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輪紋病

大豆輪紋病

大豆輪紋病是由大豆殼二孢引起的、發生在大豆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但也可侵染莖、莢、粒。葉片染病生褐色至紅褐色,中央灰褐色圓形病斑,微具同心輪紋,上密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莖染病莖部病斑多發生在分枝處,初生近梭形灰褐色病斑,擴大幹燥後變為灰白色,上生很多小黑點;莢染病產生近圓形病斑,初褐色,乾燥後亦變成灰白色,密生黑色小點。

大豆輪紋病在中國大豆產區均有發生,但在東北、華北地區發生較重。該病可造成大豆植株早期落葉以至不結莢,會嚴重影響大豆的產量和品質。

大豆輪紋病的防治方法主要為:①選用較抗病的品種,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②秋收後及時清除病株殘體,並秋翻土地消滅菌源;③發病初期及時噴灑殺菌劑進行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豆輪紋病
  • 外文名:Soybean ring leaf spot
  • 病原:大豆殼二孢
  • 危害作物:大豆
  • 為害部位:葉片、莖、莢、粒
病原特徵,危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大豆輪紋病病原為大豆殼二孢(學名:Ascochyta glycines Miura),屬真菌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殼二孢屬。病斑上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表生、散府戀講抹生或叢生,突破表皮,呈球形或扁球形,有孔口,直徑102-144微米。器壁初為黃褐色,後變褐色,膜質。分生孢子圓柱形,無色透明,直或彎曲,兩端鈍圓,雙胞,隔膜處縊縮,大小為(6-13)微米×(2-4)微米。該菌寄主範圍窄,只侵染大豆。

危害症狀

大豆輪紋病在大豆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主要為害葉片,但也可侵染莖、莢、粒。
  • 幼苗:主要為害單葉,病斑最初為褐色小斑,擴大後呈圓形或試茅旋近圓形,褐色或黃褐色,後期中央灰褐色,邊緣深褐色,並有明顯的同心輪紋,後期輪紋上有許多小黑點射刪項,即病菌的分生孢了器。
  • 成株葉片:病斑初為褐色小斑,擴大後呈圓形或近圓形,中央灰褐色,邊緣深褐色,後期中央變灰褐色,邊緣深褐色,並有同達員心輪紋,後期輪紋上有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一般病斑較薄,易破裂而穿孔。
  • 葉柄發病後,可引起早期落葉。
  • 莖稈:病斑多發生於分枝處,近梭形,初為灰褐色,擴大幹燥後變為灰白色,邊緣不明顯,病斑上散生很多小黑點。
  • 豆莢病斑近圓形或不規則形,初呈褐色,乾燥後變為灰白色,其上密生許多小黑點。呈不規則形或輪紋狀排列。輕病莢可結粒,但粒瘦而小,重病莢不能結粒,即使結粒,豆粒一半或大半變為灰褐色,皺縮千癟,無光澤,粒重極輕,無發芽力。

侵染循環

病原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殘體上或種子上越冬。來年病部產生器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擴大再侵染。一般多從底捆蒸朵戶部葉片開始逐漸向上擴展。

流行規律

大豆輪紋病的發生一般連作地比輪作地發病重;低洼地嫌疊去比高崗船妹匙地發病重。在中國東北地區,7-9月為雨季,如此期降雨多、雨次多、田間濕度大,有利於此病發生。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選用發病輕的品種:選用無病田留種或淘汰病種子後選用無病種子種植。
  • 合理輪作:該病病原菌寄主範圍窄,可與任何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
  • 消滅菌源:在中國,大豆收割後要及時進行秋翻地,消滅菌源,對留作燒柴用的豆秸,應及時拉出田間,並於翌年雨季(7月)開始以前燒完為宜。
  • 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適時追肥澆水,雨後及時排水。

化學防治

  • 種子消毒: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可選用0.3%的65%多果定可濕性粉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 噴藥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灑藥劑進行防治。可選用36%多菌靈懸浮劑500倍液,40%百菌清懸浮劑6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噴1次,防治12次。

化學防治

  • 種子消毒: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可選用0.3%的65%多果定可濕性粉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敵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
  • 噴藥防治:發病初期及時噴灑藥劑進行防治。可選用36%多菌靈懸浮劑500倍液,40%百菌清懸浮劑6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00倍液,50%多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天左右噴1次,防治12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