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阜瀛石雞

大阜瀛石雞

石雞,學名棘胸蛙,又名石蛤蟆、石蛙。屬兩棲綱蛙科。棘胸蛙分布於我國南方諸省,常棲息于海拔500~1000米的密林峽谷間裡乾外潮的石窟里、岩洞內,生活在清澈流動的山泉水中,晝伏夜出,喜在水邊覓食,畏烈日高溫,伏天晚上喜歡在山澗里露出水面的石頭上乘涼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阜瀛石雞
  • 別稱:石蛤蟆、石蛙
  • :動物界
  • :兩棲綱
概況,描述,棘胸蛙,形態特徵,

概況

“大阜瀛石雞”為“”中的上品。產於休寧縣(東臨溪鎮汊口鄉)大阜瀛村(現名:大阜村)
一帶深澗峽谷之間,屬蛙類,為兩棲動物。因肉味鮮美,好似雞肉,被當地稱其為“石雞”。
石雞,學名棘胸蛙,又名石蛤蟆、石蛙。屬兩棲綱蛙科。棘胸蛙分布於我國南方諸省,常棲息于海拔500~1000米的密林峽谷間裡乾外潮的石窟里、岩洞內,生活在清澈流動的山泉水中,晝伏夜出,喜在水邊覓食,畏烈日高溫,伏天晚上喜歡在山澗里露出水面的石頭上乘涼。石雞的主要以捕食各種昆蟲為生,如蚯蚓、螃蟹、飛蛾、蚊子、蝽象、蚱蜢、金龜子、天牛、螞蟻、叩頭蟲及螺蝦、泥鰍和嫩草根等。每年(公曆)的4月中旬到11中旬是它的生活期,11月中旬至翌年的4月中旬為冬眠期。它在氣溫25℃~30℃、水溫 20℃~27℃時生長最快。石雞因其生長對周圍的環境要求極高,產量很少。

描述

“大阜瀛石雞”屬卵生動物,冬季休眠,春末夏初交配後,產卵於淺水中,卵附著於石壁或水草上,象葡萄,晶瑩透明,一段時間變成小石雞,三年後雛雞才長成六七兩重,大的能長至一斤。石雞喜背山清涼,每當酷暑盛夏,它們來到高山溪流之畔的岩石下面,晝隱夜出;盛夏之夜、下雨之前,它們發出嗚叫聲。石雞以知了、毛蟲、甲殼蟲、金龜子、螞蟻等昆蟲為食。人們掌握了石雞的習性,在夏夜燃點火把,沿山溪,循石雞鳴叫聲尋找,只要將火把照至它面前,石雞瞠目發獃,束手就擒。
大阜瀛石雞成品大阜瀛石雞成品
“大阜瀛石雞”不僅肉細嫩、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較高的蛋白質,並有清火、明目的功能,夏天吃石雞能防暑、解熱,甚至不長痱子。用石雞做菜,最好是連皮一起燒,因為皮的營養價值很高,品味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大阜瀛石雞產地大阜瀛石雞產地

棘胸蛙

棘胸蛙又叫石蛙,是南方丘陵山區生長的一種名貴山珍,因其肉質細膩且富含豐富的礦物質元素所以被美食家稱為“百蛙之王”。棘胸蛙是一類大型的野生蛙類。它體大肉多而細嫩,營養豐富,味鮮美勝過雞肉,故名石雞。石雞肉中含有蛋白質、葡萄糖、胺基酸、鐵、 磷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脂肪含量很低,歷來是我國南方宴席上的上等佳肴。其食用價值遠遠高於牛蛙,被國外美食家譽為"白蛙之王"。石雞肉可供藥用;有滋補強壯的功效。棘胸蛙藥性平,味甘,入心、肝、肺三經,有滋陰降火、清心調肺、健肝腎的功效,對治療疳積、病後虛弱、心煩口渴等有一定輔助療效。

形態特徵

棘胸蛙又名石雞棘蛙石鱗石蛙等,屬兩棲綱蛙科,是我國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棘胸蛙全身披灰黑色,皮膚粗糙,雄蛙背部有成行的長疣和小型園疣,雌蛙背部散布小型園疣,腹部光滑有黑點。棘胸蛙雄大雌小,雄蛙體長約8至12厘米,體重可達250~750克,皮膚粗糙,背部、頭、四肢、體側布滿圓疣,疣上還有分散的小黑棘,胸部有大團刺疣,刺疣中央有角質黑刺,故名棘胸蛙。 棘胸蛙肉質細嫩潔白,味道甘美,營養豐富,列為賓館、酒家推薦的山珍名菜,亦是人們難得的珍稀佳肴。且具有滋補強身、清心潤肺、健肝胃、補虛損,以及解熱毒、治疳疾等功效,故有“山珍”之稱。但因該蛙白天生活于山澗或陰濕岩石縫中,黃昏以後才出洞活動,以小型魚、蝦及各種昆蟲為食,其活動規律和生長環境與毒蛇相似,因此捕捉時較危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