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賢莊遺址
- 出土地點:江蘇省
- 所屬年代:1976
1976年夏,南京大學地理系劉澤純、潘瑞鴻兩位老師帶領學生在我縣山左口鄉西部的馬陵山一帶進行第四紀地貌考察實習,偶爾撿到幾塊類似人工打擊過的小石頭,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專家鑑定為原始人類的生活工具。就是這幾塊不起眼的小石頭,拉開了我省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序幕,引起了中外考古界特別是日本韓國的考古工作者的極大關注。這幾塊小石頭的出土地點就是被江蘇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載入《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的山左口大賢莊舊石器時代遺址。
大賢莊遺址位於山左口鄉前賢村西緊靠南北走向的馬陵山山脈的衝擊階地上,在這一面積很大的礫石岩層和沖溝附近,遺留下古人類在此製作的許多石器,有刮削器、雕刻器、尖狀器、石錘、船底形石刻等細石器。這些石器是古人們用來獰獵、削刮獸皮、打砸工具的生活用具。
海縣發現舊石器,立即引起了江蘇省文化廳的高度重視,並於1978年夏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教授林一璞、李炎賢、南京博物院考古專家葛治功、郭禮典,南京地質陳列館張祖方等專家組成調查小組前往大賢莊遺址進行為期十天的考古調查,採集到一批重要的石器,並鑑定其時代為舊石器晚期,距今16000—10000年,接著,省文化廳於1979年秋又舉辦首期舊石器時代考古訓練班,前往大賢莊遺址考察實習,訓練班的20多名學員來自徐州、淮陰、鎮江三地區十八個市、縣博物館、圖書館,他們在此採集到數百件石器。
專家們經過深入的科學研究,分別於東南文化、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等雜誌上發表專著論文近十篇,文章認為大賢莊舊石器遺址是黃河中下游一處重要的細石器遺址,出土的石器與著名的山西下川遺址出土的細石器十分相似,與日本、韓國等地發現的細石器非常相近,因此為研究黃海陸地化時期,中國古人類將細石器由華東經連雲港地區帶往日本、朝鮮半島並把這一傳統工藝技術傳給了那裡的古人類提供了可靠的實用資料,對研究中日之間遠古時期的人類交往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近年來,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多位考古專家都申請要求到大賢莊遺址參觀調查,考慮到文物資料的機密性,我縣文物主管部門婉拒了他們的要求。
大賢莊遺址是江蘇省舊石器考古工作的第一次重大發現,遺址的價值在整個華東地區都是罕見的。多年來,北京大學考古系、南京大學考古系的師生們多次來大賢莊遺址考察學習,中國當代考古學泰斗安志敏教授、周國興教授以及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鄒厚本等專家也多次來大賢莊遺址考察,對大賢莊遺址出土的石器給予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