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常州段

大運河常州段

大運河常州段西至武進與丹陽交界的荷園裡,東至武進無錫交界的直湖港,全長45.8公里,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開鑿於春秋時期,也是最早開鑿的江南運河段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運河常州段
  • 所屬年代:春秋至現代
文物保護,文物特徵,

文物保護

2006年京杭大運河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將浙東運河、隋唐大運河與京杭大運河合併公布為“大運河”。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物特徵

其中江南運河常州城區段,西起連江橋、東至東方大橋,長約23公里,被列為世界遺產大運河的27段河道之一。江南乃“水鄉澤國”,也是運河起源之地。相傳早在商朝末年,吳泰伯在無錫梅里一帶開鑿運河以灌溉、排洪。春秋末年,為滿足西征北伐軍運之需,胥浦、胥溪等多條運河相繼開鑿。周敬王二十五年(前495),吳王夫差剛剛即位,便主持開鑿了自蘇州望亭經常州奔牛、由孟河出長江的運河,全長170 余里,成為大運河江南段之始。至今,常州市區自西水關沿西下塘、東下塘,穿新坊橋、元豐橋至東水關的河道,仍保留春秋時期的運河流經路線,稱為春秋運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開鑿了丹徒至丹陽的大小夾崗,大運河由京口(鎮江)出江的輪廓初具。自此,常州上通京口,下行姑蘇,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有“貢賦必由之路”之稱,發揮著漕糧北運、維繫國家穩定繁榮等重要功能。城市發展催促著運河不斷向南遷移,每一次改道又都帶動了運河沿岸新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擴展。由於運河水淺船多,元至正年間(1341—1368)在春秋運河南側即今吊橋路所在位置修城南渠以分流,明正德十六年(1521)城內船舶完全改行城南渠。明萬曆九年(1581)常州知府穆煒向南另築新河,即今明運河所在。舊時常州居民沿河擇地而居,現今常州城內保存的七片歷史街區或地段無一例外,都與運河水系有關。“一帶串一城,眾河育群星”。歷經2500 多年的演變,現常州中有運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南有扁擔河、西蠡河連通滆湖、東去太湖,北有老孟河、新孟河、剩銀河、德勝河、澡港河、北塘河、舜河交接長江,河網密布,沃野千里。受到運河生態資源和交通資源的吸引,除了常州城之外,運河及南北支河岸邊形成了不少鎮村聚落,或沿河而立,或另引新河並沿新河分布,如奔牛鎮、橫林鎮、余巷村、牛塘鎮、孟河鎮、西夏墅鎮、小河鎮、魏村鎮等。其中孟河鎮是古代常州江防要津之門戶,現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在運河重要地段上,歷史上曾經設有諸多著名水工設施,如奔牛閘、天禧閘、孟河閘、小河老閘、魏村閘、石龍嘴、文成壩等,上游來水經常州水系蓄納吐泄,出長江、入太湖,農田得以灌溉,黎民得以生息。為更好地保護運河遺產的歷史風貌,延續運河文脈,常州在2004年結合312 國道改造,開展了運河南移工程。新運河竣工通航後,城區內連江橋至東方大橋河段長約23 千米實行禁航保護。目前,《大運河(常州段)遺產保護規劃》、《常州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辦法》已經公布實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