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大難臨頭,出路何在?》中,列寧提出並詳細論證了戰勝災難和饑荒的辦法:工人對生產和分配實行監督、銀行和辛迪加國有化、取消商業秘密、沒收地主土地和全部土地國有化等。這些措施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雖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然而它們是走向社會主義的步驟。列寧進一步發揮了他在1916年提出的關於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原理,批駁了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所謂俄國還沒有成熟到可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謬論。列寧指出,帝國主義戰爭加速了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從而使人類異常迅速地接近了社會主義。帝國主義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這不僅因為帝國主義戰爭促成了無產階級的起義,而且“因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充分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前階,是歷史階梯上的一級,在這一級和叫作社會主義的那一級之間,沒有任何中間級”。列寧指出,俄國的壟斷資本主義也在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已經爭得了共和制和民主制的俄國,不採取走向社會主義的步驟,就不能前進。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1917年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卻形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
蘇維埃並存的局面。面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俄國的經濟狀況日益惡化,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僅不採取措施反而制定一系列代表本階級利益的反動政策,加重俄國人民面臨戰爭、饑荒、失業、財政破產的“大難”,企圖以此消滅蘇維埃。長期把持蘇維埃的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在解決俄國面臨的問題上完全站在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一邊,走上了與資產階級妥協、“聯合”的道路,對革命民眾造成有害的誤導。為此,列寧撰寫該書。
作品思想
在這部著作中,列寧分析認為當時俄國面臨的饑荒、失業等嚴重社會問題完全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反動政策以及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對他們的支持造成的,二月革命後取代沙皇專制的實行民主共和政體的政府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用民主共和的管理形式代替君主制的管理形式,絲毫也不會觸動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經濟本質。
列寧明確提出克服戰爭所造成的經濟破壞、消滅災難和戰勝饑荒的主要方法,就是由國家實行監督、監察、計算和調節,具體措施是:把銀行和工商業辛迪加同時收歸國有;取消保護一小撮人的特權和從軍事訂貨中謀得巨額利潤的商業秘密,要求大企業和富人有完備的報表,接受審查和監督;像德國一樣,強迫企業參加聯合組織即強迫辛迪加化;除了麵包配給制,還應強迫全體居民加入消費合作社,以充分貫徹對消費的監督等等。列寧明確指出監督的實質,即監督的全部問題歸根到底在於誰監督誰,實施以上監督的關鍵是無產階級通過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府,掌握國家政權,堅決徹底地實行由工人和農民對地主和資本家的監督。這是解決俄國“大難”的無產階級革命出路。
列寧深入論證了俄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批駁了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以及普列漢諾夫等人把社會主義說成是遙遠、情況不明、渺茫的未來的觀點。指出,對經濟活動實行監督,雖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卻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而走向社會主義的一個或一些步驟。戰爭加速了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從而使人類異常迅速地接近了社會主義。帝國主義戰爭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這不僅因為戰爭帶來的災難促成了無產階級的起義,而且因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充分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前階,是歷史階梯上的一級,在這一級和叫作“社會主義”的那一級之間,沒有任何中間級。爭得了共和制和民主制的俄國,壟斷資本主義也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走向社會主義就不能前進,在這裡沒有中間道路。
出版信息
該書於1917年10月由彼得格勒波濤出版社印成了小冊子。中譯文被收入《列寧全集》第二版增訂版第32卷。
作者簡介
列寧(俄語: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俄語: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布爾什維克黨創立者、蘇聯建立者和第一位領導人。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稱他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