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原蛋白是指大豆及其製品中可引起人或畜禽產生過敏反應的一些大分子蛋白質或糖蛋白。
目前確認的大豆抗原蛋白有32種,包括大豆球蛋白、β一伴大豆球蛋白、Gly m Bd 、大豆空泡蛋白、大豆疏水蛋白(Glym1)、大豆外殼蛋白(Glym2)、大豆抑制蛋白(Gly m 3)、胰蛋白酶抑制劑(KTI)等。其中大豆球蛋白與β一伴大豆球蛋白是免疫原性最強的大豆抗原蛋白,占大豆籽實總蛋白的65%~80%,是大豆中主要的抗原蛋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豆抗原蛋白
- 外文名:Soybean antigen protein
- 種類:32種
- 舉例:大豆球蛋白、大豆空泡蛋白等
- 主要來源:大豆
- 影響:抗消化吸收、致敏等不良反應
- 分類:生物學功能、蛋白質溶解特性等
豆抗原蛋白的抗營養作用,大豆抗原的作用機制,解大豆抗原蛋白誘發動物過敏反應的機制,
豆抗原蛋白的抗營養作用
大豆抗原蛋白的抗營養作用主要有:1)降低飼料蛋白質的利用率;2)由於活化免疫系統而提高了維持需要;3)增加內源蛋白質的分泌,導致糞氮增加;4)有些敏感動物會出現過敏反應,導致腹瀉、生產性能下降甚至死亡。研究發現大豆中的球蛋白和伴球蛋白具有抗原活性,能引起仔豬、犢牛等動物的腸道過敏,造成腸道損傷,絨毛萎縮,腺窩增生,腸道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以及黏膜雙糖分解酶的數量及活性降低。研究報導飼餵大豆蛋白的犢牛,在出現生長性能下降的同時,血液中大豆球蛋白和p一伴球蛋白的抗體滴度增高,其表觀症狀為食欲不振和腹瀉。研究證明,仔豬對大豆抗原的超敏性反應是由於仔豬小腸內皮細胞發生細胞免疫應答造成小腸絨毛損傷所致。
大豆抗原的作用機制
大豆抗原蛋白引起過敏反應造成的免疫損傷主要在腸道。動物採食日糧抗原後,大部分大分子物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被消化成不能引起免疫反應的小分子物質,不到0.02%的大分子物質被原樣吸收進入循環系統,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產生免疫應答即產生分泌型IgA、血清型lgA、IgM、IgG、IgE。大豆抗原進入動物體內主要引起的過敏反應有兩種,即I型變態反應和Ⅲ型變態反應。
IgE是日糧抗原引起免疫損傷的主要抗體,IgE的Fc段可與組織中肥大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從而使機體敏。當大豆抗原再次進入機體後,抗原與結合在肥大細胞上的IgE結合而導致組織胺的快速釋放,釋放的速度在15 min時達到高峰,釋放的時間可持續1 h,這就是IgE引發的I型變態反應。其結果導致血漿中蛋白質漏入腸腔、腸黏膜水腫、杯狀細胞滲出黏液及對液體和電解質吸收不良。但是IgE引起的損傷不改變小腸絨毛的結構。IgA對阻止大豆抗原入侵及對已入侵的大豆抗原清除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血清型IgA和分泌型IgA具有互補作用。而黏膜中產生的IgM也可釋放到腸腔中,在IgA缺陷的個體中發揮黏膜免疫效應。IgG在黏膜部位的合成量很小,並且不能通過上皮細胞,因此在黏膜免疫系統中只起一般的作用。但是,穿過腸壁進入循環的大豆抗原可刺激全身的淋巴結,產生較多的IgG。循環中的IgG一抗原複合物和IgM一抗原複合物可沉積在腸壁組織內,通過激活補體系統(可能以IgGl型抗體為主),釋放出過敏毒素和血管通透性增強因子;抗原抗體複合物還可粘附於血小板上,促使活性胺的釋放,或吸引嗜中性粒細胞並被它所吞噬。由嗜中性粒細胞釋放出各種蛋白水解酶,引起組織損傷,這即Ⅲ型變態反應。可見,Ⅲ型變態反應可以引起小腸絨毛結構的改變,但不引起隱窩增生。I型變態反應可以促進Ⅲ型變態反應。
解大豆抗原蛋白誘發動物過敏反應的機制
1、通過切斷過敏反應發生途徑緩解大豆抗原蛋白誘發動物過敏反應
2、降低大豆及其製品的抗原性
3、利用免疫調節劑緩解大豆抗原蛋白的致敏作用
4、用中草藥添加劑緩解大豆抗原蛋白的致敏作用
零抗原或低抗原大豆或豆粕的營養價值與動物蛋白相當,且能顯著降低成本。據統計,每噸去抗原大豆蛋白飼料與動物蛋白相比,可降低1000元,這樣,每年可為飼料工業節約數千萬元。因此,無抗原大豆蛋白在飼料工業上具有廣闊的套用前景。探索生產零抗原大豆蛋白產品的生產工藝參數是當前研究的重點。
目前有關大豆抗原蛋白誘發幼齡動物致敏作用的研究已取得了較大的進展,根據過敏反應的症狀可以通過相應的抗過敏藥物治療和緩解其過敏反應。同時,為了有效利用大豆蛋白,降低過敏反應發生率,目前,學者們普遍傾向於採用將最佳化大豆加工方法以降低抗原蛋白的抗原性與利用飼料添加劑(如免疫調節劑和中草藥添加劑)相結合的方式,以降低幼齡動物的過敏反應。同時,益生素等用於調節腸道健康的飼用微生物也日漸受到人們青睞。然而,各種緩解過敏作用的飼料添加劑,其作用效果的比較和安全性尚有待於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