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孤兒院(收養幼象的慈善機構)

大象孤兒院(收養幼象的慈善機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象孤兒院主要是收養無家可歸的、陷阱受重傷、脫離群體迷途、因戰火負傷及患病的幼象。

目前世界上存在兩所大象孤兒院,分別在斯里蘭卡和肯亞。在這種情況下,無家可歸的大象孤兒日愈引起人們的重視,大象孤兒院也應運而生。1975年,斯里蘭卡野生動物局為無家可歸的幼象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大象孤兒院”。1987年,肯亞首都奈洛比市郊也成立了一間“大象孤兒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象孤兒院
  • 外文名:Elephant Orphanage
  • 所處位置:斯里蘭卡和肯亞
  • 經營模式:表演節目,吸引遊人募捐、領養
  • 主要作用:收養幼象
  • 創建日期:斯里蘭卡1975年、肯亞1987年
  • 遊客數量:每日400多
  • 最佳遊玩季節:9月-10月。
  • 建議遊玩時長:2小時
  • 開放時間:孤兒院定時向遊人開放
  • 門票價格:2000盧比
行前必讀,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如何到達,景點美圖,建立背景,斯里蘭卡,肯亞,

建立背景

對於野生大象而言,眼下這個時代是一個充斥著悲傷和各種危險的時代。大象是地球上非常古老的一種動物,它們總是能依靠著驚人的記憶力在自己的領土上往返遷徙。如今,它們的領土不斷被人類蠶食,而它們自己也面臨著被人類獵殺的危險。一份1979年的調查報告顯示,當時整個非洲的大象約有130萬頭,而如今只剩下50萬頭;亞洲的大象更少,只有不到4萬頭。然而即使大象的數量在不斷減少,人類和它們的衝突仍然在加劇。在非洲,當地村民和大象的衝突幾乎每天都在發生。

斯里蘭卡

在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以大象為圖騰的古老傳統深深根植於當地文化中。從阿努拉德普舍利塔下的石雕象群到如今的工藝品上,憨厚可愛的大象形象無處不在。在佛教名城康提,大象是每年“佛牙節”盛會遊行的主角。屆時每頭大象的鼻子、身體和耳朵會被裝飾一新,頸上掛著聲音悅耳的鈴鐺,在萬人簇擁下,領頭象馱著裝有佛牙舍利的銀匣子,引領著遊行隊伍迤邐而行,非常風光。可見,大象在斯里蘭卡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但這些大象只是象群中的“幸運兒”,在斯里蘭卡條件惡劣的叢林中,仍然有許多失去雙親的小象在死亡線上掙扎。
斯里蘭卡大象孤兒院裡的大象在洗澡斯里蘭卡大象孤兒院裡的大象在洗澡
為拯救這些“孤兒”,斯里蘭卡野生動物局於1975年,在斯里蘭卡蓋克拉鎮西北部的品納維拉建造了一所“大象孤兒院”,主要收養那些在叢林中失去母親的幼象。建院30年來,由於人類活動範圍日益擴大,對野象的生存已構成嚴重威脅,入選孤兒院的對象範圍不斷擴大,那些掉入陷阱受重傷的、脫離群體迷途的、因戰火負傷的及患病的幼象都有資格住進孤兒院。生活在這裡的大象均受到精心照顧,過著悠閒的生活,除了定時進食、洗澡,還從事一些搬運木材的勞動和表演節目,有些還在這裡生兒育女,準備頤養天年呢。目前收養的大象從最初7頭到現在的近百頭大象。
為減少政府財政負擔,大象孤兒院定時向遊人開放,一些經過訓練的大象還表演節目,以吸引遊人募捐。在“孤兒院”里,遊人可自由地給大象餵食,與這些龐然大物進行“零距離接觸”。
位於斯里蘭卡一家大象孤兒院裡的大象在工作位於斯里蘭卡一家大象孤兒院裡的大象在工作
“孤兒院”逐漸成為當地著名的旅遊景點,一家名為“馬克西莫斯”的造紙公司也因此火了起來。這家公司的經營訣竅是“就地取材”———將象糞變廢為寶,加工處理成能登大雅之堂的紙張。用象糞製成的紙類產品已遠銷日本、歐洲和美國,連一些世界知名政要都用過這些產品。
象糞里含有大量纖維,1公斤象糞可造60至66張A4大小的紙張。目前,這家公司生產的紙張分深色和淺色兩類,以棕櫚枝葉為食物的大象的糞便製成深色的,吃椰子的大象的糞用來製作淺色的。雖然兩種再循環紙用了75%的象糞,但由於使用特殊工藝,產品不僅沒異味,而且手感十分細膩。
餵養小象餵養小象
由於公司就設在“大象孤兒院”旁邊,新鮮原料源源不斷。創辦以來,該公司每天可處理兩噸象糞,規模從最初的7人增加到122人。2002年,斯里蘭卡前總理維克勒馬辛哈訪美時,曾把該公司的產品當禮品贈送,布希總統得到了有金色花紋的象糞信紙和信封等;“第一夫人勞拉拿到有葉形花紋的精美書寫紙;鮑威爾則收到了帶有肉桂和香蕉香氣的再循環紙。
斯里蘭卡大象是全球大象家族中較為獨特的分支,它們不如非洲大象塊頭大,耳朵尤其小。成年後,象耳朵、臉和鼻子周圍的皮膚甚至還會顯出一塊與眾不同的粉紅色斑。 大象見到遊人也不怕生,旁若無人地打鬧、進食。工作人員在河邊,用毛刷為一些大象洗澡。一頭受傷的小象被單獨拴在樹蔭下,“無辜”而“可憐”的眼神讓遊客們善心大發,趕快買上幾根香蕉,讓它大快朵頤。
栓鐵鏈的大象栓鐵鏈的大象
與悠閒的同伴相比,幾頭被鐵鏈拴著的大象格外扎眼。它們用長鼻卷著木材和樹枝,步履蹣跚,讓人頓生惻隱之心。工作人員說,為避免大象最終成為好吃懶做的“寄生蟲”,幼象在孤兒院成年後將接受訓練,幫人搬運木材。此外,雖說常年在孤兒院,大象已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性情大多也很溫和,可流淌在它們血液中的野性還是會冷不丁爆發。為了遊客的安全,人們只好給那些脾氣暴躁的大象戴上鐵鏈。

肯亞

肯亞境內生活著大約2.3萬頭非洲象,在這裡大象是被譽為國寶的“五大動物”之一。然而,由於人為的破壞,肯亞大象死於偷獵、過度放牧和乾旱的事故層出不窮,因而也存在不少急需救助的小象,否則它們將在烈日下過早夭亡。
肯亞大象孤兒院,英文名是The David Sheldrick Wildlife Trust,1987年由達芙妮發起,由大衛·謝爾德里克野生動物基金會設立。(達芙妮的丈夫就是大衛·謝爾德里克,一位非常有名的自然學家,也是察沃國家公園的管理者,於1977年死於心臟病)。奈洛比的大象孤兒院是目前世界上在救援和治療大象孤兒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公益機構。這裡的大象孤兒來自肯亞各地。它們有的父母被盜獵者殺害,有的因乾旱被困在乾涸的水源地,有的因和人類發生衝突而失去親人。這些小象在孤兒院裡被人們精心照料,當它們被治癒且情況穩定後,就會送往一百多英里外的察沃國家公園。它們在哪裡會逐漸適應野外的生活,並最終被放歸大自然。
“大象孤兒院”每天向公眾開放一小時,讓世界各地的遊客和小象親密接觸,除籌集資金外,更重要的是向更多人、特別是兒童傳播保護大象的理念。上午11時,10頭小象在“孤兒院”工作人員的引領下首尾相接地踱步來到活動區和參觀者見面。在四方形場地內,小象大口吮吸工作人員手中的特大號奶瓶,每頭小象都把屬於自己的兩瓶“午飯”吸得一滴不剩。飯後,它們或是隨意漫步,或是在泥坑裡嬉戲,不時用鼻子捲起地上的土塊拋灑到身上“洗澡”。有的小象還把地上的皮球踢向場地外忙著拍照的遊客,興致勃勃地等著球被踢回來,然後頑皮地再踢上一腳。
養護人員為這些小象披上特製的雨衣養護人員為這些小象披上特製的雨衣
進入“孤兒院”時,工作人員已提醒每個前來參觀的孩子。“看到小象時不要太激動,儘量不要發出太大的聲響以免驚嚇到它們。”但孩子們,甚至是成年遊客,看到憨態可掬的小象,還是忍不住發出陣陣驚喜的輕呼。他們捂著嘴,盡力將笑聲壓到最低,輕聲的讚嘆和小象興奮的鳴叫互相交織,此起彼伏。
小象在孤兒院外放養小象在孤兒院外放養
圍著身穿“綠大褂”的工作人員,孩子們開始提各種各樣的問題:“它們喜歡吃甜點嗎?”“它們會比誰的勁兒大嗎?”……工作人員笑著一一解答,還向參觀者細細介紹每頭小象的特點、愛好。半小時後,小象們又排成一列,踱步離開。偶爾有留戀泥坑或是皮球的小象“掉隊”,年紀稍大的領頭母象會奔跑回來,把它重新領回隊伍。接下來半小時,另外10頭小象登場。
每天來“孤兒院”看小象的各國遊客有400多人。在每年6月至9月適合旅遊的旱季,參觀者更多。孤兒院還鼓勵遊客認養小象:花50美元,就能在千里之外認養一頭象寶寶並在“孤兒院”開辦的網站上隨時了解它的情況。
澳大利亞遊客賽琳娜去年認養了一頭叫“迪達”的小象。迪達的母親死在偷獵者槍下。2007年它來到“孤兒院”時只有4周大。如今,迪達已經擺脫孤單,成長為象群中的“女家長”。再次造訪孤兒院的賽琳娜特別興奮,不斷向身邊的遊客展示迪達的照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