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細菌斑疹病

是一個可以由種子傳播的細菌葉部病害。在生長季由風和雨轉播。全世界大豆生產地區都有發生。這個病喜高溫喜濕,在南方大豆產區發生的更普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豆細菌斑疹病
  • 外文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 病害類型:細菌
  • 危害作物:侵染大豆,菜豆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病原形態特徵,傳播途徑,防治方法,地理分布,

基本信息

大豆細菌斑疹病大豆細菌斑疹病
病原中文名: 油菜黃單胞菌大豆致病變種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lycines (Nakano)Dye異名X.campestris pv.phaseoli (E.F.Smith) Dye var.sojensis(Hed.)Starr.&Burk.
主要為害部位: 主要侵染葉片、豆莢,也可為害葉柄和莖.
英文名: bacterial pustule.

為害症狀

從幼苗到成株均可發病,主要侵染葉片、豆莢,也可為害葉柄和莖。葉片染病病斑初呈淺綠色小點,後變為大小不等的紅褐色病斑,直徑1~2mm,因病斑中央葉肉組織細胞分裂快,體積增大,細胞木栓化隆起,形成小皰狀斑,表皮破裂後似火山口成為斑疹狀,發病重的葉片上病斑累累,融合後形成大塊變褐枯斑,似火燒狀。豆莢染病初生紅褐色圓形小點,後變成黑褐色枯斑。

病原形態特徵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glycines (Nakano) Dye 異名X.campestris pv.phaseoli (E.F.Smith) Dye var.sojensis (Hed.) Starr.&Burk.稱油菜黃單胞菌大豆致病變種,屬細菌。菌體桿狀,大小1.3~1.5×0.6~0.7(μm),無莢膜,無芽孢,極生單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在肉汁腖瓊脂培養基上形成黃色圓形菌落,表面光滑,全緣,似奶油狀,能液化明膠,石蕊牛乳凝固變藍色,水解澱粉,不產生亞硝酸鹽,產生硫化氫和氨。病菌發育適溫25~32℃,最高38℃,最低10℃。

傳播途徑

病菌主要在病種子及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在田間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大豆開花期至收穫前發生較多,除侵染大豆外,還可為害菜豆。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精選無病種子,必要時進行種子消毒。(2)與禾本科作物實行3~4年以上輪作。收穫後及時深翻,以減少菌源。(3)必要時噴灑1:1:160倍式波爾多液或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30%氧氯化銅懸浮劑8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

地理分布

南、北方均有發生. 這個病喜高溫喜濕,在南方大豆產區發生的更普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