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8月,交通部批覆:原船舶駕駛系改為航海系,包括船舶駕駛專業,另增設電航儀器專業。輪機系,將原船舶動力裝置改為輪機管理專業,另增設船港電氣設備專業。
1960年1月,學校進行專業布局調整,將電航儀器、船港電氣設備等專業統一起來,成立船電系;9月,根據尖端專業必須立即上馬的精神,經交通部同意,將船港電氣設備專業分為船舶電氣設備專業、港口電氣設備專業。由於學校具有國防性質,多數專業列為機密性專業,為保密和便於對外聯繫,船舶電工系代號為第五系。
1961年4月,根據中央確定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和交通部關於調整院校發展規模、專業設定的意見,學校對專業設定和專業布局做了調整,第五系改名為船電系,下設6個專業。
1962年春,根據教育部關於調整專業的原則精神,學校進一步研究了專業設定方案,停辦港口電氣設備專業。
1963年1月,交通部同意學校將船舶電氣設備專業和船舶電氣導航設備專業合併為船舶電氣設備專業;4月,交通部對所屬大連、上海、武漢三所水運院校的專業設定進一步調整;5月,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港口電氣設備專業併入學校。
1964年1月,院務委員會通過對系(部)機構調整的決定,調整後的系(部)、專業設定為:船電系設船舶電氣設備專業,港電系設港口電氣設備專業;9月,學校決定將船電系和港口系合併成立電工系;10月,根據交通部關於五年內發展遠洋船舶百萬噸規劃精神,結合學校對校外歷屆畢業生情況的調查,停辦港口電氣設備專業。
1965年上半年,根據高等教育部關於全國高等學校壓縮第一線,加強二、三線的意見,交通部對所屬大連、上海、武漢三所水運院校的專業設定作了進一步調整,經過這次調整,學校的發展方向為只設定4個航海類專業,船舶電氣設備專業更名為船舶電工專業。
1974年以來,中國國家主要以購置自動化船舶為主,自建船舶也以自動化船舶、無人機艙為標準。為了適應中國國家需要,1975年,學校增設船舶自動化專業。
1977年12月,學校進行了專業布局調整:船舶自動化專業調至無線電系,無線電系改名為電子工程系;電子工程系設有船舶無線電導航、船舶無線電通信、船舶自動化、電子計算機和有線通信5個專業,初步構成了學校陸上專業框架;撤銷電工系,船舶電工專業劃歸輪機系;輪機系改為機電系,下設輪機管理和船舶電工專業,機電系和航海系基本構成了海上專業的框架。
1977年底至1978年10月,隨著自動控制船舶技術的引進,學校決定成立自動化系。原機電系的船舶電工專業和原電子工程系的船舶自動化專業調入該系。1978年12月,學校將船舶電工專業重新調回輪機系,自動化系下設船舶自動化專業和電子計算機專業。
1984年9月,學校完成了13個專業的整理和調整,並得到上級有關部門批准,從1985年,學校的招生正式啟用新確立的專業目錄名稱。船舶電工專業改為船舶電氣管理專業,船舶自動化專業改為自動控制專業。
1985年至1990年,經過5年的發展,學校由8個本科專業發展為9系16個本科專業,初步形成多學科海洋運輸類高等教育的專業體系。其中,船舶電氣工程系下設船舶電氣管理專業;計算機及自動控制系下設計算機及套用、自動控制、管理信息系統專業。
1992年9月,學校進行首輪綜合改革,將9系合併為3個教學分院和1個系,即航海分院、輪機工程分院、交通運輸管理分院和社會科學系。其中,輪機工程分院由輪機系、船舶電氣工程系和計算機及自動控制系的自動控制專業合併而成,設輪機管理、船舶電氣管理、自動控制3個專業。
1993年,國家教委又進行了新一輪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由於STCW公約取消了船上電機員和報務員職務,因此,此次修訂的高等學校工科通用專業目錄,覆蓋了船舶電氣管理與船舶通信導航2個專業。經調整,原船舶電氣管理專業改為電氣技術(船舶電氣管理)專業,同時,該專業調整為陸上專業,但仍按照海上專業培養。2009年該專業恢復為海上專業。
2000年11月,學校公布《大連海事大學機構改革方案》,以“有利於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有利於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於教學和科研的有機結合”為原則成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原輪機工程學院電氣技術專業改為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自動控制專業改為自動化專業,並調入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
2006年,為了更好地適應國際、中國國內競爭環境,滿足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要,拓寬學校的辦學渠道,進一步完善學科體系,發揮學校的教學資源,為交通運輸及港航企業培養一流的測試技術和儀器儀表專門人才,學校增設了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
2008年1月,《大連海事大學機構調整方案》經交通部批准並公布。經調整,信息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合併組建成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取消自動化與電氣工程學院建制,自動化專業、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調入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調入輪機工程學院。經過幾年的實踐和航運企業的反饋,IMO和STCW會議上提出了增加電子船員的提案。為了適應需要,12月,獲教育部批准增設船舶電子電氣工程專業。該專業所屬學科是一個典型的新興、複合型學科,涉及電氣工程、電子信息、通訊工程、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控制等諸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套用。
2011年,《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和“新一代寬頻移動無線通信網”重大專項中均將感測網列入重點研究領域,感測網技術是一個典型的交叉性專業,可套用到交通領域中的智慧型交通技術、遠洋及港口物流領域,航運安全和流通效率等,為了中國國家交通運輸行業人才的需要,學校增設感測網工程專業。2013年改名為物聯網工程專業。
2017年,學校進行新一輪機構改革,成立船舶電氣工程學院。將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的物聯網工程專業、自動化專業、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和輪機工程學院的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船舶電子電氣工程專業調入船舶電氣工程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據2022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5個教研室、2個實驗教學中心、5個本科專業。
師資力量
據2022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教職工1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80餘人,實驗教師11人,專任教師中教授21人,副教授26人,聘請講座教授、客座教授10餘人,多人次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人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大連市領軍人才等梯隊。
中國交通教育突出貢獻獎獲得者:郭晨
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先進工作者:彭周華
交通運輸部中青年創新領軍人才:彭周華
香江學者:彭周華
遼寧省教學名師:朱景偉、趙紅、段萍
遼寧省造船工程學會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彭周華、劉陸
遼寧省優秀專家:劉彥呈
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段萍
(部分傑出人才)
學科建設
據2022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個專業碩士類別,有1個省級重點學科和省級優勢特色學科。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控制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控制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船舶電氣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
專業碩士授權類別:電子信息(原控制工程)、能源動力(原電氣工程)
遼寧省重點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遼寧省優勢特色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
教學建設
據2022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獲得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畫試點專業1個、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專業1個;獲得遼寧省一流本科教育示範專業4個、遼寧省本科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2個、遼寧省本科重點支持專業1個、遼寧省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遼寧省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1個、遼寧省示本科示範性專業1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專業:船舶電子電氣工程
教育部高等學校特色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通過工程教育認證專業:測控技術與儀器
遼寧省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船舶電子電氣工程
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一流本科教育示範專業:船舶電子電氣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
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重點支持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示範性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自動化
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試點專業:自動化
大連海事大學示範專業:自動化
遼寧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電氣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控制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2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1個交通運輸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
研究成果
據2022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近5年承擔國防科技重點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際合作、省部級等縱向項目90餘項;出版專著12部、授權發明專利70餘項。年均發表高水平檢索論文120餘篇,多篇發表在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學科相關的中國國內外頂級期刊上。多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並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曾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3項、中國海洋工程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中國航海學會青年科技獎一等獎2項、香江學者獎一等獎1項。
時間 | 成果名稱 | 獎勵 | 完成人 |
---|
| | | |
| | | |
| | 202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
合作交流
據2022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為加強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保障研究生實踐教學質量,切實提升研究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近年來,學院聯合校外與學科相關的企業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基地。
文化傳統
院徽在整體設計風格和理念上與校徽保持一致,沿用了校徽的海大藍和外圈舵輪環,內圈為學院的中英文規範名稱,表示學院將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逐漸走向國際。
核心圖案是由學院英文名稱的縮寫“C”“M”“E”“E”抽象而成的一艘智慧型船舶在大海里乘風破浪,揚帆遠航。圖案左上是由字母“C”抽象成的智慧型船頭,同時也是current的首字母,是“電流”也是“趨勢”,表示學院將瞄準時代科技前沿和未來智慧型交通、智慧型船舶的發展趨勢,不斷打造具有海事特色一流的學科和專業;中間部分的船體上是電路板的示意圖和電機剖面圖,代表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和電氣工程兩個學科方向;最下方是由字母“M”抽象而成的“海浪”和“打開的一本書”,象徵著學院將以寬廣的胸懷與豐富的知識,努力培養業界精英和社會棟樑;“E”“E”作為船帆,代表學院將堅定航向,奔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