的可以導致人類永久和平的和平方案嗎?沒有了。
所以,一切仁人志士皆應努力於此。當世乃至後世的一切有良心的人們和一切真正熱愛和平的人們,都將認為這種努力利在當世功在萬代。一切有良心的人們和真正熱愛和平的人們都不能不為之努力。(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