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關縣政府

大關縣位於滇東北烏蒙山區,地處我市腹心地帶,幅員1692平方公里,轄6鎮3鄉,78個村(居)民委員會;總人口27萬餘人,有苗、彝、回等15種少數民族。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最高海拔2785米,最低海拔492米,立體氣候明顯。全縣險關重疊,關鎮堅固,“大關”因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關縣政府
  • 國土面積:1692 km
城市簡介,城市數據,

城市簡介

大關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足跡。秦開“五尺道”、隋築“石門道”溝通南北,中原移民紛沓而至,荒蕪之地得以開發。雍正六年(1728年),設大關廳,1913年改縣,1916年劃歸雲南省府。大關山川壯美,人文底蘊豐厚,歷史上出了許多影響較大的傑出人士,尤其是在近現代史上,英雄志士、文人墨客、革命先驅等層出不窮,他們的精神和事跡把大關的歷史映襯得更加輝煌。如,官居四川提督的唐友耕,曾為雲南省政府秘書長的吳良桐,著名文人龔自知,飽學之士張維翰,我黨我軍的高級將領羅占雲。之後,還出了著名的政治家陳方、抗日將領曾萬鐘、爆破英雄孔憲章,他們都是彪炳千秋、流芳百世的歷史人物;還有在中越戰爭中為保家衛國湧現出的英雄烈士鄧文顯、吳忠全、白興才;當代,還湧現出了救火英雄李孝華、抗洪英雄秦孝順和勇斗歹徒的劉遠芬,他們為保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勤勞勇敢的大關人以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精神,靠鋼釺大錘、鋤頭撮箕和人背馬馱,用59個生命和數萬人的血汗,經歷19年澆築了40餘公里的出水堰。這些傑出人士和英雄人物所傳承下來的,正是一種百折不撓、遇難愈堅、永不放棄、甘於奉獻的大關精神,這種精神鼓舞著大關人民為建設和諧小康新大關而努力奮鬥。
大關縣交通
大關地處要衝,交通便利。大關縣是雲南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經濟、文化交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原通南必經之地,是連線東南亞的重要通道,是有名的“南絲綢之路”之要衝。“213”國道、內昆鐵路、昆水公路穿境而過,距昭通市機場60公里,距雲南省昆明市480公里,距四川省宜賓市210公里,公路、鐵路、航空組成的交通網路已初具規模,交通十分便利。
大關縣地理
大關地勢險要,氣候多樣。大關山高坡陡,溝壑縱橫,5條河道和30餘溪流縱橫深切,複雜的地形構成眾多雄關險隘,迭據之大小關口、關隘、關卡、關寨,構成名副其實的“大關”。境內最高海拔2785米,最低海拔492米,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日照966.3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91.3毫米。“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就是大關氣候的真實寫照。
大關縣自然資源
大關山清水秀,資源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5.8%,有優勢用材林木和經濟林木22種,天麻、杜仲等珍貴中藥材133種。全縣有筇竹10萬畝,占全世界筇竹資源的主要分布地—中國西南地區的43%,是名符其實的“筇竹之鄉”;有18個礦種70多個礦化點,煤炭、石英砂儲量上億噸,還有一定數量的銅、鐵、鋁、鉛鋅礦等;水電可開發裝機容量達53萬千瓦,已建成裝機20.5萬千瓦,電礦結合的產業模式成為全縣工業的顯著特點;我縣有旅遊資源點137處,涵蓋黃連河瀑布群、青龍洞峽谷溶洞、羅漢壩原始森林、三江口自然保護區、雲台山古道驛站“四片一線”旅遊資源,面積約220平方公里。其中,國家AA級黃連河風景區遊覽面積107平方公里,景區內幽谷縱橫、清泉涌流、千峰競秀、萬木爭艷、景致迷人,有大小瀑布47處,享有“瀑布之鄉”的美譽。
大關政通人和、百業俱興。雖然因基礎性、資源性和素質性等貧困因素的制約,大關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仍處於全省全市後列。但大關縣委、縣政府敢於直面現實、迎難而上,變壓力為動力,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開拓創新、奮發進取,加快推進和諧小康新大關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百業興盛。“十一五”以來,全縣經濟保持11%以上的速度增長,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民眾生活穩步提高。

城市數據

2008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9.62億元,增長2.7%,扣除水麻公路實現9.45億元,增長12.3%,創歷史新高。其中:第一產業3.91億元,增長5.5%;第二產業2.35億元,增長32.7%;第三產業3.18億元,增長7.7%。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41:25:34。農民人均總收入達3224元,同比增加949元、增長41.7%;人均總支出達3010元,同比增加544元、增長22.1%;人均純收入達1962元,同比增加403元、增長25.8%。農民現金收入增加,消費觀念更新,帶動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下降至54.55%,同比下降1.03個百分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