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雩

大雩

也叫“雩禮”,簡稱“雩”,古代吉禮的一種。所祀對象為被認為能興雲降雨的“山川百源”。周代雩禮分為兩種:孟夏四月由天子舉行的常規雩禮,稱“大雩帝”。另一種是因天旱而雩,不定時,用巫舞而不用樂,氣氛嚴肅,祈禱殷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雩
  • 簡稱:雩
  • 類別:古代吉禮的一種
  • 出自:《公羊傳.桓公五年》
雩禮,東漢以後,

雩禮

亦稱“雩禮”。省稱“雩”,古代吉禮的一種。所祀對象為被認為能興雲降雨的“山川百源”。周代雩禮分為兩種:孟夏四月由天子舉行的常規雩禮,稱“大雩帝”,以盛大的舞樂隊伍,祭祀天帝及山林川澤之神,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具有節日的氣氛;另一種是因天旱而雩,不定時,用巫舞而不用樂,氣氛嚴肅,祈禱殷切。戰國時,天子“大雩帝”,祭天地,配以五方天帝,諸侯則祭祀句龍后土諸神。祭時,由女巫組成舞蹈隊,邊舞邊呼號,並獻犧牲玉帛。

東漢以後

東漢以後,自春至秋,若郡國少雨。唐代,於初祈後十日,如不雨,則禁止民間屠宰,雨足則以酒脯報祀謝神。後世略同。《公羊傳.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何休註:“祭言大雩,大旱可知也。君親之南郊,以六事謝過......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謂之雩。”《禮記.月令》:“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雩帝,用盛樂。乃命百縣雩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谷實。”鄭玄註:“雩,叮嗟求雨之祭也。雩帝,謂為壇南郊之傍。”《明史.禮志二》:“古者大雩之祀,命樂正習盛樂、舞皇舞。蓋假聲容之和,以宣陰陽之氣。請於三獻禮成之後,九奏樂止之時,樂奏《雲門》之舞。仍命儒臣括《雲漢》詩詞,制《雲門》一曲,使文武舞士並舞而合歌之。蓋《雲門》者,帝堯之樂,《周官》以祀天神,取雲出天氣,雨出地氣也。且請增鼓吹數番,教舞童百人,天地衣執羽,繞壇歌《雲門之曲而舞.曲凡九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