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手法名。與小補小瀉(平補平瀉)相對。指手法較重、刺激量較大的補瀉方法。《針灸大成》卷四:“有大補大瀉,惟其陰陽俱有盛衰,內針於天地部內,俱補俱瀉,必使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氣乃衰。”燒山火、透天涼等法均屬此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補大瀉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針灸大成》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指手法較重、刺激量較大的補瀉方法。
解讀
大補大瀉始見於明代楊繼洲《針灸大成》卷四“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是屬“刺有大小的內容。即手法較重、針感較強的補法或瀉法,可分別用於陽盛陰衰或陰盛陽衰的病證,以使“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氣乃衰”。目前大多主張用複式補瀉手法分層操作來進行大補或大瀉,亦可用接氣通經或抽添法以取補瀉之效。明代李梴《醫學入門·雜病穴法》列有汗、吐、下三法,分別使用捻轉或提插補瀉手法,施於合谷、內關、三陰交等穴,以取得強烈感應,實際上也應屬於大補大瀉範疇。
1、大補法:用燒山火法,以提插補法與徐疾補法為主,在天、人、地三部各行提插補法(重插輕提)九陽數(9次、27次、49次、81次),三進一退,務求針下熱感。
2、大瀉法:用透天涼法,以提插瀉法與徐疾瀉法為主,在地、人、天三部各行提插瀉法(重提輕插)六陰數(6次、18次、36次、64次),三退一進,務求針下涼感。
3、汗法:取合谷穴,直刺進針1寸許,得氣後用搓法。搓針時以食指末節橫紋至指梢為則,拇指、食指捏住針柄,拇指從食指橫紋向上搓,進至指梢,是為1次,然後讓針自然退轉。一般可搓數十次,甚而九九之數(81次),以取汗出熱退之效。也可行針刺補法(如燒山火),得汗方止。
4、吐法:取內關穴,直刺進針1寸許,得氣後先用提插補法6次、提插瀉法3次,然後行子午搗臼法3次,使患者有噁心作嘔感,再推戰針體,並囑其呼氣幾次,即可嘔吐。
5、下法:取三陰交穴,針刺5分許,行捻轉補瀉手法,男子向左捻轉,女子向右捻轉,捻轉手法可以六陰數計(36次、64次),然後口鼻閉氣,將氣吞鼓腹中,如此便有便意。同時可配合支溝透間使,行針刺瀉法,則效果更好。
以上汗、吐、下三法如合理套用,可取發汗、催吐、瀉下的強烈效應,故屬大補大瀉範疇。
6、接氣通經法和抽添法:在針刺得氣後,根據病證虛實情況,採用汪機《針灸問對》所載的抽添法和接氣通經法,有補虛瀉實和促使針感上下傳導的作用。一般不分層操作,以呼吸、提插、進退(出內)結合,取得強烈針感,亦應屬於楊繼洲所謂的“大補大瀉”範疇。
中醫套用
燒山火法與透天涼法臨床主要用於大虛或大實的病證,而又能耐受強烈針感者,以調和陰陽。接氣通經法和抽添法則用於經氣痹阻的病證,如中風偏癱等。汗法有解表發汗、祛風散寒的作用,可用於風寒表證,如惡寒發熱、身痛、頭痛、無汗而脈浮緊,除針刺合谷穴之外,還可配風池、大椎等穴。吐法有催吐作用,可用於宿食、痰涎阻滯於上,症見脘痞脹滿、悶亂懊憹、上沖欲嘔等。下法有攻下通里、瀉熱導滯的作用,可用於腸胃積熱,便秘、腹痛而拒按者。
注意事項:1.大補大瀉法一般適用於四肢肘膝關節一下,以針感明顯、療效顯著而肌肉豐厚處為主。2.針感強度以患者能忍受為限。3.年老體弱、孕婦、產後、大出血及久病者忌用汗、吐、下三法,大吐、大瀉後的病人忌用汗法。4.用汗法後,如汗不止,可針陰市、補合谷。用吐法後,如吐不止,可調勻呼吸,或補足三里,吐止則徐徐出針,急捫針孔。用下法後,如瀉不止,可部合谷行九陽數。5.大補大瀉與汗、吐、下法必須在辨證正確時套用。